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漂絮到造纸

中国是全世界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代的劳动人民发现白白胖胖的蚕能吐丝结茧,便将蚕茧抽成丝制成精美的丝绸。好的茧进行缫(sāo)丝,不好的茧也不会浪费,用一种叫“洴澼(píngpìkuàng,语出《庄子》,也就是漂絮(xù)法)”的办法来制作丝绵,方法比较复杂:要先把不好的茧用稻草灰水煮过,工人用手指顶开蚕茧,再将其浸没在水中的篾席上,用竹弓反复捶打捣碎,再淘制净化。经过这样反复加工,制出的丝绵可以作为填充物御寒,也可以制成昂贵的衣料。在加工过程中,残絮遗留在篾席上,经过多次积累后形成薄薄的纤维片。古人很会废物利用,没有丢弃这些薄片,而是把它们晾晒后揭下来,就变成可以写字的东西了。这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纸张。

“纸”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纸,絮一苫也。从糸,氏声。”可见,纸是古人运用漂絮法来制作丝绵时发现的。我们知道了最早的纸是如何来的,反过来,也可以从“纸”这个字的字形上来发现它的由来。除此之外,这种造纸法在古代其他典籍中也有记载。东汉时期的服虔在《通俗文》中提到的“方絮曰纸”就是这种纸。清代段玉裁也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按造纸昉于漂絮,其初丝絮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