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窦天章将女儿窦端云指婚给了蔡家,从蔡家借了二十两银子作盘缠进京赶考去了。
蔡家对端云很疼爱,逢年过节过生日还给端云压岁钱。端云把钱悄悄地存起来。虽然不能用蔡家给的钱还蔡家,但端云想多多地攒上一点钱,将来可以去找进京赶考的父亲。蔡家有些店铺,家境很好,为人也很和善,因此每次给端云都是一两银子二两银子的给她。结果端云很快就攒够了二十两银子。她把银子放好了,下决心要攒到更多的银子。每次看到这些银子她就觉得她再长大些就一定能找到可能会当上官的父亲。
蔡家的附近住着一位开医馆的赛医生,他为了进药材常来蔡家借钱。端云很羡慕赛医生有本事通过给人看病来挣钱,因此她要赛医生教她认药材,这样她可以经常上山采药卖给赛医生,而赛医生即可以专心看病多挣上一些钱,又能节省些买药材的钱。赛医生嫌端云是女儿家,上山采药多有不方便。端云便拽上了蔡公子一起学认药材。这样赛医生就太不好拒绝教了。
端云和蔡公子学的快,很快就能从山上采回正确的药材回来卖给赛医生用。这当然比赛医生从别家进药材便宜多了。于是赛医生教俩小孩认会了许多药材,并把药材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都告诉了他们。端云一方面和蔡公子上山采药,一方面把药材种子拿回蔡家的自留地种植,同时还会在采到药的地方多撒些药种子,或在条件合适的地方多撒些药种子。山上不好找的药材,端云在跟蔡家进城里去玩时,也会溜到大药铺里悄悄买些根茎类的鲜药材拿回去种到山上或蔡家的地里。这样端云和蔡公子卖给赛医生的药材慢慢越来越多,赛医生也腾出更多时间来看病治病。赛医生挣到了更多的钱,把从蔡家借的钱早就连本带利还完了。不过端云和蔡公子给的药材种类多,量也不少,他有时也不能全部要完。这样端云和蔡公子就用俩人挣得药材钱一起买了一辆马车,然后学会了赶着马车把多余的药材及时卖到城里的大药坊。
城里大药坊收药材时出价就高了许多。这样俩人挣得就更多了。不过赛医生算是俩人的药材师傅,也是俩小孩挣药材钱的领路人。因此他们还是先紧着给赛医生药材,赛医生要不完的他俩再赶马车送到大药坊去卖。
随着俩人种的药材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全,而且攒得钱也足够得多时,端云便和蔡公子商量他们自己俩人开一家药材铺。这时俩人也渐渐长大,并且跟着赛医生和大药坊的人对每种药材用来治什么病,用多少量也都十分清楚。而且在帮赛医生整理药材时,俩人还学会了怎样炮制药材。因此在俩人到了适婚年龄举行了婚礼后,又正式地拜赛医生为师系统地学了医理药理。
当俩人的五六个小孩都能跟着他俩上山采药时,俩人终于从赛医生跟前学成出师,可以自立门户看诊抓药了。为了不跟赛医生抢生意,端云和蔡公子带着孩子们搬到城里开了一间药坊。端云在与蔡公子结婚时便根据婆婆的意见改名为窦娥,不过端云嫌不好听,自己在名字中又加了一个“巧”字,自称是“窦巧娥”。随后又根据大女儿的建议,改名成为了“窦巧珍”。其实本不用改名,但由于端云的医术比蔡公子还好,所以许多人会互相打听端云的名字。因此起一个好听上口的名字对诊馆就显得十分重要。毕竟名字好听人也会更愿意打交道些,诊馆的生意也会好很多。
因此虽然婆婆为了省事坚持叫端云为窦娥,但端云的家人包括蔡公子和孩子们对外告诉别人窦医师叫“窦巧珍”。端云做为窦医师的名声便以“窦巧珍”的名字传开了。
窦天章当了官,做了访廉使回来后,虽没有打听到有关端云的消息,但却听说了蔡氏窦巧珍的名讳。因此上门拜访,虽多年未见,但仔细辩认后还是认出了女儿端云。父女相认之后,为了弥补对女儿的亏欠,窦天章把女儿女婿一家接到了京城。窦巧珍俩口子用多年的积蓄在京城买了家店铺继续开起了看病抓药的诊馆。
窦巧珍把自家多年来不断扩大的药材地以十万两银子的低价卖给了早就富足的赛医生,又以百万两银子的价格将山上的药材地址全部告诉了老家城里的大药坊。然后俩口子把公公婆婆也接到了京城里来住。一家人开始了大城市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