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宁夏历代垦殖开发的特点
宁夏自古为边陲重地,亦是我国历代重要的屯垦地区。秦时,为北逐匈奴,朝廷开辟北地郡,迁徙民众垦田筑城,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武帝时,在朔方屯田,作为北方匈奴与关中之间的缓冲地带,至东汉末年中央权弱,屯田受阻,宁夏平原重归游牧;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刁雍奏开艾山渠,宁夏南北均有公私屯田,宜产宜牧;隋朝朔州总管在长城以北屯田置业,军粮自足,岁有剩粟;唐时,屯务和渠务齐头并进,军食大济,安史之乱后,军事屯田变为民屯;宋和西夏,为充实边务,均沿边置屯,尤以西夏屯务成就显著,贺兰山“摊粮城”蔚为壮观;元时徙南军屯田宁夏,又安置回回军屯,加上张文谦、郭守敬等人疏浚修复灌渠,再现西夏“塞北江南”;明时,宁夏为九边重镇,设有“五卫七所八十六屯堡”,长城内外,军士屯卫兼顾,仓储充溢;至清代,疆界开阔,宁夏无边患,变军屯为民田,四周移民垦殖日益增多,昔日游牧之地,农商兴盛,与中原无异。清末,社会剧变,人口流动大,土地多有荒废。至民国,虽修建云亭渠,并有垦殖计划,但实际将土地分为军队和官僚私产,垦殖计划破产。
纵观宁夏古代屯垦两千余年,起于秦,盛于汉,复兴于隋唐,反复于宋夏,完备于明,渐变于清,代有兴废。其土地的屯垦开发,为历代边疆的稳定、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宁夏古代屯垦与水利建设相辅相成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防边患,命蒙恬沿黄河筑垣设郡,并以“民屯”“罪屯”“军屯”等方式开展垦殖。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亦在朔方地屯田。宁夏今日的秦渠和汉延渠据传始于秦汉,在民间,并有“白马拉缰”[1]的传说。而汉延渠修建于公元前110年左右[2],同汉武帝及主父偃主张朔方屯田时间一致。
魏晋以后,西北战争连年不断,宁夏平原的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之初,即着手恢复河套地区的农业生产。时宁夏有高平镇和薄骨律镇,薄骨律镇将刁雍,针对宁夏平原的引黄水利灌溉系统因战乱破坏,致使“官渠乏水,不得广殖”,他上奏朝廷请开艾山渠,“溉官私田四万余顷”“官课常充,民亦丰赡”[3]。
宁夏著名的唐徕渠,历代疏浚重修均与屯垦有关。唐徕渠始于光禄古渠[4],此渠被吐蕃马重英在大历十三年(778年)[5]侵犯灵州时毁坏,以扰唐朝边防军的屯田。唐元和十五年(820年),灵州大都督李听对此渠曾大加疏浚、延长,并招徕垦种,遂名唐徕渠。西夏王朝时,为满足军需民食,也曾疏浚修挖此渠,史称其“土境虽小,能以富强,地势然也”[6]。元中统元年(1260年),朝廷计划将南军屯垦西夏营田,至元元年(1264年),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随中书左丞张文谦到宁夏,开挖毁坏淤浅的唐徕渠、汉延渠、秦家渠等工程。工程完毕后,至元八年(1271年),设立宁夏营田司民屯,陆续迁徙南方投降民众到中兴路(后改宁夏路)编聚屯田。
西夏王朝时,为与宋、辽、金抗衡,将军队分为正军与屯军,屯军平时务农,战时为伍,为发展屯务,大兴水利,最著名是李元昊时期开凿的“昊王渠”,从青铜峡引黄河水,沿贺兰山东麓,流经今宁夏吴忠、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等县市,全长约150千米。
