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们心里的光,一旦亮起,就无法再被熄灭。文学之光,就像我生命的启明灯,它一直照耀着我不断前行,不断增加无穷的力量和生活的美感,我知道这是文学的力量,使我精神的火焰永远燃烧。
古往今来,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涌现出那么多作家和文学作品,浩瀚无穷、灿若星辰,足以说明文学具有永恒的魅力、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深厚的感染力。比如,当我们读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的内心不自觉就会泛起温暖的涟漪,似乎看到了故乡的月亮,涌起思乡的情愫。这两句诗适合所有人的故乡,诗人说出了所有思念故乡的人心中想说的话,这两句诗才有那么深厚的感染力和永恒的美感。德国诗人雪莱说:“一首伟大的诗篇像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那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短短10个字构成的诗意,以自然规律隐喻,却能激发生命的热望,激励无助的灵魂,让人们看到未来鲜明的前景,从而增加生活的勇气,增添战胜困难的力量。这就是这句诗的光亮所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思想的凝结、情感的喷发等。可以说,文学是通达美丽人生的桥梁。经常阅读文学作品,借文学的桥梁,我们便能不断更新思想、塑造精神、滋养情感、涤荡心灵。人们从文学作品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的百般境遇、时序变化,品味相知相遇、相思相望、穷通悲喜等各种人生况味。比如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堪称文学中的经典,永世流传。因为书中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勾画了复杂的人性,反映了时代的风云,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样,优秀的外国文学也一样是人类精神的粮食和心灵的百草园,给人们以精神的慰藉和情感的力量。
中国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一文里说:“那些让人一见难忘,读后还久久回味,并愿意反复重读的作品,一定蕴含着充沛的善与美的力量,给人以希望,并鼓舞人的精神。”所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若能热爱文学,甚或具备一些文学素养,定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真、善、美的力量。比如医生的职业是治病救人,但医生面对的却是一个个有感情有各种思想活动的人,所以,医学也是人学,医生的人文素养也非常重要,具有亲和力、善于沟通的医生首先就能得到患者的信任。医生若能在业余时间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便能涵养人文情怀。比如建筑,它是一个城市或者乡村凝固的音乐、无言的篇章,诉说着城市或者乡村的历史与未来,建筑师若能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其作品必将具有人文色彩,每一砖每一瓦,每一项设计、每一张图纸,都会有生动的诉说。当然,不论是医生还是建筑师,抑或是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但愿都能热爱文学,让文学作品滋养和培育自己的道德与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与境界。
回望自己的文学之路,记忆中仍然留有第一次阅读《人民文学》《十月》等文学刊物上的美文的惊喜之感,仍然留存着当年认真摘抄的名家名句,仍然记得第一次写出一首诗歌、一篇散文的欣悦之情——经过多年的不断思考与实践,我对文学依然情有独钟,与文学相伴的感觉很幸福。美学家朱光潜在《文学与人生》里说:“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或人生的苦闷。他自己有表现的能力固然很好,纵然不能,他也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戏剧,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怡养’。”朱光潜认为文艺是怡情养性的,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一个人在文学的甘泉里,永远得到精神的解脱和心灵的自乐。这也是文学的光辉所在。
著名作家王蒙说:“只有文学能延伸我们的体验,能记下生活、记下心绪,能对抗衰老与遗忘,能焕发诗意与美感,能留下痕迹与笑容,能实现幻想与期待,能见证生命与沧桑,能提升与扩容本来是极其渺小的自我。”从事文学创作已经65年的王蒙认为文学是比自己生命更长久的存在。他在谈到自己写小说时的表现说:“每一个细胞都在跳跃,每一根神经都在抖擞。”可见,这种精神的愉悦使王蒙不断坚持文学创作,同时使他更加热爱文学而不惧岁月。
文学,就像冬天的炉火、春天的旭阳、夏天的凉风、秋天的微雨,温暖全身,浸透心灵,永远伴随着生命的成长。人老不能恢复青春,文学则是整个人类心灵的产品,它自然会与人类的生命相始终,所以,文学永远不会老,它放射的光芒永远给人以激情、勇气与力量。
一个拥有文学的人生应当如彩霞满天一样瑰丽。
2020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