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茶途新探 灵蕴集萃(下)

表演结束后,陆羽和叶茗萱赶忙上前,恭敬地向老者请教评茶技巧。老者见二人态度诚恳,便热情地娓娓道来:“评茶讲究一看、二闻、三尝。看汤色,能知茶叶焙制火候;闻茶香,可辨茶叶品种与产地;尝滋味,方晓茶叶品质高低。”陆羽和叶茗萱全神贯注地聆听,将老者的每一句话都认真记录下来。

从集市出来,二人继续探寻杭州的茶事。路过一座古旧茶肆时,叶茗萱突然感觉到一股熟悉的茶灵波动。她心中诧异,拉着陆羽走进茶肆。店内茶香弥漫,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墙壁上挂着几幅陈旧的茶画,生动地描绘着古人种茶、采茶、制茶的场景。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掌柜热情地迎了上来,招呼他们坐下,随即端上两杯热气腾腾的香茶。陆羽轻嗅茶香,微微挑眉,说道:“此茶香气独特,既有花果之甜香,又有山林之清气,不知是何品种?”老掌柜笑着解释:“这是本地特有的龙井种,采自杭州龙井村一带的茶山,炒制手法独特,故而香气别具一格。”

叶茗萱品了一口,赞道:“入口鲜爽,回甘悠长,确是好茶。”她心中一动,想到《茶经》中尚未记载此茶,便与陆羽对视一眼,两人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想法——深入探寻龙井种的秘密。

老掌柜见他们对茶如此感兴趣,兴致勃勃地讲述起龙井种的来历和特点:“这龙井种,生长于狮峰山、梅家坞一带,那里山高林密,云雾缭绕,土壤肥沃,茶树吸天地之灵气,聚山川之精华。采摘时,只采鲜嫩的一芽一叶,炒制过程更是讲究,要经过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十大手法,方能成就这独特的风味。”

陆羽一边认真记录,一边向老掌柜请教各种细节,从茶树的种植间距到炒制时的火候把控,无一遗漏。叶茗萱则在一旁思考着如何将这些内容以生动详实的方式融入《茶经》。

离开茶肆后,两人决定前往龙井村实地考察。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一路上青山绿水相伴,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茶香,仿佛置身于一幅天然的画卷之中。到达龙井村时,漫山遍野的茶树映入眼帘,茶农们正忙碌地采摘着茶叶。

陆羽和叶茗萱与茶农们热情交流起来,茶农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着种植和采摘的经验。一位年轻的茶农说道:“这龙井种,对采摘时间要求极为严格,清明前采的叫‘明前茶’,芽叶细嫩,香气清幽;谷雨前采的叫‘雨前茶’,叶片稍大,但滋味更为醇厚。”

叶茗萱好奇地问道:“那炒制过程中,如何掌握火候呢?”另一位年长的茶农接过话茬:“炒制时,全凭手上功夫和经验。开始时火要旺,让茶叶迅速失水,锁住香气;之后慢慢降温,通过不同手法塑造茶叶的外形和口感。”

陆羽仔细观察着茶农们的炒制过程,只见他们双手在热锅上来回翻动,茶叶在锅中发出“滋滋”的声响,渐渐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他心中暗自思忖,将这些细致的工艺记录下来,《茶经》便又增添了一份宝贵的内容。

在龙井村停留数日后,陆羽和叶茗萱带着满满的收获继续前行。他们听闻越州一带也有独特的茶种和茶俗,便决定前往探寻。

到达越州后,他们发现这里的茶文化与湖州、杭州又有所不同。越州的茶多与当地的山水、诗词文化紧密相连。在一处清幽的山间茶园,他们结识了一位隐居于此的文人雅士。

这位雅士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中品茶,席间,他娓娓道来:“越州之茶,以剡溪茶最为有名。此茶生长于剡溪两岸的青山之间,山水相依,赋予了茶叶独特的韵味。文人墨客常于此地品茶吟诗,茶韵与诗韵相得益彰。”

