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十七记

自太祖起兵反吴以来到建立偌大的帝国,彼时尚无都督、都统等概念。

太祖设立行军署作为军事指挥中枢,每攻占一处重要地域,便设立卫所署负责当地军事防卫与民政事务的初步管理。

行军署直接受太祖掌控,内部设有不同职能的参军职位。

卫所署的长官由太祖亲自任命,不世袭且定期轮换,以确保权力集中于中央。

随着太祖的离世,太宗即位。修养生息成为太宗朝的核心要务。

由此,行军署便遭到遗弃,着尘历二百七十九年,首创都督制,全国共设立二十四都督府,都督成为军政第一人。

数年后,都督权势过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

于是在着尘历二百八十六年,太宗在此基础上推行“三权分立“改革:

都督府掌训练,都统司掌调遣,兵部掌粮饷。形成“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制衡机制。

此时,形成了“以武驭文”的格局,都督府虽以军事职能为主,但随着承平日久,都督也逐渐恢复往昔的实际权力,而各地的都统司权力则渐渐被架空,成为虚设机构。

至思宗朝时,都督府的权力进一步膨胀,实际掌控了辖区内的钱粮征收、兵员招募、军事调防等重要权力,都统司仅仅保留了一些形式上的稽核权力。

此后,都督已是地方实际掌控者,在肃宗的强大威视下,都督的发展得到抑制,肃宗的改革为赵隆嘉的太初改制建立了基础。

天盛二年,由于一些原因,二十四都督府被裁撤为十九都督府。其中的松漠、苍梧、玄菟、丹阳、玉门五府裁撤重组,并入昭府、绥府,形成十九都督府格局。

此次重大变迁,无疑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标志着从开疆拓土的锐意进取转向稳扎稳打的守成治理。

各都督府手握军政事务大权,又与州府紧密协同,共同守护着一方安宁,推动王朝顺利迈入守成新阶段。

此后,历经六帝更迭沉浮,朝堂局势波谲云诡。都督们手中的权力在岁月变迁中或明或暗地不断膨胀,都统一职逐渐难以对其形成有效牵制。

至僖宗时期,“大都督”的名号悄然兴起。

这一现象背后,实则是都督们实力差距不断拉大,强弱悬殊之下,其余都督迫于压力,不得不俯首承服。

然而,“大都督”的风光并未长久。

肃宗登基后,面对尾大不掉的都督势力,果断采取先礼后兵、分化击之的策略。

先是以尊崇的礼节和丰厚的赏赐安抚部分都督,分化其内部联盟;

紧接着,对那些冥顽不灵、妄图继续把持大权的都督们,毫不留情地展开整治与打击。

一时间,大都督们纷纷遭到针对,曾经嚣张跋扈的气焰被大幅打压,朝廷的权威得以重振。

在肃宗的雷霆手段下,多位拥兵自重的大都督势力瓦解,军队被朝廷收编,领地重新规划。

但也有少数负隅顽抗者,联合残余势力发起叛乱。

朝廷迅速调派忠于皇室的都督府兵马平叛,经过数月激战,叛乱平息。

此后,肃宗重新划定都督府职权,增设制衡机制,规定都督定期入京述职,加强监管。

这一系列举措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过度膨胀,王朝内部渐趋平稳,经济得以恢复发展,社会重现安定繁荣景象,为后续的中兴之路奠定了基础。

经肃宗一朝,都督人数锐减至九人。

但同时他们在这场战乱中逐步完善自身,在恭宗以及赵隆嘉执政前期,让他们的野心膨胀,这也为后来的太初改制的出现形成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