明清时期,屯务与渠务也是齐头并进,屯垦废,渠务凋敝,屯垦兴,旧渠变新渠。自古以来,宁夏平原地区受自然条件所限,农业必须灌溉,而大兴水利必须依靠“国家”或集体的力量,无大规模屯垦,水利就无从谈起,而只要水利先行,屯垦成果必然丰厚,所以历代引黄水利与屯田兴衰相符。正如明代陕西按察副使曹琏在《西夏形胜赋》中所言“带河渠之重阻,奠屯戍之基张,垦良田之万顷,撑乔木之千章”[7]。
二 宁夏古代屯田与边务缓急互动明显
宁夏背靠贺兰山,面向黄河,其间沃野平川,处于中原农耕与北方游牧的交汇地,军事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宁夏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军事地位和边务缓急与屯田有着密切的关系。秦汉之时,今宁夏全境处于西防羌族、北御匈奴的前沿与要冲,秦始皇于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亲赴北地郡巡视,后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出击匈奴,“取河南地千里”,并迁民屯垦实边,其中北地郡就包括宁夏。两汉时期,宁夏是防御匈奴南进之要冲。为加强军防,汉武帝下令在乌氏县(固原县南)瓦亭关、朝那县萧关设重防,还在富平县神泉障设北地都尉,浑怀障设浑怀都尉,以加强河防与边塞军卫管理。东汉时,也大规模“募民徙塞下屯耕”,巩固边塞[8]。
隋开皇三年(583年),突厥犯塞,吐谷浑寇边,西北边境屡次发生战争,为减轻粮草转运成本,隋文帝命令大将军赵仲卿随军前往贺兰山,后任朔州总管,大兴屯田,“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忧”[9]。
隋唐和五代时期,中央政权对边区少数民族的战争频繁,宁夏军事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唐贞观元年设置关内道,包括原州、灵州、盐州、会州等宁夏地区,属于京畿地区,由京官遥领。宁夏境内不仅有军屯,还有大规模的民屯。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亲临灵州,接受并以屯田的方式安置归附的少数民族,屯垦经济的发展使得朔方军兵马强盛[10],关中屏障灵州成为唐肃宗的中兴之本。
宋夏鼎立之时,为战争需要,双方均在边境大力发展军屯,西夏有屯田军,各地设置寨所,武装侵垦[11]。北宋为防御西夏,在西北地区也普遍设置了屯田,如咸平年间,陕西转运使在镇戎军(治所固原)实行屯田,斐济在灵州也曾实行屯田,景德年间,北宋招募西北百姓为弓箭手,计口给田,“胜者予田二亩”,且不交税[12]。
元初,受战争破坏,宁夏境内人口稀少,农业凋敝,忽必烈在宁夏设“中兴路新民总管”,迁徙内地居民在西夏故地屯垦。其后,多次迁徙内地降军和回回军往宁夏屯田,并以民屯为主。
至明朝,为防蒙古骑兵南下,政府沿长城设立九个军事重镇,宁夏地区就有两个,宁夏镇和固原镇,并实行军屯制度,规定军队“七分屯种,三分城操”,[13]在军屯的带动下,在屯所周边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民屯和商屯。由于屯垦制度严密,明军在宁夏的屯垦取得巨大的成绩。永乐三年(1405年),朝廷以“天下屯田积谷宁夏最多”[14],表彰了总兵何福。据《春明梦馀录》记载,明代中期宁夏镇仅军屯垦地就有5528顷,产粮达30多万石[15]。宁夏、固原卫所在抵御鞑靼、瓦剌的袭扰中也屡有胜绩。自宣德后,由于官员腐败和皇族豪强的蚕食,屯政渐废,屯田多转为佃田。至清朝,宁夏卫所边塞职能弱化,政府招民开荒,按田收租,军屯制度解体。
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宁夏多处于中央政权的边疆地区,出于边防和战争的需要,历代统治者均重视宁夏地域的屯垦,特别在明代,宁夏三面临边,终明之世均为用武之区,所以它的军屯规模与效果最为突出。
三 宁夏古代屯垦保障了丝路与驿路的通畅
