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三路大军,声势浩大
- 刚穿越成皇子,女帝让我去和亲?
- 大米爱吃鱼
- 3329字
- 2025-04-17 20:59:50
消息像草原上的风暴一样。
瞬间席卷了整个洛阳城。
七十万大军。
大唐旗帜,兵临云中。
每一个词都重如千钧。
压得武周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金銮殿内,气氛凝重到几乎窒息。
文武百官,面色各异。
有人惊慌失措,如同末日降临。
有人故作镇定,眼神却飘忽不定。
有人窃窃私语,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兵部尚书李崇义率先站了出来。
他面色凝重,声音低沉。
“陛下,铁勒李昊,反旗已竖。”
“七十万大军压境,云中危在旦夕。”
“北疆告急,请陛下早做决断。”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打破了死一般的寂静。
群臣这才如梦初醒般。
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七十万?是不是夸大其词了?”
“铁勒哪来的七十万大军?”
“会不会是虚张声势?”
“就算没有七十万,也绝不会少于五十万。”
“李昊来势汹汹,恐怕早有预谋。”
“这可如何是好?北疆兵力空虚啊。”
“王孝杰将军虽勇,怕也难以抵挡。”
嘈杂的声音如同沸水一般。
充满了焦虑与不安。
武照端坐在龙椅之上。
凤目微垂,神色冷峻。
她听着群臣的议论。
一言不发,仿佛一座冰山。
任凭殿内如何喧嚣。
都无法撼动她分毫。
待群臣的声音渐渐平息。
她才缓缓抬起头。
目光扫过殿内众人。
威严的声音,不怒自威。
“够了。”
“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朕还没死呢,天塌不下来!”
简简单单几句话。
却如同定海神针一般。
瞬间压制住了所有声音。
大殿之内,再次变得寂静无声。
群臣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
武照的目光落在李崇义身上。
“李尚书,具体战况如何?”
“王孝杰那边,有何奏报?”
李崇义连忙躬身禀报道。
“启禀陛下,云中守将急报。”
“铁勒大军兵分三路,猛攻云中。”
“王孝杰将军虽率大军倍道而进,然远水救不了近火。”
“云中城虽城高墙厚,但军民久历战乱,恐怕难以坚守。”
“而且…敌军势众,粮草军械…恐难以为继。”
李崇义的声音越来越低。
语气中充满了忧虑。
武照的眉头微微皱起。
局势比她预想的还要糟糕。
北疆三面受敌,兵力捉襟见肘。
王孝杰孤军北上,难以兼顾各方,情况危急。
更让她感到棘手的是。
李昊如今打出了大唐旗帜。
这无疑是在挑战她的统治。
动摇大周的人心根基。
“江南叛乱如何了?”
武照的声音依旧平静,听不出喜怒。
李崇义连忙回答道。
“启禀陛下,娄世德将军已于徐州成功阻击江南叛军。”
“叛军不过乌合之众,难以久持。”
“想必不日必然自溃,不足为虑。”
“只是…”
李崇义欲言又止,面露难色。
“只是什么?”
武照的声音略微提高了几分。
带着一丝不悦。
李崇义硬着头皮说道。
“只是,中原人心未稳,江南尚未平定。”
“若是此时抽调兵力北上…”
“恐怕会令叛军有机可乘,引起新的动荡。”
他的话虽然没有说完。
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徐州是守住了,但局势并不稳定。
如果先抽调原先镇压叛军的兵力北上。
很可能会导致江南再次生乱。
到时候,腹背受敌。
大周朝廷的处境将更加艰难。
武照沉默了。
她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北疆战事迫在眉睫。
如果云中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匈奴,突厥,铁勒。
三路大军长驱直入。
大周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两害相权取其轻,她必须做出决断。
“传旨。”武照的声音再次响起。
“命娄世德,留三万兵马镇守徐州。”
“其余兵马,即刻北上,驰援云中。”
“朕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北疆!”
“绝不能让李昊的叛军,踏入中原半步!”
她的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充满了铁血女帝的霸气。
“陛下圣明。”
李崇义连忙躬身领命。
群臣也纷纷跪地高呼。
“陛下圣明。”
然而,在众人的高呼声中。
却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正是宰相张敬之。
他缓缓走到大殿中央,躬身说道:
“陛下,臣以为,此事还需三思。”
“如今北疆三面受敌,我军兵力分散。”
“若是贸然调动江南兵马北上。”
“恐怕难以顾及全局。”
“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收缩兵力据河而守。”
“放弃黄河以北,以保全大周根基。”
张敬之的话,如同平地惊雷。
瞬间引起一片哗然。
放弃黄河以北?
这岂不是割肉饲虎?丧权辱国?
“张相!你疯了吗?”
“竟然要放弃黄河以北?”
“那可是我大周的国土啊。”
“岂能轻易放弃?”
