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决心

督察院的其他人在一起和林应训自嘲了一番便各自写奏疏去了,他们说归说,但怎么可能咽的下这口气。

他们不仅自己写,工作完之后还去其他部门串联,将这些事情尽数告知六部、六科官员。

打定主意,用舆论活生生的把这几个人淹死。

就算是天子,也保不住他们。

......

六科

都察院那边的风声很快便传了过来。

待送走了前来通气的御史,六科廊房内亦是一片哗然,议论纷纷。

纵使是在这京师宦海沉浮多年,早已对缇骑与内宦的跋扈有几分适应的六科道官,听闻督察院所言姚忠之事,也不禁心惊。

“光天化日之下当街杀人,事后竟还敢公然从御史手中抢夺人犯,事后更是矢口否认……”

“这等行径,当真是无法无天,视朝廷法纪如无物!”

“都察院那边既已发难,我等六科言官,岂能坐视不理?”

“于公,此乃维护法纪;于私,亦是打击厂卫之良机!”

一时间,众给事中、主事等,无不义愤填膺,认为此番定要与都察院同气连枝,共击此事!

状告厂卫?

我六科道言官定要帮帮场子。

廊房内,磨墨铺纸之声不绝于耳,各科言官纷纷提笔,慷慨陈词,草拟弹劾奏疏。

这种告状的事情,六科言官自然不会错过,尤其状告对象还是朝廷鹰犬的厂卫。

六科道言官定要帮帮场子。

各科道言官纷纷提笔书写奏疏。

然而,廊房之内,户科给事中傅作舟却并未立刻随大流,他若有所思,并未急着动笔,脑海中反复回荡着方才同僚们议论的案情细节。

“刘守有,此僚经此一事,又被都察院与我六科同时盯上,怕是难逃干系,必然下狱论处。”

“此刻再跟着一众同僚弹劾于他,不过是锦上添花,随波逐流,于我自身仕途,又有何益处?”

他目光闪烁,“想我傅作舟寒窗苦读十数载,入仕为官,固然心怀致君尧舜之念,却也盼着能更上一层楼,施展抱负,致天下太平。”

“冯保既倒,其党羽遍布朝野,盘根错节……陛下震怒于冯保贪墨之巨,正欲深究……这其中,或有可乘之机?”

忽然,一个念头如电光石火般闪过。

他随即振奋,思绪越发顺畅。

“冯保家财如此之多,其平日里结交权贵,行贿受贿定然不少!若能顺藤摸瓜,寻得实证,参倒一两个与冯保有染的高官……岂非大功一件?!这可比弹劾一个注定要倒霉的刘守有有价值得多!”

想到此处,傅作舟心中猛然一热,连忙敛神屏息,走到自己的案前,迅速铺开纸张,开始动笔。“

而似傅作舟这般心思活络、懂得借势的聪明人,在这都察院、六科之中,并非只有他一个。

........

乾清宫

朱翊钧已经料到了会有人开始弹劾厂卫。

因此,他自坤宁宫回返之后,便一直留在乾清宫中,未曾移步。

为就是要第一时间批阅这些奏疏,给那些无法无天的厂卫一个敲打。

但是却没有想到居然会有如此多的奏疏。

整个下午,朱翊钧在乾清宫内接到的奏疏竟然多达几十份。

奏疏中,百官不仅详述了姚忠贪墨、杀人灭口的经过,更将锦衣卫当街抢人、刘守有事后抵赖、甚至林应训等人上门被拒之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

也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朱翊钧逐渐的了解到了事情始末。

这也导致朱翊钧越看越气,之所以一直没有发作,只是因为他心里面清楚,这些大多都是百官道听途说。

而且上奏之后,百官又进行了二次创作,也许真实情况并没有那么夸张。

这一点大明的文官是有很多黑历史的。

对此,朱翊钧心知肚明。

他前世为了求证这些谣言可没少查资料。

例如前世有句出圈的名言烂梗,“明日校场领响,勿着甲。”

此言为某位言官给皇帝上奏时候所说的原话,只不过人家前面还加了一句据闻。

这直接导致无数营销号传出了大明覆灭戚家军,谁谁谁刀砍没有武器的戚家军。

编造出了无辜、质朴的戚家军被万恶腐朽大明朝廷剿灭的故事。

全然不提原文之前有个据闻,具体事情言官也说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更没有提到前来镇压的戚家军的部队里面也有一直和戚继光南征北战的军队,其人也是戚继光的部将。

谣言传到最后就变成了戚家军被大明朝廷彻底覆灭,朱翊钧前世看到这种言论就很无语,也不知道天启年间血战浑河的军队又是谁。

而此事在刑部奏议、滦东平叛记中记载的很详细,其蓟镇叛军已经占领了一座城镇并且绑了一位军官,明确打出了兵变的旗号。

并且疑似派人联络境外蒙古人,这群所谓的英勇的戚家军也没并不是没有着甲,他们在城外摆出了阵列和镇压军队进行了一场战斗。

经过一番交战,强悍的戚家军在损失了几十个人之后,英勇无畏的戚家军决定投降,官军一人未死。

事实证明,牛逼的不是什么戚家军,牛逼的是戚继光。

是因为戚继光牛,所以才有了戚家军的威名。

当然,这支军队甚至谈不上是什么戚家军,其一共三千人,两千老兵在兵变之前就已经解散回家。

之后重新招募了两千新兵,然后才开始兵变,之所以兵变则是因为剩下的一千老兵里有几个军官年龄过高,恐被解散失业,于是借着之前朝鲜战争没有领到赏赐的名义兵变。

至于欠饷则更是子虚乌有,他们的确和官军谈判的时候要饷银了,说朝廷欠饷,但是朝廷之所以欠饷是因为他们兵变了,在一天天的谈判无果后,时间来到了第二个月,所谓欠饷,是这个第二个月朝廷没给饷银。

这饷银明廷要是真给了,那才是没脑子。

结果到了言官这里就变成了“明日校场领响,勿着甲。”,可谓非常离谱。

因此在这个时间段,朱翊钧对于言官御史的听闻奏疏一直都是打折扣的。

他只会相信当事人的说法,当事人如果说谎,那可是要承担责任的,和风闻是两回事。

但是当御史黄钟、林应训的奏疏呈上之后,朱翊钧看着其所描述居然没有太大出入。

心情立刻产生了些许的变化。

朱翊钧脑海中想着这件事情过程之戏剧荒诞,厂卫之嚣张跋扈。

让他刚刚平复些许的血压再次直线飙升!

同时他越发坚定了对厂卫的整顿的决心。

他算是见识到了厂卫的嚣张气焰。

若不是这帮厂卫平日里嚣张惯了,这事情恐怕都不会暴露出来。

当真是无法无天。

用这帮人去压制文官?

就算压制成功了,那之后会是一副什么样的穷魔乱舞的场景?

而且就冲这帮人的作风,朱翊钧真想不到他们会怎么压制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