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此书,惊为天人,叹为观止

诸葛亮从袖子里摸到的第二个器物是羽扇。

事实上,诸葛亮是有两把羽扇的,这种羽扇的羽毛是白鹤毛,扇柄则是象牙制作…

而它的由来,就众说纷纭了。

有人说这诸葛羽扇是岳父黄承彦送给他的;

有的说,是一只修炼三百年的鹰子精,被诸葛亮降服后,拔了毛做羽扇…

当然,这些都是传说。

事实上…这两柄羽扇都是妻子黄月英赠给他的。

而黄月英,则是师傅酆公珠将此扇送给她。

还特地告诉她,扇子上分别写有“明”和“亮”两个字。

名字中有“明”、“亮”的人,就是她的丈夫。

也正是因此,诸葛亮将其中一柄羽扇送往成都,假死骗敌,另一柄始终带在身上,这是寄托着他对夫人黄月英的情感。

当然,在诸葛亮看来…

这羽扇的情感价值远大于它本身的价值,应该换不到什么钱,自然也帮不到诸葛尘。

“可惜,带来的是这羽扇…”

诸葛亮摇了摇头,颇为遗憾的扫视过那七星续命灯。

庆幸的是,他袖子里还带来了一物…

他慌忙小心翼翼的取出,摆放在桌案上,可不摆还好…一摆之下,原本还颇为庆幸的诸葛亮,神色一下子暗沉了下来。

“怎么会这样?”

原来,这是一幅字帖,章草三行,二十七字,名为《远涉贴》:

——『师徒远涉,道路甚艰;自及褒斜,幸皆无恙。

——使回,驰此,不复云云。

——亮顿首。』

这是诸葛亮写给兄长诸葛瑾的一封家书,之所以带在身上,是因为诸葛亮此前无子,于是诸葛瑾将其子诸葛乔过继给他。

而在北伐时,诸葛亮派诸葛乔参与督运军粮,谁曾想,诸葛乔在途中病倒,最终逝世——

诸葛亮不敢将这条消息告诉兄长。

于是写出这一封书信,寄给了兄长,告诉他…大家,包括诸葛乔都相安无事!

只不过…

这终究是骗兄长,让兄长宽心的手段。

失去诸葛乔这个儿子,诸葛亮如何能不自责么?

可能他这样的人,注定不配有家人吧?

于是,诸葛亮就将这封信写成字帖,取名《远涉贴》,时时刻刻带在身上…聊表,他对兄长与乔儿的愧疚。

只不过…现在…

也不知道是他保存不当,还是因为穿越千年的缘故。

《远涉帖》还是那个《远涉帖》,可里面的字却仿佛因为岁月的磨砺而模糊不已,整个字帖也像是因为千年的日晒风干而残破不堪…

“怎么会这样…《远涉帖》怎生变成这副模样?”

诸葛亮的神色凝起,他露出了罕见的彷徨之色。

这就宛若他精心准备的礼物,突然间支离破碎了一般…

“我本以为,我的字虽不如张芝那般一字千金、价值连城,但料想…也是能换一些钱的,可现在…这《远涉帖》竟是模糊成这般模样,残破至此…我…我…”

遗憾、愧疚、茫然…

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情绪涌上心头,也铺开在诸葛亮的面颊之上。

“呵呵…”

他环望着眼前的直百钱、羽扇、残破的《远涉帖》…无奈苦笑。“可惜…可惜了…怪我,疏忽了这一条…”

诸葛亮心中默默吟诵,就宛若要将下一次施展七星法阵时,理应准备好的金块、古玩、珠宝都印在心头…

千万…千万不能忘记。

“抱歉了,诸葛小友,这次…又是两袖清风,双手空空的来见你——”

说到这里时,诸葛亮本想收起桌案上的直百钱、羽扇和《远涉残帖》…

可忽然,他被什么吸引…

那是几张质地极佳的纸张,摆放在桌案中最醒目的位置,摸上去,其韧性…就是上好的蔡侯纸也比不上。

当然,这不重要…

诸葛亮对这里一切的上好、上佳之物早已习以为常,且有所心理预期与准备。

真正吸引他眼球,让他目不斜视的,是这纸张上的字。

——《古代兵种克制,论平原作战,步兵如何抵消骑兵的克制,反克制于骑兵》

其实原本这些字诸葛亮无法完全看懂…

因为是简体字。

好在这一篇论文,因为特殊要求的缘故,需要用繁体字表述出来,故而…在全文简体字后,又有一遍繁体字体。

这些繁体字,诸葛亮是能看懂的。

而从第一条论点,“阵型反克制·削弱骑兵的冲击力”开始,诸葛亮已经被这篇文章深深的吸引住了。

长安不就是平原么?

此前子午谷奇袭的最大顾虑,不就是奇袭容易,可平原作战,如何用步兵对抗骑兵,从而守住长安么?

而如今,摆在诸葛亮眼前…

便是详尽的、系统的罗列出步兵对抗骑兵的方法。

甚至其中还夹杂着图片,夹杂着一些针对克制骑兵兵器制作的方法与图谱…

“罗马军团龟甲阵…希腊马其顿方阵…”

“盾牌外覆…配上长矛外刺…迫使骑兵无法直接冲入…”

“空心方阵…明代‘车营’…还有欧洲瑞士长矛方阵,外围长矛兵加弓弩手,骑兵冲锋时会被多方向火力压制…”

“拒马工事…鹿角、铁蒺藜、陷马坑;战车屏障,汉代‘武刚车’环列为营,明代‘偏厢车’架设火器,形成移动堡垒…这…这…”

尽管…许多词藻诸葛亮还不能完全理解,比如火器…

但这丝毫不妨碍诸葛亮去细品…

他几乎是一边拿着文字,一边拿着对应的阵型图片,期间不乏取过那所谓明代‘偏厢车’的设计图,那所谓“钩镰枪”锻造图谱,仔仔细细的深思与琢磨…

他越看越是入迷,越看越是忘乎所以…

他几乎完全沉醉于这一篇文章,口中不时的喃喃吟道:“瑞士长戟、西班牙方阵长枪…这是用长柄兵器反制骑兵,而钩镰枪专砍马腿…好一个南宋岳家军破金军铁浮屠…”

“等等…失传的秦弩、蹶张弩竟也有制造图么?特制的燃烧箭…惊扰重骑,这法门妙啊!妙啊!”

毫不夸张的说…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哪怕是从古代穿越而来,看到这篇文章…一定不会觉得精彩。

更不会惊为天人,叹为观止…

可偏偏这是诸葛亮啊,他著有《兵法二十四篇》,著有《武经总要》,他对各种阵法,各种军械、兵刃,各种战略,各种排兵布阵…本就有着超凡的造诣。

甚至,他亲身经历的战场大大小小不下百余…

正是因为这份阅历…

如今…这所谓罗马军团龟甲阵、希腊马其顿方阵,这所谓偏厢车作为移动堡垒,这所谓军械里的钩镰枪,甚至…他发现…他与夫人一道研制的诸葛连弩,竟在后世也完成过三次改良!

可以说…

文章中的每一条,每一个论点,仿佛都在为诸葛亮打开着全新的窗。

让他一睹那大汉战场之外的天地…

也让他浮想联翩,身临其境,继而洞悉与触摸到全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