“简直是荒谬至极!不可理喻!”
群臣纷纷指责张敬之。
认为他的建议是卖国求荣。
张敬之却面色平静,丝毫不为所动。
他看着武照,语气沉稳地说道。
“陛下,臣并非危言耸听。”
“如今局势,对我大周极为不利。”
“西线匈奴,中线铁勒,东线突厥。”
“三路大军,齐头并进,声势浩大。”
“我军兵力分散,难以兼顾。”
“若是强行死守,恐怕会全线崩溃。”
“到时候,莫说黄河以北,就连关中,也未必能够保全。”
“臣以为,当断则断,舍小取大。”
“放弃黄河以北,集中优势兵力,据河而守。”
“至于西线......以关中天险,足以抵挡敌军南下。”
“同时,可派人与匈奴和突厥议和。”
“许以重利,使其退兵。”
“待稳住局势之后,再徐图北上,收复失地。”
张敬之的分析,有理有据。
也并非没有道理。
在场的官员,都是人精。
自然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但是,放弃黄河以北。
这对于大周来说。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耻辱。
谁也不敢轻易承担这个责任。
“张宰相,你说的轻巧。”
“放弃黄河以北,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
“那可是我大周的半壁江山啊。”
“无数百姓,将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你怎可出此荒唐之论?”
狄怀英站了出来,厉声喝道。
他须发皆白,怒目圆睁。
显然对张敬之的建议,极为不满。
“狄大人,老夫自然明白其中的痛苦。”
“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为了保全大周的根基,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
“我们不得不做出牺牲。”
“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日后的反击。”
“若是连根基都保不住了,又谈何收复失地?”
张敬之反驳道,语气铿锵有力。
“荒谬!”狄怀英怒骂道。
“关中虽沃野千里,易攻难守。”
“可一旦匈奴大军攻破萧关,则长安危矣!”
“长安一破,则人心尽失,社稷不稳!”
“到时候,大周就真的危矣!”
“你竟然还说什么据河而守?”
“简直是痴人说梦!”
狄怀英的话,也并非没有道理。
关中虽然有关隘天险,但并非万无一失。
一旦匈奴大军不惜代价攻破萧关。
长安将直接暴露在敌军铁蹄之下。
届时再拿下函谷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朝堂之上,再次陷入激烈的争论之中。
群臣分为两派,各执己见,争吵不休。
一派支持张敬之的意见,放弃黄河以北,固守关中。
一派支持狄怀英的意见,死守黄河防线,绝不可退让。
双方争论的面红耳赤,唾沫横飞。
谁也无法说服谁。
武照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脸色越来越阴沉。
她讨厌争吵,尤其是这种毫无意义的争吵。
在她看来,这群大臣。
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
对于战事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
“够了。”
武照再次开口,声音冰冷至极。
如同寒冬腊月的冰碴。
瞬间让所有人噤声。
“朕意已决。”
“绝不放弃任何一寸土地。”
“绝不向任何敌人屈服。”
“传旨!”
“命王孝杰,死守云中,不得有失!”
“命娄世德,率军北上,驰援前线!”
“命各地州府,征集粮草军械,支援北疆。”
“必要时,朕也将御驾亲征!”
“亲赴北疆,与将士们共抗外敌。”
武照的话,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充满了女帝的决心和魄力。
“陛下不可啊!”
“陛下乃万金之躯,岂可轻易犯险?”
“北疆战事凶险,陛下万万不可亲征。”
“请陛下三思。”
群臣纷纷跪地劝谏,反对武照亲征。
在他们看来,女帝亲征,太过冒险。
一旦女帝有个三长两短。
那大周就真是没得玩了。
武照却丝毫不为所动。
她站起身,走到大殿中央。
目光扫过殿内众人。
威严的声音,响彻大殿。
“朕意已决,不必多言。”
“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
“朕武照,绝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朕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人。”
“我大周文昌武盛,不可一世!”
“许些叛贼外虏,不过是跳梁小丑!”
“朕必将亲手将其剿灭,以正朝纲!”
说完,她拂袖而去,头也不回。
留下满朝文武,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张敬之看着武照离去的背影。
微微叹了口气。
他知道,女帝心意已决。
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她的决定。
“诸位大人。”
张敬之转身看向众人,沉声说道。
“陛下心意已决,我等唯有尽力辅佐。”
“如今北疆危急,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局,共度难关。”
“老夫以为,我们应该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分。”
“为陛下分忧,为大周出力。”
“至于其他的…”
张敬之欲言又止,意味深长地看了众人一眼。
“就看天意吧。”
说完,他摇了摇头,也离开了大殿。
群臣面面相觑,各怀心思。
有人忧心忡忡,为大周的未来担忧。
有人若有所思,似乎看到了新的机会。
有人茫然失措,不知何去何从。
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