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臣乞骸骨,移忠作孝!

隆庆六年,六月十六日。

百万石漕粮顺利通过黄河,不日抵京的消息传入京城,粮荒的谣言,随之不攻自破。

朱翊钧初宣朝会。

内阁阁老、部院大臣、六部、六科、文武百官一个不落,包括病愈的张居正,全部现身于朝堂上。

朱翊钧登殿,司礼监掌印太监孟冲尖着嗓子喊出了那道熟悉的“有本启奏,无事退朝”。

内阁首辅大臣高仪立刻就站了出来,述说了漕运不利,总督王宗沐难辞其咎,然胜在为人勤恳,能力非在河道之上,而在地方,上奏陛下,应知人善任,改任河南巡抚。

既定之事,朝中断无异议。

圣言准奏。

高仪没有退下,再奏,先帝驾崩,新皇登基期间,京中诸官多有懈怠,甚而失仪,懒散荒唐,应再起京察,重整朝纲。

霎那间,朝堂气氛变得诡谲怪诞了,文武之中,东南出身的官员,尽数露出了想笑而不能笑的憋笑模样,在心底,暗暗做好准备,如果高党官员出声反对,就予以猛烈地弹压。

只是,预想中的画面没有出现,虽然不少北方官员露出了如丧考妣的神情,但自部堂大臣到六品小官,都对京察之事没有异议。

敏锐地东南官员,瞬间就意识到不太对劲,可又怎么都说不上来,只能站在原地静观其变。

圣言准奏。

高仪依然没退,另奏高拱当朝秉政时,是以内阁首辅大臣兼领吏部事,高拱罢相入狱,他以阁臣之身领了内阁首辅大臣之职,而杨博以兵部尚书领了吏部天官之职,如此一来,兵部尚书之职开缺,请陛下择良而补。

几乎没有停顿,“大病初愈”的内阁次辅大臣张居正就迈着虎步站了出来,举荐了前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谭纶回朝就任。

“陛下,谭纶以病去朝九月,够久了。”

张居正、谭纶是知己好友,谭纶又是东南官员,在其病愈后,就等着朝中部院大臣出缺回朝,兵部尚书之职,仿佛是为谭纶量身定制。

圣言准奏。

诏谭纶回朝,复兵部尚书之职。

顺利。

太顺利了。

顺利到许多东南官员有种不真实感,随之而来的,是强烈地不安感。

东南一党,就这样在朝中又取“一地”,哪怕是以前就有的,但这么轻易就拿回来,怎么可能呢?

高仪终于退下了。

刑部尚书刘自强立马就站了出来,在众多东南官员警惕的目光中,躬身奏道:“臣启陛下,臣年老力衰,精力不济,已不胜政事,乞骨还乡!”

“?”

张居正懵了。

东南官员更加懵了。

刑部,掌天下刑名,刘自强在职期间,收拾了无数东南官员、商人及其家眷,让东南一党恨得牙根直痒痒,为了解决他,东南官、商什么手段都上过,晓之以利,动之以陷阱,总之两字,没用。

昨夜,东南官员私下碰头,就准备在京察中“定之以老”,令其致仕。

但这还没发动呢,怎么人就自己个儿站了出来,以老迈请还家乡?

难道,是想留个体面?

还没等东南官员想清楚,比着刘自强大三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也站到了大殿中央,恭声道:“臣启陛下,臣年老力衰,精力不济,难再胜政事,请留残躯归还故乡。”

东南官员已经无法继续思考,望着局势演变,眼神中透露出了迷茫。

怎么今儿个朝堂发生的事,都在预想之外呢?

当大理寺卿陈一松接着站到文武中间,东南官员目光发生微妙变化,没有说话,但意思都是一个意思,“你也老?”

那不能。

陈一松是正德十五年生人,嘉靖二十六年,与张居正同是丁未科的进士,而今才过知天命的年岁,正值仕途壮年,正色道:“臣启陛下,臣父早亡,幸老母不弃,含辛茹苦把臣抚养长大,如今过了古稀之年,年迈渐显痴、呆,近些时日,潮州家书时常传来,老母想在忘记春秋前,再看看臣的样子,望陛下怜悯,放臣回乡探望家老,不使臣终生之悔。”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或许是为人子最难释怀的事。

宦海沉浮几十载,少小离家,老大不回,虽不时路过家乡,也如大禹治水般,几过家门而不入。

现在,陈母都过了古稀之年,不仅记不住东西,还在逐渐忘记世间种种,连身边的亲人都忘的差不多了,就想再见见儿子,想在死前记住儿子的样子,陈一松义无反顾辞官归故里,母慈子孝,令一些文武大臣顿感泪眼婆婆,有甚者,以袖袍揩着落下的泪。

在这样感人至深的环境里,东南官员却是如鲠在喉、如芒在背,高党三大柱石,三法司部院大臣同日请辞,完全可以确定,这就是给东南一党挖了个大坑。

虽说还不知道前面的大坑是什么,但不能让事情继续演变下去,都察院佥都御史曾省吾站了出来,说道:“陈廷尉,今朝你已是大理寺卿,位列九卿,可谓是光耀陈氏门楣,为何不将老母请入京城,享享清福,安享晚景,何故舍近求远,请辞还乡?”

“曾御史?”

“正是。”

“汝可知老母二十年前已是无法行走。”

陈一松的回答,令曾省吾一愣,陈家的情况,没人给他说过啊,但人站都站出来,不可能再退回去,迎着一干文武大臣的愤怒,咬牙说道:“今先帝崩殂,陛下初登大位,朝野正值鼎革之际,陈廷尉素有大才,岂不闻‘移忠作孝’?”

此话一出,群臣都忍不了了,移忠作孝,为了朝廷,忘记父母生养之恩是吧?

这话算是到头了,不知道的,还以为说这话的,是天下第一等的忠臣呢。

身在御前,“忠”字不可欺,文武百官没有破口大骂,但一个个低着声音说的“彼其娘之”,“狗日的”,“畜牲”,清晰无误传入了曾省吾耳中。

“我‘移忠作孝’二十年了,老母日思夜想,我为人子,日煎夜烤了二十年,其中滋味,曾御史,你没娘的你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