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唯一的活路
- 穿书慕容复,我真的不想复国啊
- 养猪有出息
- 2061字
- 2025-04-05 10:32:57
慕容复听那骑兵首领讲完他们反人类的卑劣行径后,心中万分震惊。
他满腔愤怒地说道:“你们身为军人,受朝廷和百姓供养,本应该在战场上和敌人厮杀,守护身后的国土和百姓。
而你们非但没有履行作为军人的职责,反而为了前途,为了一点钱,‘杀良冒功’,挥刀屠杀供养你们的本国百姓。你们还是人吗?”
说完一记“亢龙有悔”便拍碎了骑兵首领的脑袋。
这段小插曲并没有引起村民们太大的反应,就好像劫掠杀人的是辽兵还是宋兵对他们完全没差别,他们此刻只想知道接下来怎样才可以活着。
刚刚那个精壮青年,见慕容复已经处理完骑兵首领,无奈地说道:“老先生,您刚刚说我们想要活下去,就必须搬离此地,我们是十分认同的。
只是这边地情况您可能不是十分了解,近些年来宋辽交恶,生活在宋辽边地的百姓,无论是宋人还是辽人,都过着今天被辽人抢完,明天被宋人劫的日子。
但凡有能力搬离这边地的,早几年就已经搬走了。
只有我们这些无处可去,无亲友可投的人,才不得已留在这里继续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
我们又何尝不想搬离这里,到安全的地方去生活呢?”
村民们听到这青年所讲的话,也纷纷跟着无奈叹气。
慕容复心中百感交集,完全没想到这边的百姓的生活,竟然比历史记载和自己想象中的还要苦。
原本以为军队屠杀敌国平民就已经够无耻和残忍了,没想到他们杀起本国百姓也毫不手软。
刻板印象中的辽人是未经教化的蛮夷,嗜血残忍。
不曾想诗书礼教传天下的宋人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唯一倒霉的不过是这些底层百姓罢了。
搬离边地这件事确实是自己提出的方式不对。
这三天两头被劫掠的鬼地方,稍微想想也知道大部分是搬不走,而不是不愿意搬。
结果自己上来就让人家搬离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也没提前告诉人家搬到哪里,以后怎么生活,搬迁工作该怎么做。
这种话自然很难服众。
慕容复理了一下头绪,说道:“乡亲们,你们的难处我都清楚,我的话刚刚还没有讲完。
我们要搬去哪里?
搬到新地方后如何维持生计?
迁移路上的安全又如何保障?
还有其他你们关心的问题,我都有认真考虑过,所以你们不必因这些事而担忧。
洛阳郊外的玉泉山新建了一个难民安置营,在那里生活的百姓,曾经都是因为战乱因为天灾人祸,而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灾民。
但现在的他们在营地种植粮食,建设房屋,做工经商,依靠自己的双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如果你们愿意,也可以到那里去,像他们一样依靠劳动创造新生活。”
村民们虽身处边地,却也听往来的商队商人说起过中原大地的繁华。
听到慕容复说可以安排他们搬去洛阳,摆脱这种朝不保夕的日子,过上安稳的生活,自是十分心动。
但想到洛阳距离此地超过千里,路途十分遥远。
而且其中超过半程是山川险隘。
就是对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来说也是困难重重,更别提体力有限的孩子和老人了。
众人心里不由得又打起了退堂鼓。
慕容复见村民们神情复杂,喜忧参半,自然知道他们心中顾虑,接着说道:“此去洛阳,虽然路途遥远,一路上必是困难重重,但我会安排人护卫你们的安全,你们只要有一路向前的决心,定能平安抵达洛阳。
只是若有人心中畏惧艰险,不愿意吃这份苦,那自谋生路就是了。
正所谓‘自救者人恒救之,自弃者人恒弃之’,我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村民们听了慕容复的话,心中的顾虑打消了大半,纷纷表示愿意迁去洛阳,只有一部分老人或因为眷恋故土,或是因为担心路上成为儿孙的负担,不愿意迁移。
慕容复心知,这些老人的担忧不无道理,其实对迁移这件事本身来说他们留这村里是有益无害,但是如果他们留下,他们的小辈又岂能独自逃生。
更重要的是一旦那支骑兵的失踪查到这里,很难保证留下的人中不会有人供出其他村民的行踪。
真到那个时候,就连洛阳玉泉山的灾民也得跟着一起倒霉。
权衡再三,慕容复还是决定必须所有人一起迁走,为了大多数人安全,就算没办法说服这些老人,也要强制把他们一起带走。
这时那个精壮青年走到那些不愿意迁走的老人身边,语气恳切的说道:“各位叔伯,婶子,可否听侄儿说句话?”
那青年身体精壮,打得一手好猎,天生一副热心肠,时常接济村里那些生活实在困难的村民,在村中极有威信。
那些老人自然是愿意听他讲话的,为首的老人说道:“贤侄不必如此客气,有话但说无妨。”
那青年说道:“叔伯,婶婶,我知道你们不愿和我们同去洛阳,一是路途遥远,困难重重,怕给我们小辈增添负担;二是眷恋故土,怕日后不能落叶归根。
但是叔伯,婶婶们,今时不同往日,数百骑的骑兵死在我们村,他们所属的军队绝不会放过我们。
如果不按老先生所说,尽快搬离此地,等待我们的只有灭村之灾。
眼下你们为了不给儿孙增添负担,要留在村里等死。
儿孙若是抛下你们,独自逃生,是为不孝;
儿孙若是陪你们一起留在此地等死,不顾妻儿生死,是为不仁。
你们真的忍心将儿孙置于不仁不孝的两难之地吗?”
听了那青年的话,刚刚还吵吵着宁愿死,也不要搬去千里之外的老人们瞬间沉默了。
慕容复心想,这青年“道德绑架”玩得挺溜啊。
面对这些“老顽固”,用他们的矛攻他们的盾确实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这时如果有人再趁热加把火,那这些老人就拿下了。
就在慕容复决定自己出来加这把火时,自己借宿那家的老婆婆突然从人群中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