缉捕文书提前一日送到了谢府。
谢清澜正在水榭焚香,忽见青杏提着裙角跌跌撞撞冲进来,发髻散乱,脸上还带着一道血痕。
“小姐!“小丫头扑到跟前,从怀中掏出一卷皱巴巴的公文,“阿福从衙门抄来的,桓温改了日期,今晚就要拿人!“
香炉“咣当“翻倒,灰烬撒了满案。谢清澜展开公文,上面赫然写着顾怀瑾“勾结北秦,图谋不轨“的罪名,落款处朱砂大印如血般刺目。最下方一行小字更是让她浑身发冷——“同党者,连坐“。
“阿福呢?“
“去顾先生画室报信了。“青杏抹着泪,“可画室早被官府的人围了...“
谢清澜指尖发颤。三日期限未到,顾怀瑾必定还在准备行装。她快步走向书案,却碰倒了插着木槿花的瓷瓶。清水漫过公文,将“连坐“二字晕开成一片淡红。
“备轿,去西城药铺。“她突然说。
青杏瞪大眼睛:“可老爷吩咐过...“
“就说我犯了心口疼,要去抓药。“谢清澜已取下墙上挂着的幂蓠,“若有人问起,说你一直陪在我身边。“
暮色中的建康城比平日喧闹。谢清澜的轿子穿过人群时,不断听见路人议论桓大将军捉拿北秦细作的事。她死死攥着袖中的半块玉佩,那棱角硌得掌心生疼。
药铺后巷,阿福正焦急踱步。“顾先生不在画室,“他压低声音,“今早有人看见他往谢府方向来了。“
谢清澜心头一跳——顾怀瑾是来告别的?还是...她突然想起什么,从怀中取出一个香囊:“把这个挂在府后小门的门环上。“
香囊里装着木槿花瓣与半片金箔,是幼时她与兄长玩的暗号,意为“危险速离“。阿福刚离去,街角突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是巡城的官兵。
“回府。“谢清澜放下轿帘,心跳如擂鼓。
谢府后花园静得出奇。谢清澜刚绕过假山,就看见水榭栏杆上系着一段红绳——是她平日束发的样式。她提起裙角快步走去,幂蓠下的视线模糊不清,差点撞上一个人影。
“谢小姐。“顾怀瑾从梅树后转出,一身粗布衣裳,背上却仍背着那个装画具的青布囊,“公文的事,我知道了。“
月光下,他眉宇间的从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谢清澜从未见过的肃杀之气。右腕上那道伤疤在衣袖间若隐若现,像一道无声的誓言。
“桓温派人守住了所有城门。“谢清澜急道,“但我知道一条密道,是祖父当年为防不测修的...“
“不必。“顾怀瑾摇头,“我自有办法出城。“他望向谢府主楼的方向,“今夜来是想告诉你,不要赴明日之约了。“
“为什么?“
“缉捕文书上有你的名字。“顾怀瑾的声音突然变得嘶哑,“桓温怀疑是你兄长向我透露了军情。“
谢清澜如坠冰窟。难怪公文上特意写明“连坐“——这是要一网打尽。远处传来打更声,她突然抓住顾怀瑾的手:“带我一起走,就现在。“
顾怀瑾瞳孔骤缩:“谢小姐...“
“我通鲜卑语,认得北地草药,还读过《水经注》。“谢清澜语速飞快,“你一个人根本到不了颍川。“
“但你的名声、你的家族...“
“我留了信,说是随王夫人去会稽采风。“谢清澜从袖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纸条,“青杏会帮我遮掩三日,足够我们离开扬州地界。“
顾怀瑾深深看着她,突然从画囊中取出一幅小像:“既如此,请收下这个。“画上是谢清澜凭栏望月的模样,角落题着“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谢清澜将画贴在心口,听见远处传来犬吠声。“子时三刻,西郊废祠见。“她匆匆说完,转身隐入夜色。
闺房内,青杏已收拾好简单行装。“小姐真要...“小丫头眼泪汪汪地系紧包袱,“老爷知道了非打死奴婢不可。“
“你明日去王夫人府上,就说我突然得了急病。“谢清澜将几本手抄册塞进包袱,“三日后若事情败露...“她顿了顿,“就说是我胁迫你的。“
青杏突然跪下:“奴婢跟小姐一起走!“
谢清澜扶起她,发现小丫头手心全是汗。“此去凶险...“
“奴婢会煎药、会赶车,还跟阿福学过几招拳脚!“青杏倔强地抬头,“小姐一个人上路,我死也不放心。“
梆子响过三更,主仆二人从后院小门溜出。谢清澜最后回望了一眼生活了二十三年的谢府,飞檐下的铜铃在风中轻响,像是在与她道别。
西郊废祠残破不堪,月光从坍塌的屋顶泻下,照见地上新鲜的脚印。谢清澜刚踏进门槛,就被一只有力的手臂拉到阴影处。
“有人跟踪你们。“顾怀瑾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带着松烟墨的气息。他今日束发的簪子换成了一截竹枝,看起来真像个寻常药商。
青杏倒吸一口冷气:“是阿福说官府的人...“
“不是官兵。“顾怀瑾警惕地望向门外,“脚印深浅不一,至少三人,其中一人腿脚不便。“