陆羽和叶茗萱品着剡溪茶,感受着茶汤中蕴含的山水气息。雅士又取出一本古籍,上面记载着许多与剡溪茶有关的诗词和典故。叶茗萱翻阅着古籍,感叹道:“没想到这小小的茶叶,竟承载了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越州,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剡溪茶的种植、制作和品鉴方法,还收集了大量与茶相关的文化资料。陆羽感慨道:“此次越州之行,收获颇丰,《茶经》中不仅要有茶叶的技艺,更应融入这些丰富的茶文化内涵。”

离开越州后,他们听闻徽州地区的茶叶别具特色,于是马不停蹄地赶往徽州。一进入徽州地界,青山绿水间错落有致的茶园便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这里的茶树多生长在云雾缭绕的山间,宛如仙境中的翠色精灵。

陆羽和叶茗萱来到一个名为松萝山的地方,此地以松萝茶而闻名。他们在当地茶农的带领下,参观了松萝茶的种植园。茶农介绍道:“松萝茶的种植讲究依山就势,不破坏山林的自然生态。茶树与周围的松树、翠竹共生,吸收着它们散发的独特气息,故而茶叶带有一种别样的清幽之香。”

陆羽蹲下身子,仔细观察茶树的生长环境,发现茶树间还种着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他疑惑地问道:“这些花草与茶树一同生长,有何讲究?”茶农笑着解释:“这些花草不仅能保持水土,还能吸引昆虫,减少茶树病虫害,而且它们的气息也会融入茶叶,增添独特风味。”

接着,他们来到茶坊观看松萝茶的制作过程。松萝茶的制作工艺颇为复杂,要经过杀青、揉捻、炒干等多道工序。尤其是炒干环节,需用特制的小锅,以文火慢炒,期间不断翻动茶叶,使其受热均匀。叶茗萱在一旁看得目不转睛,她注意到炒茶师傅的双手被熏得黝黑,但动作却极为娴熟,茶叶在他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离开松萝山后,他们又在徽州各地走访,了解到了诸如屯绿、祁红等茶叶的相关知识。屯绿的制作注重火候与手法的配合,以形成其独特的栗香;而祁红则有着独特的发酵工艺,造就了其浓郁的果香和醇厚的口感。

在徽州停留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继续北上,前往淮南地区。淮南的茶虽不如江南茶那般声名远扬,但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寿州,他们发现了一种名为霍山黄芽的茶叶。

当地茶农告诉他们,霍山黄芽的制作工艺独特,其中闷黄这一环节是关键。闷黄能使茶叶中的茶多酚等物质发生氧化,从而形成黄茶特有的黄叶黄汤、滋味醇和的品质特征。陆羽详细记录下闷黄的时间、温度以及茶叶含水量等关键因素。

在淮南考察期间,他们还了解到当地独特的饮茶习俗。淮南人喜欢在茶中加入少许盐,别有一番风味。叶茗萱尝试后,惊讶地说:“原以为茶中加盐会破坏茶的本味,没想到竟能增添一种别样的咸香,与茶的苦涩相互中和,别具一格。”

随着行程的推进,陆羽和叶茗萱的行囊越发充实,脑海中的《茶经》也愈发丰富且完整。每一次新的发现,每一条细致的记录,都如同拼图的碎片,逐渐拼凑出一幅更为宏大、详尽的茶文化图景。

他们深知,这段充满惊喜与收获的考察之旅,不仅是对茶学知识的深度挖掘,更是对茶文化传承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一种茶叶背后的故事,每一项独特的制作工艺,每一种别具一格的饮茶习俗,都是茶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等待着他们去采撷,去呈现给世人。

此次考察,让他们对茶学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从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到茶叶采摘的讲究;从茶叶制作的繁复工艺,到品茶鉴茶的独特技巧;从与茶相关的诗词歌赋,到各地迥异的饮茶风俗,茶学已然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一幅鲜活生动、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而他们,作为茶文化的探寻者与传承者,更加坚定了完善《茶经》的决心。他们希望通过《茶经》这部著作,将所经历、所感悟的茶文化精髓传递下去,让后人能够领略到茶学的博大精深,让茶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在结束淮南的考察后,陆羽和叶茗萱站在淮南的土地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脉,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他们知道,前方或许还有更多未知的茶学奥秘等待着他们去探索,但此刻,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准备踏上归程,将这一路的所见所闻融入到《茶经》的完善工作中,开启茶文化传承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