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江南多好臣

南朝文风炽盛,而湘东王萧明道其府中有本大量书籍,因战乱没能及时从建邺带出。

而在洛阳的这三年多时间里,萧明道和其王府别驾裴欢之仅凭记忆,将这些传世孤本一卷一卷写出。

而萧明道,裴欢之都是文才斐然之人,这些传世孤本每写成一卷,洛阳的士人便争相传阅,都觉得如果早上听闻这样的学问,哪怕晚上死去也无憾了。

就连当时身在宫中的崔祎,虽不太敢与萧明道直接通信,却也暗中与裴欢之有过一些文学方面的书信往来。

只因为湘东王府内的势力不容小觑。

萧明道渡江时,手中尚且有两千多可战之士,这些年虽明面上遣散了一部分,但府中仍积蓄五百余人。

那些名义上被遣散的,大多在洛阳南郊被暗藏起来,据说在里面日夜操练,可见其野心不小,不过是在坐观天时,伺机而动罢了。

而理论上,他王府的一应护卫也在崔祎可调动的范围之内。

很快,崔祎对自身崭新获得的权力边界的试探有了结果。

一辆装饰风格与北方略有不同的车驾缓缓停在他的王府门口。

两位仪态从容,丰姿不凡的佳公子从马车上缓步下来,他们事先已投递过拜帖。

清河王府的门下督刘大眼得知是这两人前来,不敢怠慢,按照崔祎事先的吩咐,通传一声便直接让他们进去了。

与此同时,得到消息的崔祎和主簿柳染交流,考虑接下来的行动方向。

荀思和杜规,羊盏都有任参军职务,崔祎名义上总领洛阳诸王府参军后,他们三人的职责比之前重了许多。

他们现在要整理各家送来的海量案牍,统计各家势力几何并编写成册,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十分忙碌,崔祎也不想打扰他们。

有了这个,届时检阅兵士时才好一一核对。

这两人稳步走进王府,而清河王府的下人已换过几轮,如今都是他比较信得过的。

这段时间他们跟着崔祎见过不少大场面,像拥立天子这种事,他们也算是参与过,如今多少有些心高气傲。

这些天,满朝公卿权贵、宗室亲王来了不少,他们虽知道身份差距悬殊,不敢做出任何违礼之举,但也只当寻常。

可如今见到这两人,见他们姿态从容,衣着华美比洛阳城内一众时流犹甚,且仪表俊雅,都大为惊奇。

这两人没有在外面多耽搁,径直来到崔祎所在的中堂,向崔祎行礼。

“仆吴郡太守沈清阔,拜见清河王。”开口的人神俊朗,只是身材略显清瘦。

随后另一人也开口行礼:

“湘东王别驾裴欢之,亦拜清河王。”

此人身材略高,下巴留着短而好看的美髯,神态不温不火。

崔祎也与他们回礼,两人在堂内就座,向崔祎说明他们主家派自己前来的用意。

看上去湘东王萧明道似乎很乐意与崔祎合作,毕竟如今《景阳山上梧》一出,洛阳局势瞬间明朗。

所以萧明道可以放心大胆地行动,全力支持崔祎自不必说。

同时,他也向崔祎抛出橄榄枝,希望崔祎能去他的王府一叙,双方共商大事。

对于这个请求,崔祎欣然接受。

毕竟对方姿态已经放得很低,还派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前来沟通,而且对方是先帝都刻意拉拢的人。

只要两人亲自见面长谈,既能再次向外界释放出团结的信号,也能商讨一些不便为外人所知的细节。

商讨完这些事情后,崔祎趁机向裴沈二人申请,希望能向裴欢之二人询问一些他所关心的南朝之事。

过程中,沈清阔应对得有理有据,姿态从容,脸上挂着微笑,令人如沐春风;而裴欢之的表情则僵硬许多,从一开始除了必要的客套,他脸上的神情就一直如此。

崔祎知道其中缘由,湘东王別驾裴欢之是为永嘉之后,裴氏南渡避祸的族人。

他们这一支在南,以文而兴,有名如裴松之,曾注《魏志》《蜀志》《吴志》。

后来跟随湘东王参与政变,却因失败被迫向北投靠魏朝。

在此期间,他们与留在北地的同族多有来往,且受其助力。

然而,文喜裴氏因押错宝,跟随秦王谋逆失败,被崔祎从背后而袭,转眼之间连破后中二军,遂事败。

家族中年轻一代的弟子裴错也在军中自刎。

事后,崔祎虽以平乱功臣等身份,为参与叛乱的士人集团开出无罪保证,使他们以最小代价度过政治风波,但对于和秦王深度绑定的裴氏家族,他当时也无能为力。

毕竟,政变失败总要有牺牲品,要有个替罪羊来平息各方怒火。

裴欢之因湘东王的缘故,未被牵连,但旧日亲朋故友多遭不幸。

虽然这些人只是宗法宗族礼法上的远亲,可也不能要求裴欢之在这件事上让步,毕竟这在当时是政治正确。

崔祎明白这些,所以主要交流还是在他和沈清阔之间进行,柳染也时不时插上几句嘴。

随着对方的讲述,崔祎对南朝的风尚、风土人情及政事实况有了初步了解。这些信息比他道听途说的更准确,他便在心中暗自记下,甚至为此耽误了一些宝贵时间。

相谈甚欢后,崔祎略略做出疲惫之态,裴欢之二人自然明白他的意思,便一起起身告辞。

崔祎要相送,两人连说不敢,于是崔祎让柳染代劳,送二人出府门。

柳染送完客回来,崔祎跪坐在榻上静静沉思。

这两人,虽崔祎和裴欢之交流不多,但能感觉到他们都是南朝的杰出人才,风流倜傥,说话井井有条,开口便是带着古韵的中原雅音,在崔祎听来十分悦耳。

更难得的是,他们昔日跟随湘东王起事失败后,没有背刺脱罪,而是不远千里跟随湘东王来到北地,哪怕在王府中做个管理虚职的闲人,也处处为其苦心谋划。

这与崔祎这些天殚精竭虑拉拢的洛阳士人集团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那些人最先投靠晋王,后来投靠秦王,在崔祎用了些手段后才勉强继续站到他这边,还随时想着投靠其他势力。

想到这里,见四下无人,崔祎不禁轻叹:

“江表多好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