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报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子课题成果。

2016年6月,笔者率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1世纪初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综合调查”子课题组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开展调研期间,开始关注这个位于毛南族世居发祥地下南乡的贫困村——景阳村。在中共下南乡党委、乡人民政府的介绍中,景阳村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是一个典型的大石山区贫困村。然而,照片中所呈现的景阳村,峰丛林立的喀斯特地貌青翠秀美,绕山流转的打狗河风光旖旎,韵味十足的毛南族干栏建筑古朴纯粹,这一切在都市人眼中都是那么的清新和珍贵。同年10月上旬,笔者在下南乡前任人大主席谭建明先生的陪同下来到景阳村,第一次和这里的乡亲有了接触,对这个长期与贫困做斗争的毛南族小山村有了初步印象。

2016年11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项目批准将景阳村作为一个子课题的调研对象。按照项目要求,笔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周竞红研究员、华北科技大学李晶讲师,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吴彪、李佳航,于2017年2月中下旬深入景阳村,开展全面的村庄调查,进行村庄问卷和农户问卷工作,并在下南乡政府搜集相关资料与文件。同年9月下旬,笔者与在南宁工作的毛南族知识分子覃文静女士、卢正华先生再次进入景阳村,与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进行较为深入的座谈和交流,并访问了一些村民。12月初,笔者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档案馆及下南乡政府档案室,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在随后的资料分析与撰写过程中,笔者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方式,与下南乡及景阳村的有关干部群众保持沟通与联系,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查证和处理。在此基础上,执笔完成了本报告。

本报告所依据的资料,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深度访谈资料。课题组三次深入景阳村,与相关人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座谈和交流,对象包括中共下南乡党委、乡人民政府领导,景阳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景阳村驻村第一书记,景阳村民等,并与部分访谈对象进行了多次的交流。

二是村庄问卷和农户问卷资料。村庄问卷涉及自然地理、人口就业、土地资源、经济发展、社区设施、公共服务、村庄治理、文化教育、村民自治、精准扶贫等方面,反映了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农户问卷共60份,占景阳村户籍人口(105户)的57.14%,内容包括受访者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条件、收入与支出、健康与医疗、安全与保障、劳动与就业、政治参与、社会关系、娱乐与休闲、子女教育、扶贫与脱贫等。景阳村规模不大,贫困户占比较高,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易地搬迁居住分散,于是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完成项目规定的60份农户问卷,问卷回收整理录入后,主要使用SPSS统计软件加以统计分析。

三是各类政府文件,统计、汇报、总结资料,以及景阳村基本信息、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十三五”规划表、“十三五”脱贫工作措施,等等。

四是档案资料。调研地所在下南乡及景阳村的档案资料绝大部分没有进行整理和编目,课题组尽可能地搜索并仔细阅读,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在上述调研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究和分析,撰写了本报告。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对景阳村的地理环境、建制沿革、人口变迁、土地资源、婚姻家庭、社会关系、民族文化等进行描述,以便于全面了解村庄基本概况,为其后分析和探讨景阳村贫困治理的艰难历程提供背景知识。第二,对景阳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村庄的贫困状况和贫困成因。第三,根据景阳村扶贫工作的特点,着重对易地搬迁的历程及成效进行分析。第四,聚焦景阳村的精准扶贫以及产业转型等,探讨其机制、影响和效果,以及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第五是结语部分,对报告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总之,本报告力图围绕景阳村的贫困和脱贫,尤其是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情况,描述村庄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厘清其扶贫与脱贫的过程、机制和障碍等,评价其精准脱贫和可持续脱贫效果,为我国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提供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