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蛐蛐皇帝重生

洪熙元年五月(公元1425年7月末)。

继位八个月的洪熙皇帝“朱高炽”去世;

举国上下哀悼,其太子:朱瞻基暂代理朝政,守孝三月,并为其父“朱高炽”上谥号:仁宗,史称:明仁宗。

同年朱瞻基在太极殿继位,成为大明第五位帝王。

……

洪熙元年末,除夕。

此刻正是去旧迎新,除夕佳节,当京城百姓热闹的恭迎新春之际,而紫禁城宫闱内的乾清宫,新皇帝却是突发风寒之疾,在宣政殿昏倒。

乾清宫,金碧荧煌,宛若塔尖的屋顶四角被刻有龙头含珠的石像,而在屋檐下躺在龙榻上的朱瞻基,昏迷不醒。

额头冒出冷汗,青筋绷紧,身穿黄色宽松衣裳的朱瞻基,扭动脑袋,难受!被风寒的病痛不断折磨!

“为什么要了解明朝的历史?”

“有用。”

“没想到朕病逝,大明竟会发生这么多的不幸。

土木堡之变,三千营、五军营、神机营等皆是战死,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大明由盛转衰。

北京保卫战,于谦力挽狂澜,击退瓦剌大军进犯。

夺门之变,朱祁镇杀死朱祁钰,千古名臣即于谦被处决……”

“……”

很多记忆开始汇入朱瞻基脑内,受到风寒折磨同时,也承受了未知的记忆,风寒和未知记忆的交融汇入,不断刺激着昏沉沉的脑袋;

头疼欲裂般,朱瞻基睁开双眼!猛然从床上起身,大口喘气,那种惆怅感伴随醒来后才逐渐消散。

环视周围,宫殿极为奢华,令朱瞻基极为即陌生又熟悉,低下头摇了摇,恍惚感后又仔细观察周围,疑惑道:

“我……回来了?”

朱瞻基没想到宣德十年病逝后,去了六百年后的华夏,在现代社会留学和生活二十多年,竟然会有朝一日回到大明,简直是不可思议。

宣德十年,朱瞻基在前世,未曾到达现代社会前,在乾清宫内忽然薨逝!死后像是昏睡般沉睡很久,再次醒来时,朱瞻基是从人民医院内初醒,被好人所救。

在现代社会中,朱瞻基为了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不至于无法生存,加之对古物甚为了解,从事考古专家同时,边在大学了解古代文明史、明史、各代皇帝实录等等;

在生活的第二十七年,一次在家中得了感冒发高烧,朱瞻基躺在床上昏睡,随后就穿越回到即将改元的洪熙元年末,除夕佳节这一日。

……

朱瞻基躺在龙榻上,歇息,眼中带有失望之色,虽已退烧,却也难受。此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花费数年,才对现代社会的一切熟知;

如今返回,他却兴致不高,因为前世六十几岁,已到了退休年龄,本可退休,却突被穿越迁回至此,何谈高兴;

真是生不逢时,却是突然回来。

朱瞻基叹气一声,心里被迫接受了回到大明的事实。

“回到了大明,我,又能做什么?”

唉声叹气,乾清宫因为只有他,气氛有些比较冷清。然而想到大明,朱瞻基警觉似的突然想起土木堡之变,自己的儿子,皆因无带军本领,在土木堡遭受瓦剌伏击,被俘虏带到了漠北;

回来后过了几年,这个儿子居然发动夺门之变,杀死二儿子,处决于谦,让好不容易缓过来的大明再次陷入衰落!

朱瞻基想到此处,怒目切齿!自己从未想过嫡长子竟是这般庸才,不但令大明遭受瓦剌大军击败,还一度让京城陷入被瓦剌围困的存亡危机;

自己在大明历史上也算一代明君,嫡出的长子却是庸才,不但毫无政绩,还让大明遭受奇耻大辱。

后悔了!朱瞻基觉得既然回来了,在这即将改元宣德之际,绝不会让大明再次遭受如历史上所明述的苦难!

这一世开始,一切都将改变!

明承汉家思想,作为华夏史上最后一个汉家王朝,朱瞻基决定在华夏这片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地上,掀起一场具有汉家特色意义的变革!

革新除旧,终将大明引向开拓地球的大航海时代。

要的不仅仅是制度革新,更要的是大明需要摆脱对农业社会的依赖,需要发展经济来推动财富创造和税收。

只要财政宽裕,一切都好进行。

列如打造大明海军……

“慢慢来吧~”

朱瞻基需要根据而来,一切改变都得“实际”出发为主。

“来人!”朱瞻基呼喊一声,

门外的太紧,匆忙走进,看向大病初愈的皇上,就低头:“奴婢在,皇上,有什么就请吩咐奴婢?”

朱瞻基扶额,还是有些头疼,嘱咐:

“把太医令叫来,给…给朕诊断。”

差点说出“我”这个字,朱瞻基此刻回到了皇帝的身份上,不能再用我自称,口称什么的得改回来。

“是。”

太紧躬身回应,慢慢退下。

片刻后……

太医令到来,朱瞻基坐在床榻边,被太医令把脉。

诊断后,太医令起身,拱手道:“皇上的风寒已退,已初愈,只需慢慢调养,龙体便会痊愈。”

朱瞻基郑重地点点头,摆手一下:“赏赐三百银两,退下吧。”

太医令行礼:“老臣告退。”

在太监带领下,太医令转身离开。

看着他们离开,朱瞻基弯腰坐下。大明从太祖开始,一直都是重农抑商,永乐年间开海,掀起了一时繁荣的海外贸易,到了父皇这里又全面禁海。

后世史学家对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历史研究而发现,历代封建王朝,皆因土地兼并到了尖锐的程度,突然爆发!将王朝带入灭亡的末期。

自秦开始,没有一个王朝超过三百年。

李自然在这方面,说的没错,只有通过掀起对海外的大规模贸易,减少百姓对土地的依赖,分别在内政、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近代化的改革,就可以将大明的国祚延长不少。

至少依靠科技兴国,能够有不低于三百年的国祚。

朱瞻基口中的李自然是名教授,对于华夏历史有很深入的研究,不但了解华夏各个朝代的细枝末节,仿佛是活在历史当下的真实存在。

因为朱瞻基从他那里,学到了秦朝开始的各个朝代制度,中央集权制、中外朝制和三省六部制等,以及经济政策的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定居之法等。

很长时间内,朱瞻基受他影响,深究了古代、近代、现代的社会制度,包括了经济政策和军事政策,研究很是透彻,甚至还在六十岁时,达成最高的博士学位,获得学业上的结业证书。

“来人。”朱瞻基喊着。

太监急忙走来,见朱瞻基沉思良久,便轻声问道:“皇上,不知还有何吩咐?”

朱瞻基回过神来,微微颔首,语气郑重而坚定:“传朕旨意,着内廷侍卫即刻前往午门,召集文武百官,明日辰时,朕将改元宣德,于奉天殿举行大朝会。着众臣提前做好准备,不得有误!”

太监听闻此言,心中不禁一凛,连忙躬身领命:“奴婢领旨,即刻传唤文武百官,定不负皇上所托!”

说罢,他转身快步离去,不敢有丝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