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发改部

对于平安一下子坐上尚书的位置,在场的官员们虽说有嫉妒,羡慕等情绪,但却没有一个人心中觉着平安不配的。

如果说调整科举考题结构,只是初露锋芒的话,那么做出‘同化高丽’这一亘古未有的计划,就是彻底崭露头角了。

就像朱元璋说的一样,平安能这么快的坐上尚书的位置,可不是靠关系,而是凭他的本事没使用任何手段堂堂正正的做到这个位置上的。

对这一点百官没有话说,但是很多人心中却生出了另外一个想法。‘做试点,研究国策,提出国策调整方案,而且还是涵盖各个行业与人群的。

就凭这点这发改部的职权几乎是涵盖了六部,可以说发改部就像是大明另立的一个小朝廷一样,虽没中书省的名头,但却有部分中书省的职责。这不就等于是给中书省立了个分庭抗礼,争权夺利的对手嘛。’

想到这些人目光不由得望向了胡惟庸的同时心中有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如果我能进入到发改部,那么将来会不会成为中书省一员呢?’

这些人猜的没错,朱元璋设立发改部的目的其中一点就是给中书省设立一个对手。当然更主要的目的还是他认为平安的眼光与能力可以在各衙门中运用。

但如果将平安放在一个单一的衙门里面又不能将平安的能力彻底发挥出来,于是他才在平安的建议下,将原本只隶属于太子府比六部低半级的发改部,提成了比六部高半级的部门。

这其实是朱元璋对平安的一种补偿,毕竟作为一个长辈向平安这个晚辈道歉,朱元璋自认是‘要脸的’。而且给平安高于六部尚书的地位,朱元璋也是认为妥当的,毕竟平安展现的能力在朱元璋看来完全是超过了六部尚书的。

至于平安他提出发改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将他说的‘实干兴邦,根据国情的不同选拔合适的人才’这个建议给做成闭环。将考题,到选拔,再到运用,与职务都是根据国情做事这一概念彻底融入到大明,所有有心参加科举的人心中。

大明的风向,不,准确的说是在华夏大地上传承了千百年的运行规则在这一刻出现了一丝松动。

没有人意识到平安用‘同化高丽’,这种另类的开疆拓土的方式换来的职位,其实是撬动华夏传承千年思想而演变的运行规则的‘埋葬者’。

早朝结束平安犹如一个凯旋而归的将军一样,被众人层层围了起来。尤其是与平安有过接触的工部和礼部两个衙门的官员更是当着陶凯,安然的面自己我推销了起来。

对此平安用同样的话给予了回答。“明日的报纸上会刊登发改部的具体职责,如若各位有兴趣可与高丽使团自荐书一起呈给太子。”

平安说完就告辞准备离开,然而他没走几步就被胡惟庸给叫住了。

“恭喜平尚书了,平尚书所做之事真是让在下刮目相看,今日平大人荣升一部之尚书,可谓是实至名归。”

“胡大人您抬举我了,我自己几斤几两还是能拎得清的。今日虽然被陛下提拔到了尚书的位置,但我心中是在是恐慌啊,说实话能不能做好我心中根本没底,而以我的能力尚书一职就算是到头了。”

“唉,平尚书这说的是什么话。光听圣旨上所说,我就知道发改部是咱大明的核心,你能统领大明核心这足以说明你能力出众。”

“哪里,哪里,胡大人您说的太过了。发改部是核心不假,但中书省才是咱大明的大脑,若要论能力,在中书省中任职多年的您才是真的能力出众呢。”

客套了几句,平安将胡惟庸试探的话给堵了回去,好奇的问道:“胡大人不知您找我可也是为了我发改部选人之事。胡大人,如若是您来我发改部,那我这一天都还没坐完的尚书岂不是要拱手让人了?”

“啊,哈哈……平尚书莫开玩笑。我找你是有些心思,我膝下无子,但有一侄儿却自幼聪慧,我想将他举荐给你,让他到发改部做个端茶倒水,送送公文的小吏,让他历练几年,参加科举,这样他考中的胜算也会大一些。”

“哦,是这样啊。”平安摸着下巴思索了下点头说道:“如果只是小吏是不是太低了,我看不若这样,做个从九品的文书或者是正九品的司职……”

“过了,过了,平尚书文书就好,文书就已经够好的了。”胡惟庸欣喜的说完不等平安再说什么,直接对平安抱拳谢了起来。“既然平尚书同意,那我就先谢过平尚书了。改日,改日我带小侄拜访平尚书,让他再当面谢谢平尚书的提携。”

对于胡惟庸让自己侄子到发改部做事的意图,平安不用想就知道,这是要打探敌情来的。不过平安对此并没有太在意。而且平安本就打算将一些不重要的职位拿出来暗箱操作分给朝堂重臣的子侄们,好让他们在经过发改部的学习工作后,用他们学到的知识影响这些朝廷重臣思想,从而将禁锢大明的枷锁在撬的松动一些。

至于这些人来了发改部之后会不会捣乱,平安根本就不在意。平安自信他管人的手段可不单单是‘恩威并施,让人敬畏’这种低级的手段能比的。

而且平安在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等朝廷重臣的子侄来了发改部之后,他会让这些人有做不完的事情,同时还会直接上考核,让这些人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胡思乱想这给自己捣乱。

当然,如果真有捣乱的,那平安则会将写满差评的考核结果转交给吏部,直接断了这个捣乱者再想要晋升的可能。

大明成立发改部的消息就像是一阵狂风一样当天就传到了应天府所有人的耳朵中,而第二天随着报纸的证实,平安相信一些对不愿意改变自己学习理念,依然抱着儒家经典学习的人们,心中也会出现松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