第五节 存在的疑难问题

1.材料的搜集方面,由于刘若愚并未完全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他的著作还有未翻译过来的,所以需要阅读英文原著,并进行细致的理解分析。

2.刘若愚走的是一条融合中西诗学的道路,但中西文论的大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他的努力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指出其不足和问题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关键和重点,吸取其经验和教训,使中国的比较诗学走向明天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1].美国华裔文史学界有“东夏西刘”的说法,“东夏”是指身居美国东海岸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志清,“西刘”就是指身居美国西海岸斯坦福大学的刘若愚,两人在西方汉学界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个说法的根据,刘绍铭曾有评价:“国人在英美学界替中国文学拓荒的有两大前辈,小说是夏志清,诗词是刘若愚。”参见刘绍铭《孤鹤随云散——悼刘若愚先生》,转引自詹杭伦《刘若愚 融合中西诗学之路》,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乐黛云:《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总序》,载詹杭伦《刘若愚 融合中西诗学之路》,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3].乐黛云:《我的比较文学之路》,参见《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

[4].[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5].杨乃乔:《全球化时代的语际批评家和语际理论家——谁来评判刘若愚及其比较文学研究读本》,《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