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玄鸟”开启太空征程
- 挖矿太阳系,从奥陌陌开始
- 自由分子
- 3472字
- 2025-02-28 15:38:03
在琼州基地的机场于洋和王馨汇合,两人乘坐“腾云”1号机回了长安城,这么多天在宇航员基地培训,又在琼州基地参加两个发射项目,忙得不可开交。
于洋从长安城出来的时候还没出正月,回到长安的时候已经是四月,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连轴转的忙碌让于洋身心疲惫,略微感叹了一下自己天生劳碌命。
于洋在家和王馨只休息了半天就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去,自己选的路,打掉牙也得坚持走下去。
其实大部分时间于洋都是在混沌研究院,各子公司的发展几乎不需要于洋插手了,王馨负责监督他制定的规划有没有走偏就行了。
放松了一段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6月,“捕鱼计划”第二阶段依然进行中,随着距离的增加,发回的数据是越来越慢,越来越少。
自从第一个外星文明字符被发送回来,这半年时间一共接收到4000多个字符,内容大小近3.6G,重复的字符也有800多个。
去掉重复的字符,其他三千多个外星文明字符,于洋让人工智能“伏羲”全部打乱顺序,分散交给了之前招募的文字专家破译。
于洋上一世在漂亮国实验室参与对外形飞船逆向工程的时候接触过一些,只知道十几个破译后的字符含义,漂亮国召集了数万名专家学者破译,直到飞船爆炸,才破译了不到三百个字符。
不过有了于洋间接透漏的这十几个字符含义作为参照,就可以省去很大的工作量和时间,加上“伏羲”的推演计算,这4000多个字符的内容已经基本破译。
但是破译出来的内容只是类似于航海日志,还有一个没有生命星球的恒星系的星图,没有实质性的技术资料,只能继续等待数据发回。
至于恒星系的星图已经交给混沌研究院天文部,看看能不能从已知的星图中找到这个恒星系,这样可以确定外星文明在地球的哪个方向,距离这些情况。
如果已知的星图中找不到,那就再计划研制太空天文望远镜,去寻找外星文明过来的踪迹,不过这些是次要的计划,主要的还是得到外星文明的技术资料。
于洋知道这事急不来,毕竟数据下载出来是随机的,又不能选择,除非地球的计算机技术超越外星文明,不然飞船的上的智脑启动之后,瞬间就能攻破蓝星的网络,甚至控制全球的电脑。
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于洋是不会启动外星飞船智脑的,虽然重活一世,但他依然没有活够,他也不喜欢作死。
外星文明字符虽然基本破译,但是还需要校准,航行日志文字性内容,有些翻译偏差不要紧,但是数据性的、技术性的内容如果翻译有偏差那就不行了。
为了防止外星文明的事情泄露,于洋抽调了集团安全部、信息部、监察部等部门人员,组建防泄密小组,人工智能“白泽”在暗中监视,将外星文明秘密在集团内部分为甲乙丙丁四级。
集团所有涉及外星文明的人员,都签署了保密协议,虽然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实情,但是背后都有防泄密小组盯着。
就像外星文明字符破译部门,全球招募了近5000人,分散在一元科技集团下的各个研发中心、科研机构。
研究也是分散研究,他们被告知所研究的对象是被挖掘出来的远古文明,不知道是外星文明,就这保密等级也只是丁级。
“捕鱼计划”每一环节参与的科研人员,保密等级也是丁级,部分计划参与的核心人员属于丙级,就算是全程参与计划的研究院高层,知道的也只乙级机密,是于洋编出来的故事。
王馨知道的秘密属于甲级,集团内只有她一人,防泄密小组虽然要秘密监视,防止秘密泄露,但是他们知道的信息只有丁级,一鳞半爪,知道终极秘密的也只是于洋自己,还有“白泽”。
到现在来说,于洋拿出来的一些黑科技,其实也只是上一世通过逆向工程研究出来的技术,真正的外星文明技术,是一个都没有。
于洋还是比较期待,到底真正的外星文明科技是到哪种程度,是不是超出人类的想象。
……
一晃又是两三个月时间,于洋又在2号航天基地参与了自己最后几次宇航员培训和飞行,3次大气层边缘飞行的机会已经用完。
在航天技术真正普及之前,于洋是不能再上天(高空),这是和王馨还有府院的约定。
九月,银河集团第一批100名宇航大队成员,终于完成了大气层内训练,十月开始,他们就要真正的进入太空。
虽然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于洋不能亲自进入太空,但是宇航员的出征仪式不能少了他。
银河集团载人太空飞行的第一次任务出征日期,定在了十月的第三天,主要是趁着外国的目光都注视在夏国人民欢度节日,可以掩饰“玄鸟”的秘密飞行。(这两者有啥关系嘛?)
