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宗室祖法《朱院祖律》

这段日子朱由检总算可以放下心来,专心处理朝政了。

他除了孙传庭的大捷外,还解决了皮岛上一万三千名回乡难民,把人送去了大员岛与雷州耕种。

雷州附近这些地方都有大量荒地,而大员也可以开荒,需要人口。

十七万名毛文龙的难民军队,现在就剩下八万人,其中两万八千是毛文龙的兵。

这段时间,海上运输这么多人,消耗的粮食就成千上万,但都是值得的,这十几万人至少是给他安顿了,缓解了东江镇的压力,剩下的人口,很快也能迁走。

毛文龙最近又袭击了一次后金国,摧毁了两个后金国的海边屯堡,杀死了六十几个满洲兵,对此朱由检也给予了表扬和赏赐。

有毛文龙在,东江镇就是安全的,朱由检对此方向还是很看重,谕旨中对毛文龙的努力,是给予了褒奖。

除此之外,大明有一笔银子到账了。

朱由检一直以来期待着这笔钱,那就是各个签约藩属的“保护费”条约银,终于是到了。

一共是一百六十多万两,还有五十四万石粮食,朝廷拿六成,皇帝四成。

利益驱动文官们也瞅准了这门生意,尤其是日本、朝鲜,还因为粮贱于银,更愿意拿粮食作为约银支付。

因为日本、朝鲜都在海洋覆盖范围内,有季风带来的雨水,小冰河期的旱灾基本上干涉不到这哥俩的粮食产量,所以给的都是粮,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了。

给粮好啊,大明缺啊!

大明粮食还贵呢,闹灾地方都一石需银六两了。

朱由检最近还是在搞律法秩序,没办法,他最该解决的就是法律。

你想要在其他朝代改革法律,那是冲着空气放屁,但大明朝改革法律,其实还是有一定治根的可能性的。

毕竟《大明律》、《大明会典》、《皇明祖训》在文官党争中,反而是炸毛的很。哪怕他朱由检不在乎名声,也不敢当着言官面,真把朱元璋定的许多根本法律给搞没了,那么做,没准真让这些文官搞毒杀了。

大明皇帝落水了……

皇帝陛下!该吃药了……

想想就都算了吧。

背后不都是党争吗?

也就是宗室的宗人府使用的《大明会典》、《皇明祖训》,朱元璋这位老祖宗留的祖法,在大明整个王朝任何时段都是最高法,连皇帝都无可撼动。

比方说某个想换太子的皇帝,对有嫡立嫡的古法,也无能为力。

但的确是不周全。

朱由检首先改的就是宗室的界定,大明最逆天的就是宗室人数。

据记载,大明的徐光启对万历年间的宗室人数做了统计调查,查出来是不足八万人。

这个宗室人口还是有点多,在崇祯三年的人口普查里头,查出来已有八万的宗室。

至于说后世传说朱明宗室子有七八十万的说法,则是因为抄录出错导致的,不足为信。

但即使如此,这个问题在朱由检眼里,已经是到了不得不进行革新制度的时候了。

于是他是废了十来天功夫,将宗人府改名为:皇宗朱院。

颁布《朱院祖律》,与《皇明祖训》二法并行。

朱由检亲自拟定的《朱院祖律》,只是将部分宗人府规矩的东西细化了。比如说软禁,朱由检给他一个个由轻到重,累加软禁时限,大致有一年至五年、五到十年,十年至二十,二十至无期,也就是关到死为止。

将各种罪责罗列清晰,什么罪责应该关几年,算得上清晰了罪责处置措施。

此外,他又改革宗室的界定标准。

奉国将军以后,便不算宗室的范畴,也就是不归皇宗朱院管理了。

禄米停发,且其身份变为平民,依归民间律法管束,也就是上可处以死刑。

包括目前的镇、辅、奉国中尉,也都贬为庶人,不再录入宗室范畴。

至于藩王和郡王在不悖逆、谋逆的情况下,就不适用于死刑了,只适用于软禁。

这一通操作,直接把八万宗室,一波砍到只剩下两千两百来人。

这样还是引起宗室有所怨言,尤其是那帮被取缔掉的中尉宗室,现在朝廷全部不承认了,也就是以往积欠的禄米也就这样算了。

当然这些个怨言,朱由检也无所谓,毕竟他只是取缔你们这些血缘远的宗室,像各支嫡系宗室,他可都留住了,包括藩王、郡王、各种朱明将军,依旧是按朱元璋的老制度,并未大动干戈。

并且关于处罚力度,基本上是没啥动作,毕竟藩王、郡王、各朱明宗室的将军们,依旧是在太祖法旨下,能轻则包庇,重罪免死的,且皇帝还定了各种罪责下的规定,至少不会把人一丢宗人府,隔几十年后,人都老死了才想起来,有这么个兄弟还被关着。

完成这些,朱由检才松了口气,大明法律的双轨制,也算是完成了。

而比起大明,此时在崇政殿的皇太极,真的是焦头烂额,狰狞的神情,令那些服侍的太监们是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袁崇焕!我朝……”

这已经是就今天为止,皇太极第十三次骂袁崇焕了,绝对的恨到牙痒。

他一口气砸掉了好些个瓷碗,吓得太监根本不敢抬头。

当孙传庭出现在草原,皇太极是仓促点兵遣将去救援哈喇慎,当然是肯定来不及了。

派去的豪格、阿济格也没能阻止明军,并且等他们到时,所有明军痕迹已经被大火给烧没了,根本追不上人家。

本来皇太极还在为抢掠了索伦男丁数万而大喜,并且他的确得到了不少粮食,供养人马都足够了。

但是大明对哈喇慎的一通乱打,他的脸色就拉了下来。

什么?我又有了几千蒙古人要养?