丝绸之路的宁夏段,位于丝绸之路的东段北道。大致走向:从长安出发,经平凉入宁夏境内,过弹筝峡(俗称三关口)、瓦亭关,北上原州(固原),再沿清水河谷,向北经石门关(须弥山),折向西北经海原抵靖远,西渡黄河,经景泰县到达凉州(武威)[16]。这条线路较南线到达凉州近百千米左右,南北朝至隋唐间,成为关中通往河西走廊的主干道[17]。
汉唐以来,宁夏屯军的主要任务除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外,还保护关中通往河西的便捷要道安全,保障商贸与驿路的通畅。唐初,政府在朔方即今宁夏和中卫沿黄河两岸,屯军数万人,均为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到唐中叶,以灵州为指挥中心的军府共拥兵六七万人。隋唐一代在宁夏原州、盐州等地设有监牧使,不仅为军队提供了万匹骏马,同时也为丝路驿站的通行提供了可靠的运输保障。在边塞,以屯垦点或关隘为中心,大多有以交换为目的的互市交易,参与者多为关隘两边或周边的势力代表及民众等,当时市场的繁荣,从唐宋时期以灵州为中心的马市就可见一斑。
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安西王驻兵六盘山,六年后,在开城置屯田总管府,共屯田4.4万多顷[18]。在明代,宁夏“墙内之地悉分屯垦”[19],几乎每个卫所都有屯田,除了中、北部的军屯外,在南部的一些屯田点与关隘、城堡亭燧相连,基本保障了宁夏段丝路畅通无阻,直至清末,林则徐谪戍新疆,走的还是这条古道。从历史上看,每当屯田废弛、边境战乱,丝路就得绕道或阻绝,而丝路的通畅同时也为军屯提供自身不能生产的物资,二者相辅相成。
四 古代屯垦对宁夏生态环境的影响
宁夏古代屯垦中,随着屯垦规模的扩张和农业人口的增长,过度砍伐了南北部山区的森林资源,对中部草原亦有不适宜的开发,这是明末以来,宁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张维慎(2002)认为,宁夏古代屯垦造成农林牧结构严重失调,从而使宁夏南部水土流失,沟壑发育,宁夏中北部土壤沙漠化[20]。侯仁之在1960年曾考察宁夏河东沙区明代城堡废墟,他指出,宁夏河东沙区除去少数局部的天然沙丘外,其余地方本应是广阔的草地。自明代中期以后的军屯推行和不合理的耕作,以及过度的樵采和放牧使原来的草原遭到极大的破坏,如铁柱泉城就地起沙等[21]。在宁夏北部平原,秦汉时期,政府向包括宁夏在内的朔方郡大规模移民开垦,不仅使一部分草地被开垦,黄河两岸及贺兰山山脉的森林也第一次遭到大规模破坏。
唐宋西夏由于战争双方的需要,大力发展屯田,特别是西夏统治时期,因地广人稀而进行粗放式耕作,虽然荒地被大面积开垦,但没过几年就撂荒,损毁地力。历朝历代,一些刚刚开垦的土地在战争中撂荒,灌渠堵塞,而气候在一些历史年份恰恰逐渐干冷[22],植被不能自然恢复,使得引黄灌区也出现了部分沙化。在中部平原,随着明清在中部沿长城地区的屯垦规模逐步扩大,中部城镇规模不断扩张,土地的沙漠化和荒漠化也加速产生。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流沙从众多山口侵入,从而形成流动和半流动的沙丘。在南部山区,灌溉本就有限,历代屯田变牧为农,刀耕火种使得森林和草原失去涵养水源的作用,造成水土流失,沟壑丛生。
从生态的角度看,宁夏古代屯垦活动,虽然创造了宁夏平原发达的水利工程,但也造成灌渠周边更大范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开发必须与生态建设齐头并进,暂无开发价值的土地,要及时进行环境修复。至当代,在不适宜规模农业开发的区域实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历史经验教训考量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