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提过爷爷中午出去了一趟。那一趟是因为爷爷感到身体不舒服,和人聊天,有人劝他去打氨基酸。
今天爷爷又想去打,家里人没人送他去打。这种情况下,他提了一句昨天坐别人车去打氨基酸时想到的一句话:“家里有崽有孙,没人带他去,还要坐别人车去。”
奶奶试着喊了一下在睡觉的堂弟,我这堂弟不知道在做什么,常常下午出去深夜回来。这时候自然喊不应。
父亲在一旁劝一年就打一次就可以了,爷爷在那边很是不爽的说着一些口水话。
看着父亲一直劝,我忍不住怼了父亲一句,你懂什么。然后就躲进后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不一会叔叔不知从哪里出来,说不用去,给出的解释是谁知道那些药店给出的氨基酸品质怎么样。
我觉得大概是因为听到我怼我父亲后,叔叔出来圆场。
随后父亲打电话给在医院做护工的大姑,试图让大姑劝爷爷。隔着电话,爸爸拿一些话搪塞爷爷。
或许是听了大姑与叔叔的话,爷爷一直搪塞不语。
我爸挂了大姑电话后,大姑又直接打电话给爷爷询问起这个事情。我实在不想听,于是离开后卧准备去叔叔卧室待待,这是非之地离的还不够远。
经过叔叔客厅,看到叔叔在吃着东西刷着视频。
在卧室待了不久,突然听到婶婶的声音。婶婶应该是从楼上下到客厅的,她一定是“旁听”了这个过程。婶婶连续说了很长一段话,叔叔没接话,可能还无声的暗示了婶婶我在隔壁,婶婶后面也就不说话了。我只捕捉到一句话,婶婶语带讥讽:“……用药用错了,会死掉……”
整个过程我想了许多,直到婶婶这里,我想到一句话可以形容爷爷的处境。
大家对于长辈的态度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我自己都对爷爷有着不好的审视角度,用以作为自己故事中的人物素材,却在这里以旁观者的角度描述父辈的行为举止。也不知道这合适不合适,大家如今的行为到底是何种岁月滋养出来的啊……
虽然我可以结果论推导出许多剧情,然而细节才是一篇文章的根本。
一边得望着梦想一边得抓着现实,不久前还兴奋的写:“将自己的困扰换个角度想,那是一边可以写梦想一边可以写现实。”
到头来还是被困在差不多的处境里,无非一个“困”字生成的困扰与困难的区别。
书写到这里,父亲带着爷爷去打氨基酸了,去了有一小会了,几分钟?十分钟左右?
别真打出什么事吧?
我这和婶婶的心理有什么区别?
唉!
我就不该在父亲和爷爷争论去不去的时候怼上我爸那一句!毕竟我没在这个家说话的权力,甚至记录的资格也被沉默阻隔着!
他们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我在求什么?
不仅离不了现实,也达不成梦想。
还要挣扎多久?
还要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