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值管理:融资规划与上市管理
- 燕灏 燕夕子
- 873字
- 2025-04-16 13:57:27
1.1.3 中信证券:丰富的市值管理经验
中信证券是第一批综合类证券机构,在证券领域有非常强的影响力,董事长王东明凭着丰富的市值管理经验,结合反周期理论实施大规模扩张,将中信证券打造成为行业佼佼者。那么,中信证券是如何进行市值管理的呢?下面来看一下具体流程。
2001年,股市的整体形势不是很好,很多企业的股价下滑,证券领域更是面临经营瓶颈期。正是在这时,中信证券开始采取反周期收购策略,即在股市低迷阶段收购其他企业。
2003年,中信证券花费1亿元收购了万通证券,获得30.78%的股权。后来中信证券又多次增持万通证券的股权,持股比例高达73.64%。
2004年,中信证券计划以要约收购的方式收购广发证券,但中途双方出现股权纠纷,此次收购以中信证券收购失败告终。但即使如此,中信证券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收购行动。
2005年8月,中信证券与建银投资达成合作,携手重组华夏证券,并成立了中信建投证券公司。中信证券在此次交易中出资16.2亿元,获得了中信建投证券公司60%的股权。
2005年9月,中信证券又提出了收购金通证券的计划。此次收购用了一年的时间,中信证券建立了自己的全资子公司中信金通证券机构。
借助上述一系列收购事件,中信证券不仅占据了证券领域的龙头地位,营业额和总资产也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市值更是一路猛涨。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完成,股市的整体形势变得越来越好,股价也有所回升。在这种情况下,中信证券的市值管理策略也随之调整:由之前的连续收购变为连续融资。
同样是2006年,中信证券定向增发了5亿股股票,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认购了其中的1.5亿股股票和3.5亿股股票。当时的股价为9.29元/股,中信证券借助此次交易成功募集46.45亿元。与此同时,中信证券的股本增至29.815亿股,净资产超过100亿元,成为当时我国净资产规模最大的证券机构。
2007年,中信证券增发3.34亿股股票,价格为74.91元/股,成功募集大约250亿元。
通过这两次公开融资,中信证券用较少的股权获得了更多资金。此后,中信证券的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而且练就了非常强的内在价值创造与实现能力。现在中信证券的内在价值还在稳步提升,市值更是比融资前提升了近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