苏布地他人死了?他儿子被我儿子劝到了大金国,想要容人家当境内外藩?

我的势力范围内吃喝的人马是外藩?

你确定答应人家,是不需要编牛录了吗?

皇太极脑门上的虚空问号一大堆,他真的很想把亲儿子豪格给就地制裁了,好不容易搞到够吃的粮食,你怎么又挖人来了?

你居然还挖蒙古人?你挖汉人也就算了,至少秋收也该有人手来收成。

你挖蒙古人?他们会种地吗他们!

当然,大金国收汉人也是一茬一茬的收,种完地你就可以死了,死完再抓一波,来给自己等秋收的时候收粮,再杀掉等来年开春。

万历年间,从大金起兵的时候,当年的治下汉民有着七八十万口,还去掉了跑到明朝那去活命下来的。

现在大金国还有几个汉民?至多不超过二百个吧?大部分汉人在前不久已经杀掉了。

但又想到了林丹汗,皇太极便暂且忍住了怒意,想想也就算了,毕竟有这些个蒙古人在,对付林丹汗也有个帮手。

何况自己那些外藩蒙古都有了其他心思,自己若真的对此不做点什么,恐怕就真没部落肯跟他皇太极干了。

但是这接下来……又该如何呢?

皇太极作为老谋深算的主,怎么可能想不到点子。

他的主意就是盯着索伦人和生女真耗,能抓多少人抓多少人,能搜刮多少粮食,就搜刮多少粮食。

只要熬过了这该死的鬼天气,他们大金国就能又活过来不是?

只是他刚刚要顺口气,搜让人上壶好茶,外头一阵哄闹声,有人大步朝自己快步而来。

“什么人呐?哟!是小贝勒爷,大汗正在里头怒着呢……”

有太监拦下,却是贝勒多尔衮。

“本贝勒是有要务上奏,你快些上报。”

皇太极听明白了来人所有,主动开口道:“让他多尔衮进来!”

多尔衮已经领了镶白旗,这段日子一直在打朝鲜,和其弟二人与占据朝鲜的明朝梅之焕,打的你来我往,稍占上风。

多尔衮数次占据咸镜道大部,甚至兵锋抵着平壤城。

现在的多尔衮是压在朝鲜人头上的“成吉思汗”,镶白旗伤亡累计不多三千,斩杀掉的朝鲜兵至少也有七八千人。

之所以让他去打,皇太极自然是有自己目的的。

莽古尔泰在朝鲜被打了个大败亏输,自然要罚,且需要恢复兵马,尚无力再战,既然如此,那就可以让其他人前往攻打。

原本是让代善的两红旗去的,但考虑到各种问题,他最终决定还是由多尔衮前往。

多尔衮一脸凝重,一进来就半跪:“奴才多尔衮,拜见汗王!”

皇太极点头,容他起身询问道:“十四弟攻打朝鲜有功,仓促回东京,这是有何要事?”

多尔衮给皇太极行礼,随后看向他从容回禀道:“汗王,是有件军务要紧的事,容弟回禀,明军在朝鲜增兵了,不仅添了曹文诏两千骑兵,还来了个叫周遇吉的悍将,大概领着六千余兵马,弟的镶白旗缺吃少穿,兵又不够,月前丢掉了义州城。”

皇太极挑眉,却不好苛责,毕竟的确在两白旗的甲胄数量是缺了不少,而且粮食,毕竟他要跟林丹汗打,缺额也还是比较大的。

但对于明军增兵朝鲜,他还是比较意外,详细询问情况道:“哦?周遇吉?他带了多少明军过去?”

多尔衮也皱着眉,回禀道:“明朝人扩军了,我审问了一批朝鲜、明人俘虏,明朝的崇祯皇帝在三月便已颁布征兵律法,概百人抽一丁,征役百万,让明军从边关抽调回来三十几万人马。”

“朝鲜的这些援兵兵力大概有五千,有不少人来自西北边长城兵,还是第一次见我们八旗。”

“百万?他们有那么多粮食?这怎么可能!”皇太极狐疑道。

袁崇焕在的时候,可是清清楚楚的写有“辽兵额丁十三万,实兵不足八万,衣食不余”的信息,自己也有张存忍这个内应,传递过类似信息,不会有误的。

百万兵马,这一年一月得嚼食多少谷粮?

多尔衮答道:“想来是那皇帝年前的一通劫掠民财有关,传闻是皇帝联络不少商人,在民间大肆搜刮田地,开办坊厂,半公半私的吸引了不少佃户,倚仗商人纳税纳粮,减免了农民赋税所致。”

“农民、佃户无地可耕,普通百姓不是去坊厂劳力,也就只有成役兵为其主效力。”

多尔衮有些愁,道:“若教明朝皇帝征兵下去,我大金危矣!”

皇太极凝神屏息,与多尔衮对视,两个大金国最善阴谋诡计的人,很快达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