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新皇腰间那把剑,是先皇的四方剑么?”
“我看像。”
“他叫太后皇伯母,太后怎会把剑给他,难道是他抢的?”
“瞎说什么,总不至于——”
看到朱厚熜腰间佩剑出鞘,去往奉天殿的路上,群臣,尤其是文臣,忍不住窃窃私语。
今日之前,文臣与张太后的态度是非常统一的,那便是挟拥立之功,限制皇权,其标志就是逼迫新皇嗣孝宗,万事开头难,只要这一步压住了,后面的事情就都好办了。
但截至目前,他们的打算可谓是一败涂地。
剧本白写了,一句台词都没对。他们想发难,却连机会都找不着。全指望张太后的懿旨做最后的杀手锏了,谁也没想到,张太后不但没用这张底牌,还把先皇的四方剑送了出来。
四方剑代表了什么,满朝文武心里都知道。新皇拿了四方剑,就等同于得到了张太后的认同,同时,也影响了边军的态度。
杨廷和老脸紧绷,一言不发。
短短半日,任务难度从简单变困难,现在又变成了地狱级,此时看到佩戴着四方剑,长相又酷肖年轻版朱厚照的朱厚熜,恍惚间还以为死人复生了。
想到辅佐朱厚照这些年的艰辛日子,老首辅竟有那么一瞬间冒出了不如告老的念头。
杨慎察觉到了父亲的异常,轻轻碰了碰他,小声提醒:“父亲,登基仪式还没结束。”
“啊?”杨廷和回过神,杨慎再次提醒道:“该议年号了。”
“对,年号,年号……”杨廷和收拢心神,在心里思忖待会该如何发难。
奉天殿。
“新皇继位,百官朝贺。”
随着礼部尚书毛澄的声音落下,百官下拜,朱厚熜终于走完了所有流程,正式成为了大明朝的主人。
三拜九叩之后,礼毕。
朱厚熜刚要示意黄锦喊散朝,就见杨廷和越众而出。
得、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陛下,臣杨廷和启奏。”
朱厚熜露出笑容,道:“杨阁老免礼,爱卿有何事,但讲无妨?”
“今陛下初登大宝,当速定庙号年号,一以尊先帝之统,二以立新政之纲。如此,则四海知天命有归,朝野晓法度斯在,宗庙社稷永享安宁矣。”
【触发任务:年号之争。】
【内阁首辅杨廷和试图以议定年号为切入点,试探你的虚实。】
【任务达成:亲定年号,并说服百官,气运值+500】
【任务失败:听从礼部安排,气运值-500】
“臣等附议!”
群臣纷纷出班附议,尤其文臣阵营几乎都站了出来,一看就是合计好的。
朱厚熜开启龙瞳观气,把众人表情收入眼中,道:“阁老所言极是,既如此,不知阁老心意如何?”
杨廷和哪能跳这坑,当即道:“陛下,此乃礼部分内事。”
“那好,毛尚书。”
毛澄当即应声:“回禀陛下,夫年号者,国之纲纪也,必取法《六经》,昭示乾坤。臣谨拟二策,伏乞圣裁:其一曰明良,《尚书·益稷》载“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取意“君臣相得、政治清明”。
“其二曰绍治,承“绍继弘治、治隆唐宋”之思,明陛下踵武先圣、光耀祖业之心。”
二选一。
朱厚照心里好笑,他虽然对这段历史的细节不甚清楚,但就凭看过的电视剧的信息,他也知道自己的年号叫嘉靖。
结果这礼部给出的选择题,答案里面没嘉靖。
这不扯淡呢么?
再说了,啥叫明良啊,你点谁呢?这都不是暗示了,这就是明示了,朱厚照不明良,因此家国不宁,自己也早死,所以新皇你得明良啊,你得跟我们“君臣相得”才能“政治清明”。
咋着,不跟你们“君臣相得”,政治就不能清明了?
你说这话哪个皇帝乐意听?
还有那个绍治,你们得是多怀念孝宗皇帝,才会起这么个年号,而且这个年号是不是有点太把心思摆在明面上了,如果用了这个年号,不就等于直接管弘治皇帝叫爹了么?
从根源上胜利呗?
他现在真的是理解历史上的朱厚熜了,不怪他要跟臣子斗,有的时候也确实没得办法。
朱厚熜似在思考,沉吟了一会儿,出声道:“除此之外,别无建议了吗?群臣皆可进言。”
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人应声。
好嘞,再次确定,你们丫的是商量好的。
既然这样,那也没啥好说的了。
“众卿既无建议,那么……”朱厚熜看向杨廷和,似笑非笑:“杨阁老,关于年号之事,朕可以说一下想法么?”
杨廷和老戏骨了,当即一脸惶恐,道:“陛下,天下诸事,皆在陛下一人,年号之事,自然由陛下定夺。只是、”杨廷和看着朱厚熜,道:“年号须晓喻天下,陛下须谨慎三思。”
“自然。”朱厚熜看向百官,道:“朕五岁开蒙,便读“四书五经”,在读到《尚书·无逸》篇时,有一语,记忆犹新。其云:“嘉靖殷邦,四方无虞”。”
“朕刚听杨阁老请议年号,便又想起这一句。而此番承继大统,对这句话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也联想到了另外的一些话。”
“《尚书·洪范》篇有言:“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周易》有言“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尚书·汤诰》篇有言“克绥厥猷惟后”,朕之年号,当取法此四句,嘉民安国,靖难绥猷,故此,朕之年号,定为“嘉靖”。”
说完,朱厚熜似笑非笑:“诸卿以为如何?”
百官齐刷刷看向杨廷和。
杨慎看着懵逼的老爹,心里暗暗叹了口气。
这新皇也忒聪明,忒坏了。
文臣谏言,不管能不能成功,都有一个底层逻辑就是话得说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那么如何站在道德制高点呢?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最终解释权,这也是文臣的先天优势,读书读多了,总能在犄角旮旯找出点道理来。
翻来覆去讲道理,把皇帝逼到墙角,达到“你不听我的你就是昏君”的程度,事儿基本就成了。
这俩年号,也是如此。其实杨廷和跟礼部的真实目标是“明良”,为了达成“明良”,抛出“绍治”陪跑。
意思很明白,要么你认爹,要么你妥协,你不想认爹,那你就必须得妥协。
可是新皇俩都没选,人家自己起了一个,嘉靖。
嘉民安国,靖难绥猷,一词一典故,书读的不比你少,境界还比你高。
最坏的就是这个“靖”字!
你以为是嘉靖的靖?
人家是“靖难”的靖!
这俩字在大明朝是能讨论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