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窑洞
- 年代1977,从下乡知青开始
- 钓鱼佬的春天
- 2151字
- 2025-03-24 10:14:06
他们的到来,给梁家河的村民带来了新话题,这会儿村委会门口,已经有不少围观的吃瓜群众了。
窃窃私语声阵阵。
“今年知青来挺晚啊?”
“都腊月初七了,眼看没多少日子就要过大年了。”
“咱们梁支书还是心善,别的地方听说都是他们自己想办法,哪会专门派个驴车去接呀,瞧把徐老汉折腾的。”
“梁支书过来了。”
眼下是一月下旬,再有二十天不到就是春节,村民大多都想不明白,这寒冬腊月快过年的天,知青除了修农具或者上山砍柴,还能干吗?
随着梁文志到近前,嘀嘀咕咕声戛然而止。
其实梁文志也这样认为,只不过上面有安排,他们就响应号召。
一点也不能马虎。
到了近前,他热情伸出手:“知青同志,欢迎你们。”
两天都在赶路,好不容易到了梁家河,郑同心里有点小激动,终于可以吃口热乎的饭了,在这样的动能驱使下,他一把握住对方伸来的手:“梁支书好,郑同向您报到。”
离开四九城后,郑同早就本性流露,放飞自我了,现在他这副活蹦乱跳的模样,要是让梁秀娟夫妇瞧见,指定要被吓一跳。
这还是自家那个,三脚踹不出一个屁的大儿子吗?
“路上辛苦了。”
梁文志稍稍有点诧异,觉得这位小同志未免也太激动了。
这年头的人警惕心高,但是社会风气却挺好,到处都在学雷锋做好事,只要基本确定对方不是坏人,大家伙相对也会比较包容。
尤其在这样偏远的山区。
当然,碰上小混混就得另说了。
梁家河村虽然不大,但这些年也接纳过不少知青,从来没有出过什么乱子,梁文志可不想村里因为混进来颗老鼠屎,整个村子都被搅的不得安宁。
他不由多打量了几眼,道:“冒昧问一下,你今年多大?”
“十八岁!”
“嗯,正当年。”
梁文志点点头。
他是土生土长的延川人,今年35岁,读过书,继承了西北汉子的豪爽刚毅的性格,和郑同握手之后,又转向了一旁的小姑娘。
“宋时薇同志,我代表梁家河村欢迎你们来插队。”
两人又简单握一下手,算是结束了这个欢迎仪式。
“谢谢梁支书......”
小姑娘性格腼腆,此时压根不敢多说话,只应了一声就低下头。
见她半天不说话,郑同反倒急了,这丫头怎么连口粮问题也不问了?
这对她来说,可太重要了。
犹豫片刻,他揉揉肚子道:“梁支书您好,咱们领口粮是不是还得登记?赶了两天的车实在是饿了。”
梁文志没想到他会问这个,下意识道:“口粮已经去给你们换了。”
“那真是太感谢了。”郑同赶忙道谢。
“这样吧,我先领你们去知青点,把住的地方先落实。”
“行,麻烦梁支书了。”
郑同应了声,拎着东西和宋时薇跟在梁文志的身后往外面走。
……
梁家河村不大。
没往前走多远,便看见一排三孔土窑洞,窑洞旁边还有个小院,一个小屁孩嗖嗖嗖地飞奔出来,主动跟他们打招呼:“梁支书。”
郑同一瞧,这小孩儿个子不高,黑瘦黑瘦的,脸蛋儿冻得通红,面色却极为欢喜,五官眉眼隐隐还有点面熟。
“你干嘛了?”
小屁孩笑着跑过来:“我和狗蛋在学校里玩了会,他们是谁呀?”
“这是新来的郑知青和宋知青。”梁文志热情介绍:“这是徐老汉家孙子,小崽子聪明着呢。”
“……”
老徐家基因强大,难怪看上去眼熟。
小屁孩很开心:“知青叔叔好啊,不过我得回家了,改天再找你们玩。”
他一溜烟的跑了。
郑同表情惊奇:“咱村还有学校啊?”
“这就是梁家河村小学,知青点就在学校边上,你看......”
梁文志抬手一指,介绍道:“学校是书记和知青们筹建的,因为缺老师,队里就把知青点设在学校附近,方便知青同志偶尔能教教孩子读书。
他手指的方向,正是小屁孩跑出来的小院,里面是几间砖瓦房。
听得出梁文志话语中颇有几分荣耀感,郑同继续问:“好书记啊,咱村的吗?”
“他啊,去四九城读大学了。”
郑同差点表情失控。
书记跑去四九城读大学,怎么听都觉得别扭,不应该是中年人吗?这个岁数读书会不会太晚了点……
三人继续往前,到了知青窑洞。
外表看上去破破烂烂,里面却很宽敞,最东边那间窑洞里摆放着一些生活用品,显然是有人居住的。
“有土炕的这间,住的是女知青。”
郑同帮忙把宋时薇的行李放进去后,梁文志便领着他继续转。
小姑娘没有跟来,她开始整理东西。
郑同只在电视里见过窑洞,对此没什么感觉,虽然外表看上去简陋,可他总认为住着应该挺安逸才对。
可现在亲眼目睹过后……
显然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中间这孔窑是男知青住的,郑知青你把东西拿进来吧,听说你们要过来,他们已经提前打好了草铺子。”
郑同把东西全部拿上。
梁文志带着他来到中间那窑洞,笑道:“条件肯定比不上城里,但是我相信大家都是心念坚定,可以克服困难的。”
这这这这…
刚推开门,郑同差点直接晕过去。不是……炕呢???
只见里面乱糟糟的,地上也仅仅是用秸秆和麦草,简单搭成的地铺。
寒冬腊月,他只觉得脚底寒气森然。
郑同震惊地望着梁支书。
“草铺厚实,夜里睡觉不冷的,女同志身子弱,村里只剩那间有炕的窑洞了,男知青让给了她们。作为爷们,照顾女同志也是应该的,我觉得郑知青肯定理解。”
梁文志苦口婆心的解释,热心帮忙整理东西时,却意外发现郑同居然带着不少书,他很是惊讶,继而兴奋道:“郑知青,你平时还喜欢看书?那咱们以后没事可以交流交流,都带的些什么书?”
郑同撇了撇嘴,心情不佳:“一些平时看的杂书,您也喜欢看?”
“喜欢看书是好事。”
“对......”
梁文志对他印象大为改观,转而道:“对了,你们和女知青一起搭灶,平时都得注意些,要注意影响。”
“咱村还有几个知青啊?”
“加上你俩6个。”
郑同眼睛一亮。
我那位好邻居南姑娘,不会真在……梁家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