其实早在三个月之前,“玄鸟”3号机就秘密执行了一次无人驾驶状态进入太空的飞行任务,将一枚“云霄”空间站的1号测试舱和一枚通讯卫星运送到了预定轨道。
接下来又连续的多次测试“玄鸟”穿梭机性能,远程无人驾驶状态进入太空轨道并返回地面,测试很顺利,“玄鸟”穿梭机的技术上已经达到标准,可以开始有人驾驶进入太空。
“云霄”空间站的1号测试舱,需要经过2-3个月的无人测试,做技术验证,才能正式开始制造和发射“云霄”空间站舱段。
第一批进驻空间站的宇航员也是竞争激烈,暂时只安排3人,这3名宇航员主要负责空间站组建的时候,在舱室内部进行部分手动操作。
“玄鸟”穿梭机的飞行计划,让100名宇航员半年内都有机会上太空,3架“玄鸟”,10-15架次就可以全部轮换一次。
宇航员轮换三次太空飞行之后,再根据飞行考核,得分最高的3人第一批进驻“云霄”空间站。
其他的宇航员按考核排名前后,负责驾驶“玄鸟”号穿梭机,运送空间站舱段部件,在穿梭机里操作空间站的组建任务。
“云霄”空间站组建完成之后,第一批将常驻10-15名驾驶、机械方面的宇航员,第二批开始将进驻科研型宇航员,开展宇宙空间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
除了集团自己培养的宇航员,“云霄”空间站还给宇航部的宇航员留了3个位置,而且是每年不低于2两次轮换。
宇航部的空间站是明面上的,一元科技集团的“云霄”空间站是暗中的,这样一批就可以在太空中培训6名宇航员。
毕竟一元科技集团和宇航部有着深度合作,也需要宇航部在外面帮着打掩护,包括下一步的登陆月球,除了自己的月球基地,还有合作建立一座月球科考基地的计划,这些后话暂且不提。
……
十月三日,晚上10点,西北2号航天基地,于洋和航天部门的负责人,宇航员第一大队全体队员一起,在基地礼堂举行出征仪式。
这是一元科技集团真正走向星辰大海的第一步,必要的仪式和纪念总要有的,即使不对外公开。
宇航部那边也秘密委派了一名副局长前来参加出征仪式,并且代表宇航部观摩一元科技集团的载人航天计划,为下一步宇航部的宇航员参与“云霄”空间站项目洽谈合作细节。
于洋不善于演讲,只是简单的讲了几句,宇航员们是一元科技集团走向星辰大海的先驱者,为了集团的大局和战略规划,他们的壮举暂时是不能让外界知晓,但是他们的功绩会被历史铭记……。
3名执行任务的宇航员坐在前台,各自发表了简短的出征感言,其余的97位宇航员,为自己的这3位队友送上了祝福。
11时,3名宇航员在地勤人员的护送下,登上了“玄鸟”1号穿梭机与“鳐鱼”号的组合体,趁着夜色和乌云缓缓在跑道上滑行,起飞,钻入云层,消失不见。
这一步对宇航员们来说是轻车熟路,他们已经飞行了很多次,考验他们的是进入太空之后长时间的失重状态。
“玄鸟”1号穿梭机进入太空之后,将飞行到“云霄”空间站的1号试验舱附近,一是让实验舱遮挡“玄鸟”穿梭机,二是紧急情况下宇航员可以撤离到1号实验舱避险。
“云霄”空间站的1号试验舱,虽然是试验用,但是各项功能是齐全的,配备了返回舱,可以正常使用,当然这只是做万全准备,最坏的打算。
“玄鸟”1号穿梭机机组3名宇航员,将在400多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执行在轨5天的适应性训练任务。
穿梭机内有足够的给养和生活活动空间,宇航员的第一次太空任务都是适应性训练,之后的就可以开展各种操作性的任务。
半小时后,指挥中心传来“玄鸟”1号机组的报告,“玄鸟”1号穿梭机与“鳐鱼”号到达预定高度,请求机体分离。
指挥中心回复同意,“玄鸟”1号随即启动自身动力,缓缓脱离“鳐鱼”号运输机之后开始加速。
20分钟后,“玄鸟”1号穿梭机冲出大气层,进入428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经过3次变轨,到达“云霄”1号试验舱900米处停泊。
接下来开始地空通话,连线接通,于洋又鼓励了几句,让3名宇航员按计划开展训练,接下来就是指挥中心专人负责宇航员的太空任务指挥工作。
过了一会,于洋不再在指挥大厅停留,随即带着几名太空载人项目负责人和宇航部的副局长一起到会议室商谈合作事情。
现在“玄鸟”穿梭机只建造好了3架,宇航部买的那一架明年底才能交付,在这之前,一元科技集团的另外3架“玄鸟”造好之后,其中一架要给宇航部留3个位置。
宇航部的宇航员和集团的宇航员一起参加太空飞行训练,等宇航部的那架“玄鸟”造好之后,再分开各自训练,只不过上去的时候,还是需要租用“鳐鱼”号运输机。
商谈完合作的细节,于洋没有在2号航天基地继续待下去,乘坐“腾云”1号回了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