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武三思的建议

秦佾向来俊臣行贿?他倒是有这个想法。

但这不是目前玻璃包装还没生产出来,秦佾暂时还不打算暴露这几件超越时代的产品。

所以秦佾才在匦使院向其承诺,五日之内给来俊臣送一份大礼。

不过秦佾要将那些东西送给来俊臣,主要真的还不是为了行贿。

至于为什么?答案还要等到这些东西放在来俊臣面前的时候才能揭晓。

不过魏元忠可不这么想。

来俊臣这人是出了名的贪得无厌。

要说他不拿好处,真的为朝举贤?

打死魏元忠都不会相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此刻的魏元忠,觉得终于抓住了来俊臣的把柄,洋洋得意的看向对方。

“来公,这秦佾是何人?什么功名出身?可曾在吏部注官?”

魏元忠一连三问,自认为句句直戳来俊臣的要害之处。

然而,来俊臣依然是不急不躁。

他转身再次向武曌行了个礼,这才转过身看着魏元忠。

“秦佾,乃是冀国公之孙,历城县公、千牛卫中郎将秦怀道的嫡长子。”

“他没有功名,也尚未注官,然而......”

说道这里,来俊臣卖了个关子,装着有些慌乱的欲言又止。

“然而什么?”

魏元忠看到来俊臣的神色有异,以为他是理屈词穷,气焰变得更加嚣张。

“即便这个叫秦佾的乃是勋贵后人,可以荫庇官身。”

“但如今在吏部注官以后,等着荫官之人如过江之鲫一般。”

“他不过是个弱冠少年,又有何德何能,能被直接被铨选为正七品官员?”

“来大人,你怕是收了人家不少好处吧,这才为了一个县公之后如此殚精竭虑?”

这一番慷慨陈词之后,魏元忠一转身对着武曌躬身行礼。

“陛下,臣请陛下应允,着刑部、大理寺及御史台彻查匦使院正来俊臣。”

“臣敢断定,他与那秦佾之间,必定存着卖官鬻爵,将朝廷官职私相授之勾当。”

看着魏元忠甚至将事情升华到了三司会审的地步。

武则天并未直接表态,反而是先是在众人身上扫视了一圈。

武三思身为武氏诸王之首,平日里没少与张柬之、魏元忠等人针锋相对。

若是放在平时,他此刻早就应该跳出来反驳魏元忠。

但来俊臣最近一段时间,如同疯了一般向武曌弹劾他图谋不轨。

看着两方都是与他不对付的人,武三思自然乐的看他们在这里相互攻讦,享受坐山观虎斗的乐趣。

至于鸾台侍郎宗楚客,本来就是武三思门的狗腿子,看见梁王殿下不动声色,自然也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唯独张柬之的神色,却随着魏元忠的言辞愈发激烈,也开始有些蠢蠢欲动。

武曌高高坐在上面,自然将下面众人的表现看在眼里。

甘露殿内此时只有寥寥数人,可却依然相互结党,分成几派。

武曌从当年二圣临朝到现在,已经执掌大权的二十余年的时间。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帝王,她自然深谙驭下之术的精髓,便是决不能让朝臣们和光同尘、沆瀣一气。

否则他们就会联合起来蒙蔽自己的耳目,即便是身为皇帝也会失去对朝堂的控制。

相反的,这些朝臣之间越是针锋相对,皇帝才越能将他们玩弄于鼓掌之中。

因此对武曌目前的场面早已是习以为常。

然而唯一让她感到有些奇怪的是,平日里也算是张柬之、魏元忠一党的狄仁杰,今天表现的却有些异常。

此时的狄仁杰,似乎对眼前的情形视而不见,竟然双目微闭,将两只手抄在袖筒之中,站在一旁如同假寐一般。

来俊臣此刻依然不不紧不慢,他先向武曌躬身行礼,随后振振有词道。

“魏大人刚才对臣的指责,全都是捕风捉影,毫无根据的构陷。”

“臣之所以会力荐秦佾为匦使院招谏司主事,全是出于为国举贤的一片公心。”

“一片公心?为国举贤?”

来俊臣这一番不要脸的话,终于让原本不打算亲自出马的张柬之终于按耐不住,他直接冷笑了一声走到武曌面前。

“陛下,臣倒是想要问问来院正,这秦佾,一个弱冠少年,何以为贤?”

武曌看到魏元忠一方,就连他们的魁首张柬之都站了出来,心里也不由得重视起来。

而且方才来俊臣在与他争论的时候也的确有些躲闪,始终不肯说出事情的关键。

再加上武曌对来俊臣的贪婪也不是一无所知,此时她也认为,这个叫秦佾的少年,恐怕真是向来俊臣行贿才得到对方的推荐。

武曌的脸色明显阴沉下去,眼中凶光乍现,现场众人顿时感到心中一凛。

“来卿,你来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武曌的气场十足,否则也不可能以女子之身力压朝堂数十年。

在她看来,来俊臣推荐秦佾出任招谏司的主事,必定是德不配位的。

如果是在平常,遇到武曌这样说话,被她责问的人必定心惊胆战,只能战战兢兢的向她请罪。

但来俊臣今日心中早就将说辞准备充分,自然十分坦然。

“陛下,臣之所以举荐秦佾,实在因为此子虽然年少,却才华横溢。”

“不仅如此,刚才魏大人提到朝廷的规矩法度。”

“这个秦佾还与国有功,臣认为赏罚分明,才能最能彰显国朝的规矩法度森严。”

“因此,今日臣才斗胆为国举贤,向陛下推荐其担任招谏司主事一职。”

“与国有功?”张柬之顿时冷笑连连。

“一个弱冠少年,老夫倒是不信,他能为国立下何功?”

