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初识文人圈

长安的暮秋,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凉意,街边的银杏叶被秋风染成金黄,纷纷扬扬飘落,宛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李教授如往常一样,伴随李白踏入了一场由长安权贵举办的诗坛聚会。此次聚会的地点设在一处园林之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池沼相得益彰,蜿蜒的小径旁,菊花肆意绽放,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如金,散发出阵阵淡雅的芬芳,为这聚会增添了几分诗意与雅致。

李白今日身着一袭月白色长袍,腰间系着一条宝蓝色丝绦,丝绦上悬挂着一块温润的玉佩,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晃动。他长发束起,用一根白玉簪固定,剑眉星目,眼神深邃而明亮,透着不羁与洒脱。举手投足间,尽显豪迈之气,仿佛自带光芒,引得众人纷纷侧目。李教授跟在李白身后,怀揣着一丝紧张与期待,目光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步入聚会现场,只见宾客们三五成群,或高谈阔论,或举杯畅饮。李教授一眼便认出了贺知章,他年事已高,却精神矍铄,鹤发童颜,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眼神中透着睿智。杜甫则身形消瘦,面容略显憔悴,但目光坚定,透着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他们身旁围拢着一群年轻的文人墨客,正专注地聆听他们讲述诗词创作的心得与见解。

李白大步向前,向众人拱手行礼,声音洪亮地说道:“贺公,杜兄,许久不见!今日能在此相聚,实乃幸事。”贺知章看到李白,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迎上前去,握住李白的手,笑着说道:“太白,你可算来了!今日这聚会,若少了你,可就失了几分光彩。”杜甫也走上前来,微笑着说道:“太白兄,近来可好?听闻你又作了不少佳作,定要与我们分享一番。”

众人寒暄过后,便纷纷入座。酒过三巡,诗会正式开始。一位身着华丽服饰的官员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说道:“今日承蒙各位赏光,齐聚于此。此次诗会,旨在切磋诗词技艺,共赏大唐盛世之美。还望各位不吝赐教,留下佳作。”言罢,众人纷纷点头赞同。

首先上台的是一位年轻的书生,他略显紧张地走上台,朗诵了自己的诗作。诗作描绘了长安的繁华盛景,用词华丽,却稍显稚嫩。台下众人听后,有的微微点头,给予鼓励;有的则交头接耳,小声议论。

接着,又有几位文人墨客相继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诗作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有的则针砭时弊,抒发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不满。李教授静静地聆听着,心中对唐代诗词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轮到李白上台时,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李白站起身来,身姿挺拔,如松如柏。他手持酒杯,缓缓走上台,目光扫视全场,眼中透着自信与豪迈。稍作停顿后,他开口吟诵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他的声音雄浑有力,如洪钟般在园林中回荡,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无尽的力量,震撼着众人的心灵。李教授望着台上的李白,不禁心潮澎湃,仿佛看到了李白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自由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李白的诗作吟诵完毕,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贺知章激动地站起身来,赞叹道:“太白,此诗大气磅礴,意境深远,真乃佳作!你这才华,当真是让老夫自愧不如。”杜甫也连连点头,说道:“太白兄,这首诗将心中的烦闷与豪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实乃上乘之作。”众人纷纷附和,对李白的诗作赞不绝口。

在众人的称赞声中,李白微笑着走下台,回到座位上。李教授看着李白,眼中满是敬佩之情,说道:“李公子,您的诗作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每一次听您吟诗,都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李白哈哈一笑,拍了拍李教授的肩膀,说道:“李兄,过奖了。诗词不过是我抒发情感的方式罢了。”

诗会进行到高潮时,众人提议以“边塞战事”为题,即兴作诗。这一话题瞬间勾起了众人的兴致,大家纷纷陷入沉思。此时,杜甫站起身来,目光凝重,吟诵道:“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悲惨的故事。他的诗作生动地描绘了边塞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与对战争的谴责。

李白听后,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站起身来,说道:“杜兄此诗,情真意切,让人为之动容。然我大唐将士,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其英勇事迹,亦不可忘。”言罢,他昂首挺胸,高声吟诵:“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李白的诗作描绘了将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充满了豪情壮志,与杜甫的诗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众人听后,纷纷陷入了沉思。有人赞同李白的观点,认为应当歌颂将士们的功绩;有人则支持杜甫,觉得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伤痛更值得关注。一时间,现场争论不休。

就在众人争论之际,贺知章站起身来,笑着说道:“二位的诗作皆为佳作,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边塞战事。诗之魅力,便在于此,能引发人们的思考与共鸣。”众人听后,纷纷点头,争论声渐渐平息。

诗会结束后,天色已晚。明月高悬,洒下清冷的光辉,为园林披上了一层银纱。李白、贺知章、杜甫等人意犹未尽,便移步至一处亭中,继续畅谈。李教授也跟了过去,静静地坐在一旁,聆听着他们的谈话。

贺知章感慨地说道:“如今朝堂之上,李林甫专权,排斥异己,朝堂上下乌烟瘴气。长此以往,大唐的盛世恐难长久。”杜甫闻言,叹了口气,说道:“贺公所言极是。如今百姓生活困苦,边塞战事不断,可那些权贵们却依旧醉生梦死,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

李白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愤怒,他猛地站起身来,说道:“我李白空有一身抱负,却无法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祉。这朝堂,何时才能清明?”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无奈与不甘,在夜空中久久回荡。

李教授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谈话,心中对唐代的社会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深知,在这繁华的盛世背后,隐藏着诸多危机与矛盾。而李白、贺知章、杜甫等文人墨客,正试图用他们的诗词,唤醒世人的良知,为这个时代发声。

夜深了,众人方才散去。李白和李教授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李白沉默不语,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谈话中。李教授看着李白,轻声说道:“李公子,您心怀天下,有如此抱负,相信总有一天,您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李白转过头,看着李教授,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他说道:“李兄,有你这句话,足矣。”

回到家中,李白久久未能入睡。他独自一人坐在庭院中,望着天空中的明月,思绪万千。李教授悄悄地走到他身边,默默地陪伴着他。在这个寂静的夜晚,两人虽未言语,却心意相通。李教授知道,李白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他渴望能为这个时代做出贡献,却又深感无力。而自己,作为李白的书童,能做的,便是在他身边默默支持他,陪伴他走过这段艰难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