谢清澜心头一凛。这观察力绝非寻常画师所有。顾怀瑾似乎看出她的疑惑,轻声道:“画人像要先观骨相。“
三人从祠堂后窗钻出,沿着干涸的河道疾行。天蒙蒙亮时,他们已到达一处隐蔽的渡口。芦苇丛中停着条小舟,船头站着个戴斗笠的老者——是顾怀瑾安排的船夫。
“顺流而下,一日可到历阳。“顾怀瑾帮谢清澜登上摇晃的小船,“那里有北上的商队,我已打点好,我们可以混入其中。“
谢清澜在舱中坐定,才发现这船伪装成了送药材的货船。舱底堆满麻袋,散发着当归与黄芪的气味。青杏好奇地戳了戳其中一个麻袋:“真药材?“
“上面一层是,下面...“顾怀瑾掀开底部麻袋,露出几套粗布衣裳和通关文牒,“我们是去洛阳贩药的夫妻,你是我们的丫鬟。“
文牒上的名字让谢清澜指尖发颤——“顾三郎与妻谢氏“。她抬头,见顾怀瑾耳根微红,正假装专注地检查船桨。
小舟顺流而下,两岸青山如黛。谢清澜靠在船舷,看着建康城的轮廓渐渐消失在晨雾中。顾怀瑾坐在船尾,突然指着东方天际一颗明亮的星:“认得吗?那是太白金星,行军打仗靠它辨方向。“
“《史记·天官书》说:'太白出西方,昏出东方,天下兵起。'“谢清澜接口道,“这几日它总在黄昏出现...“
顾怀瑾惊讶地看她一眼:“谢小姐还通星象?“
“只是爱读杂书。“谢清澜微笑,“《淮南子》《抱朴子》里都有记载。“
舟行至开阔处,顾怀瑾从画囊中取出一卷泛黄的舆图:“我们经寿阳、过许昌,最终到颍川。“他指尖划过一个个地名,在“颍川“处停留许久,“那里现在已是前线。“
谢清澜注意到图上某些地方标着奇怪的符号,与顾怀瑾曾在她掌心画过的一样。“这些是...“
“顾氏暗记。“顾怀瑾声音低沉,“标出的是族人可能藏身之处。“
三日后,他们混入一支北上的商队。谢清澜换上粗布衣裙,用炭笔将眉眼描得平凡些,但通身气度仍与寻常商妇不同。顾怀瑾倒是扮得惟妙惟肖,连走路的姿态都像个为生计奔波的药贩子。
“过了这座山就是颍川地界。“某夜宿营时,顾怀瑾指着远处隐约的山影说。篝火映照下,他眉宇间的乡愁再也掩藏不住。
次日清晨,谢清澜被一阵压抑的呜咽声惊醒。她循声找去,见顾怀瑾独自跪在一片废墟前,手中捧着半块沾满泥土的玉佩。
这里曾是顾氏祖宅。断壁残垣间,野草已长得齐腰高。一块焦黑的匾额斜插在土中,隐约可见“颍川“二字。
谢清澜默默跪在他身旁,用手帕轻轻拭去他脸上的泪水。顾怀瑾没有抗拒,只是将半块玉佩递给她看:“这是我行冠礼时,叔父所赠...“
玉佩上刻着“怀瑾握瑜“四字,如今只剩“怀瑾“二字尚完整。谢清澜从怀中取出自己那半块,两块残玉竟严丝合缝地对上了——原来这本就是同一块玉。
“族人一定还活着。“顾怀瑾突然站起身,目光变得坚定,“我们去北边的村子打听。“
然而寻访的结果令人心碎。附近村民说,秦军撤离时将顾氏全族押往北方,有人说去了邺城,有人说去了长安。更令人忧心的是,桓温的部队就在三十里外扎营,随时可能到来。
当夜,谢清澜在破庙中为顾怀瑾包扎手上的伤口——那是他挖废墟时被瓦砾割破的。火光中,她第一次看清他左腕上那道伤疤,比右腕的更深更狰狞。
“这是...“
“降秦时割的。“顾怀瑾声音平静,“但不是为了投降。“他望向跳动的火焰,“是为了救三千百姓。秦军答应,只要顾氏嫡系每人留下一道'降印',就放过城中百姓。“
谢清澜心头一震。这与传言截然不同。“所以顾氏不是...“
“不是叛徒。“顾怀瑾眼中闪着火光,“但我们甘愿背负骂名。“
庙外突然传来青杏的惊叫。谢清澜冲出去,看见小丫头跌坐在地,指着远处——天边一片赤红,像是着了火。
“桓温的部队在烧村。“顾怀瑾面色骤变,“我们得立刻离开。“
三人连夜向北疾行。谢清澜回头望去,那片火光越来越远,却在她心头烙下深深的印记。此刻她才真正明白,顾怀瑾为何要冒险北上——不仅为寻亲,更为洗雪家族冤屈。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他们终于甩开了追兵。顾怀瑾指着前方隐约的城郭轮廓:“再走半日就是许昌,那里有我的故交。“
谢清澜点点头,突然脚下一软——连日的奔波让她旧疾复发。顾怀瑾二话不说背起她,就像背着他那永远不离身的画囊。
“我重不重?“谢清澜伏在他肩头,轻声问。
“比画囊重些。“顾怀瑾的声音带着笑意,“但比《永乐大典》轻多了。“
谢清澜轻笑出声,随即咳嗽起来。顾怀瑾将她往上托了托,突然说:“等找到族人,我带你去看看真正的北方大雪。《诗经》里说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那样的景致。“
谢清澜将脸贴在他肩头,闻着那混合了松墨与草药的气息,轻轻“嗯“了一声。晨光中,三人的影子长长地投在官道上,像一支小小的商队,又像一段刚刚开始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