来俊臣看到张柬之、魏元忠终于落入了自己的圈套,心中自然是暗喜不已。

他今天推荐秦佾,原本就有一箭双雕的算计在内。

来俊臣刚才之所以言辞闪烁,不肯将秦佾的事情和盘托出,就是为了给那两个老匹夫挖个陷阱。

让他们不顾一切的跳出来攻击自己,最终证明自己在秦佾一事上洁身自好,而他们却因出言不慎失去武曌的信任。

得偿所愿的来俊臣便不再东拉西扯,将秦佾在背后指导魏献,将最近震惊长安的连续杀人案破获一事,原原本本的向武曌汇报了一遍。

“哦?”武曌听到来俊臣的一番说辞也来了兴趣。

这个案子本来就是蹊跷诡异,即便是万年县司法县尉李元紘、不良人魏昶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吏都险些被误导,过程讲起来自然是一波三折。

而来俊臣又具备巧舌如簧的能耐,原来那些捕风捉影的事情都能被他说的惟妙惟肖。

所以在讲起这个案子的时候,再加上他演绎,简直是活灵活现,如传奇小说一般引人入胜。

等到来俊臣将秦佾让魏献带人暗中埋伏在苏宏晖附近,最终逼得契丹刺客自杀之后,在场的众人心中的惊诧许久才平息下去。

“如此说来,这个小子还是个破案的天才?”

等到武曌从回味中醒悟过来,已经许久没有夸赞过人的她,竟然也露出一丝赞许的神色。

“那将他放在匦使院,倒也是人尽其才。”

看到武曌就要首肯此事,原本站在一旁默不作声的武三思忽然上前一步。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武三思的父亲武元庆,本是武曌同父异母的兄长。

他们的父亲武士彟,原本只是一个木材商人。

在高祖皇帝起兵之后,由于他倾尽家财资助李渊,因此在李唐开国之后,成了工部尚书。

武元庆自幼便跟随武士彟打理生意,自然沾染了一身商贾之气。

武三思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然也学会了商人唯利是图,趋利避害的本事。

所以自从他被武曌封为梁王,并引为朝廷肱骨之后,对圣皇陛下自然是耳提面命,从来没有违背过武曌的意志。

因此这一次他忽然出言阻止武曌,连高坐在御座之上的圣皇在内,甘露殿内的众人脸上都露出错愕的神情。

然而武三思也是心中无奈,因此他此时已经知道秦佾的身份了。

那一日武崇烈兄弟三人从崇仁坊灰溜溜的回来之后,第二日来俊臣便参他们二人了一个无兵符提兵,纵兵在市井行凶之罪。

武崇训、武崇烈都被武曌罚了禁足三个月的结果,武继植更是被虢夺了右卫将军的差事。

武三思在这个时候终于想起来,这个秦佾便是那日因为调戏自家贵女,因此才触怒了了武崇烈等人的罪魁祸首。

又因为来俊臣竟然适逢其会的赶到了秦府门口,事后武三思反复思量之后,甚至猜测这是来俊臣与秦佾事先计划好的阴谋。

武曌被武三思打断,面色不虞的看了他一眼,声音中带着些许的冷冽。

“梁王,你有何事要向朕禀报啊?”

武三思此刻是真想告诉圣皇陛下,秦佾这个小贼是个登徒子,他他娘的调戏过你的侄孙女,所以万万不能委以重任。

但这件事武三思能说吗?

答案是否定的。

毕竟那一天秦佾先是被武崇烈的手下打破了脑袋,人都被抬回秦府了,他的三个儿子还不依不饶的带兵跑去行凶。

圣皇好不容易快要将此事忘在脑后了,他要是再拉扯出来,恐怕又会惹得陛下不快。

但如果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让秦佾成为一司的七品主事,武三思的确有些心有不甘。

武三思脑子飞快的运转起来,忽然之间,让他想到了一个主意。

“陛下,臣刚才听到来院正所说,秦佾果然是个推理破案的高手。”

“然而招谏司,却是网罗天下雄文的地方。”

“臣只是担心,那个叫秦佾的小子才学不足,无法承担招谏司的差事。”

“臣觉得,秦佾既然擅长推理破案,不如就让其去伸冤司,给魏主事做个助手即可。”

“至于招谏司的主事,臣觉得还是需要寻一个如贺知章主事一样的人,方能不负朝廷的重托。”

武三思的这一番话,说的有礼有节。

他所担心的事情,也不无道理。

不仅甘露殿其他众人微微点头,就连武曌的脸上也露出赞许之色。

就在这时,忽然如泥塑一般一言不发的狄仁杰,却忽然上前一步。

“启禀陛下,臣以为,梁王殿下所言大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