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曹轩禁足

曹操的这番话,既敲打了刘协,也给曹轩敲醒了警钟。

有些事过犹不及,一旦逾越,便再难回头。

车厢内,凝重的气息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将众人紧紧裹住。

就在这时,马车终于停下了,曹仁的声音从车外传来:“陛下,丞相,已到宫门口。”

“善,子孝,你亲自送陛下回寝殿。”

“诺,丞相。”

待失魂落魄的刘协离开后,曹操略有深意的看了一眼曹轩道:“你这些天的所作所为,祖父都看在眼里了,做得比祖父预想中还要好。”

曹轩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喜,正要开口,曹操却抬手打断了他道:“不过,轩儿,你要记住,权力如同双刃剑,操持不当,伤人伤己。

此次你虽把控住局势,可在应对士族时,手段却略显强硬。

尤其是孔融之死,不该由你亲自动手啊。”

曹轩脸上的欣喜瞬间僵住,他垂首沉思片刻后说道:“祖父教训得是,孙儿一时冲动,只想着迅速压制士族的反对声音,忽略了此举可能带来的后患。

孔融在士族中声望颇高,孙儿亲自动手处置他,不仅会让其他士族心生怨恨,还可能让人觉得咱们曹家行事狠辣,不顾情面。”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孔融之死,不过是颗弃子。

真正的要害,是让杨家在士族中树敌,再无路可退,这也是老夫特意安排杨彪父子去做这件事的原因,明白么?”曹操语重心长的教导道。

“孙儿明白,但孙儿却不后悔。”曹轩缓缓回道。

“不后悔?”曹操冷笑一声道。

“当年你父亲曹昂战死宛城,我何尝不后悔?

你记住了,在这乱世之中,有些血必须流,有些人必须死。

但有些事却也不得不妥协,就如现在,杀孔融易,杀士族之心难。”

“祖父,孙儿还是不明白,难不成我们曹家要永远活在士族的阴影下?”曹轩不服气的问道。

“哼,冥顽不灵,这天下没有奴,哪来的主?

你以为没了袁家、杨家、孔家,就不会有下一个曹家、郭家、程家么?

士族是杀不完的,你要想彻底掌控他们,不该只用刀,也得用心,你要做的不是消灭士族,而是将他们彻底纳入我曹家的棋盘。

老夫给你三天时间,若你还是想不通,那就不用来见老夫了。”曹操冷哼一声道。

“诺,祖父。”

回到丞相府,曹轩还没来得及去拜见丁夫人,便被曹操给禁足了…

曹轩立在丞相府西跨院的朱漆门前,望着门楣上“思过斋“三个镏金大字,手中佩剑被曹纯缴走时的余温还残留在掌心。

身后传来一声长叹,他回头望去,正撞见曹纯那关切的目光。

曹轩笑着安慰道:“叔祖,您放心,祖父只是一时生气,不会因此真废了我的。”

“哎,好自为之吧。

记住了,无论你将来想做什么?现在万万不可忤逆丞相,因为丞相才是我们曹家的家主。”

“多谢叔祖教诲,曹轩谨记在心。”曹轩大礼参拜道。

“好孩子,起来吧,好好反省,三日后叔祖来接你。”

“轩儿不才,还得麻烦叔祖一件事。”

“但说无妨。”

“还得麻烦叔祖将司马仲达请来,我一人实在是有点太寂寞了。”曹轩笑着说道。

“没问题,他要是不来,老夫就把他绑来。”

最近这段时间,司马懿也是过得苦不堪言,他这次随曹轩来许都的主要任务便是将伏完收归己有。

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此事却是收效甚微,司马懿软硬兼施,伏完那个老狐狸却始终油盐不进。

逼急了,就对曹家大表忠心;让他去监视宫内的情况,他竟然蹦出来一句:“祖训云:外戚不得干政。”

这句话差点没把司马懿气死,两汉四百余年,外戚干政的时候还少了?

所以当得到曹轩被禁足的消息后,司马懿二话不说,带着一个老仆,拿着自己的被褥便去了曹府。

“哈哈,仲达,有你在,我这几天可舒服多了。”

司马懿将被褥随意丢在一旁的石凳上,掸了掸衣袖,笑着拱手道:“世子,我那差事办得一塌糊涂,本无脸来见您,可听闻您被禁足,实在担忧,便斗胆前来陪伴左右。”

“仲达不必挂怀,你想让一个父亲去监视自己的女儿,谈何容易啊?

慢慢来,不急。”曹轩摆了摆手道。

“多谢世子体谅。”司马懿再次拱手拜道。

“莫要多礼,快过来看看,我这里可是有个好东西。”

司马懿近前一看,只见桌子上放着一张《士族联姻图》,最尴尬的是上面还有司马家。

“世子,您这是何意啊?”司马懿狐疑的问道。

“你翻过来再看看。”

司马懿小心翼翼的将这张图翻过来,盯着图上墨迹未干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十字,心中猛地一震,目光瞬间锐利起来。

他抬眼看向曹轩,眼神中满是探究:“世子,这…”

“这是我想出来的一种选官制度,名叫九品中正制,一旦实施,天下士族必定归心,可我心里却是极不甘心,所以才喊你来一起商量。”说罢,曹轩又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递给司马懿。

司马懿定眼一瞧,只见上面写道:“天下一统,实施科举。”

“世子,您所谓的科举是不是就是丞相的唯才是举?”司马懿小心翼翼的问道。

“大意相同,只不过科举会更加规范化。

也就是说,实施科举之后,不论出身,不论贵贱,只要你是汉人,便可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后即可授予官职。”

“此法甚是公平,那九品中正制呢?”司马懿继续问道。

“这个就更简单了,和察举制大体相同,换汤不换药而已。”曹轩意兴阑珊的回道。

“世子,恕懿直言,这科举制看似公平,却又极其不公。”司马懿缓缓回道。

“此话何意啊?”

“世子,从求学根基而论,寒门学子与士族子弟天生便隔着三重天堑:名师授业、家藏典籍和耳濡目染的治学之道。

若贸然将二者置于同场竞技,表面上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实则是将寒门士子推入必死之局。

就像让赤脚农夫与重甲武士比拼剑术,胜负早在出鞘前便已注定。”

曹轩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案,继续问道:“依仲达之见,该如何破局?”

“既要破局,便要先入局。

懿建议在各州郡设立书院,招收无处求学的寒门子弟,然后由朝廷拨付经史子集,再从太学选派博士轮流讲学。”

“这么做,那些士族们会愿意么?”

“哈哈,此事易尔,若那些士族子弟也想上书院,可以不必参加考试,只需捐书、捐钱便可。

而且捐得多者,还可在书院刻石留名。

这样他们不就无话可说了。”司马懿成竹在胸的回道。

“仲达有相邦之才啊。”听了司马懿的回答,曹轩也不禁由衷赞叹道。

至于那个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司马懿压根就没有做任何评价,因为他心里明白,曹轩定是倾向于后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