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肆拾伍篇:老戏台
民俗摄影师苏岩踩着厚厚的落叶,终于在山坳里找到了那座传说中的古戏台。台基上的青苔已经爬满了雕花石栏,褪色的朱漆木柱上残留着斑驳的金粉。
“就是这里了。“向导老周擦了擦汗,“村里老人说,这戏台是光绪年间建的,后来......“
“后来怎么了?“苏岩调整着相机焦距。
老周突然压低声音:“后来出了事,就再没人敢在这唱戏了。“
苏岩注意到戏台两侧的对联只剩半截,上联“三五步走遍天下“还算完整,下联却只剩下“......魂归处“三个字。台板缝隙间,几缕暗红色的纤维在风中轻轻摆动,像是戏服上的水袖残片。
天色渐暗,苏岩拍完最后一组照片准备离开时,突然听到一声若有若无的叹息。他猛地回头,看见戏台中央的灰尘上,赫然多了一串清晰的脚印——像是有人穿着厚底靴刚刚走过。
“老周,你刚才上戏台了?“
老周的脸色突然变得煞白:“我...我们快走吧,天要黑了。“
民宿的木板床吱呀作响,苏岩在午夜被一阵锣鼓声惊醒。
“这么晚还有人唱戏?“
他循声来到窗前,远处的古戏台竟亮着幽幽的青光。隐约可见一个身着戏服的身影在台上踱着方步,咿咿呀呀的唱腔随风飘来:
“......可怜我,无端遭此不白冤......“
苏岩抓起相机冲出门去。靠近戏台时,那唱腔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是个凄婉的女声。但当他举起相机对焦时,取景框里却只拍到空荡荡的戏台——只有一盏不知谁点的白灯笼在风中摇晃。
“奇怪......“
苏岩正要上前查看,突然感觉后颈一凉。戏台下的杂草丛中,半掩着一块残缺的石碑,上面刻着“贞烈女子杜红玉之灵位“,日期是民国十二年。
“杜红玉?“村里的百岁老人陈阿婆闻言手一抖,茶碗当啷落地,“她...她是当年最红的坤角儿,唱青衣的。“
苏岩帮老人捡起茶碗,发现她枯瘦的手腕上有一道陈年的勒痕。
“那晚唱的是《六月飞霜》,“陈阿婆的眼神开始涣散,“杜班主非要加那段'滚钉板'的真功夫......红玉她...她唱到'血溅白练'时......“
老人的话被突然响起的雷声打断。苏岩注意到墙上挂着的旧戏班合影里,站在C位的花旦被人用刀刮去了脸。
暴雨倾盆而下,苏岩冒雨跑回民宿,却在屋檐下发现个湿漉漉的脚印——形状纤秀,像是女子的绣花鞋,却带着海腥味。
雨停后的月光格外明亮。苏岩鬼使神差地又来到戏台前,发现台板上竟然摆着一套叠得整整齐齐的戏服——月白色的褶裙,绯红的帔,还有一顶点翠头面。
“这是......“
他刚想伸手触碰,戏服突然无风自动,袖口“啪“地甩出一记水袖。苏岩踉跄后退,撞上了身后的槐树。树身上密密麻麻全是指甲抓挠的痕迹,最触目惊心的是几道深可见骨的划痕,组成了一个歪斜的“冤“字。
“你终于来了......“
耳边突然响起女子的叹息,苏岩猛地转身,看见戏台上不知何时多了个身影。那人背对着他,正在慢慢梳理一头及腰的青丝。
“杜...杜小姐?“苏岩声音发抖。
身影缓缓转头——那是一张被水泡胀的惨白的脸,嘴角却挂着诡异的微笑。她的脖子以一种不正常的角度歪斜着,露出紫黑色的勒痕。
“来听我唱完那出戏吧......“
当搜救队找到苏岩时,他正蜷缩在戏台的角落里,身上套着一件不合身的戏服。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他手里紧握的相机里,存着一段长达两小时的视频——
画面里,苏岩独自在戏台上表演着完整的《六月飞霜》,每一个身段、每一句唱腔都专业得不可思议。而最诡异的莫过于最后十分钟,可以看到他对着空荡荡的观众席深深作揖,然后突然瞪大眼睛,像是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
“不...不要!我错了!我知道错了!“
视频里的苏岩疯狂抓挠着自己的脖子,而现实中,他的指甲缝里确实塞满了带着皮肉的血垢。
在戏台下的杂草丛里,搜救队员还发现了一块腐朽的木牌,上面依稀可辨“陈氏“二字——这正是当年那个强迫演员表演危险动作的班主的姓氏。
而苏岩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一行不像他笔迹的娟秀小字:
“戏比天大,人命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