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怎么也想不到。
若非那许子将名声在外,得了他评语方可在士人阶层里获得翻身的机会,曹孟德才不愿去求那自诩清高的许卲。
一句评语而已。
袁绍对此深以为然。
但这也是这个时代造就的特殊环境。
没有家世背景,没有能人相助,想要一步一步的爬到最高。
除了抄些捷径别无他法。
哪怕这个捷径可能会让人足矣永远抬不起头来的代价。
袁绍不会选择走后遗症颇大的那条路。
袁氏的根基也使得他根本不用走那条看似康庄的光明大道。
曹操却不一样,若不想依附宦官,他便只能选择从军或依托士人阶层。
从军,对于现在的他而言,着实时有些草率,战场上刀剑无眼,敌人可不会看你年纪轻轻就手下留情。
好在经过袁绍的无私帮助下,加上其出的一箭双雕之计,曹操终究得了评语。
如今,曹孟德只想赶快回到谯郡去,让他那奸诈如狐的父亲亲眼看看。
哪怕我是出身宦官之后,同样能得士人评价。
同时,还能得汝南袁氏子弟的结识,有了袁绍这番身份,曹操有理由相信,父亲曹嵩定然会欣喜若狂。
“操此番归家,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兄。”曹操一想到这,兴致突然有些低落。
他从来也没想到,袁绍会如此倾尽全力的帮助自己,哪怕背负着诸多骂名仍要为之。
如今阉竖横行,引得世人对宦官已经没有一丝好感,连带着谯郡曹氏的名声都如粪坑里的臭鸡蛋般,污浊不堪。
而袁绍这般无私帮助曹操所带来的后果。
便是在这汝南,袁绍的名声终归是要受到若有若无的损害。
而这损害的程度就看那许卲二人,以及当时月旦评上的众人如何运作了。
曹操看的很明白。
自己又没有什么可以供这位袁氏子弟图谋。
权势?袁氏较之曹氏不知强出多少。
钱财?袁氏家大业大,所为不过是为袁氏长远发展,故家族为官者素来以清廉著称,不似曹嵩以巨贪成名。
曹操实在是想不明白,袁绍为何会如此亲力亲为的为自己谋这般利益。
他很想问问袁绍。
但又不知如何开口。
袁绍笑了笑,望着这个后世被无数人以各种方式抹黑的曹丞相,他觉得世人误会孟德实在是大错特错。
孟德。
明明是一个心怀热血,赤诚之心满满的大汉忠臣。
“若闲来无事,可随时来此地寻我。”
曹操情绪很是低落,轻声叹道:“兄的大义操实在不知如何回报,凡兄往后有任何需要,但凡操能做到的便丝毫不敢推脱。”
袁绍点了点头。
现在的曹操还是太过稚嫩,不似后世沉稳内敛的曹丞相。
待阅历跟上来,性格想必也会向着后世那般靠拢。
曹操拱手告别,再三拜了拜袁绍后正欲离去。
“公子,成了。”
曹操听着身后传来的欢呼雀跃声越来越近。
袁绍一脸平静,望着福伯的身影渐渐跑来。
“公子,那李膺名士愿意收你为学生了。”福伯顾不上大口喘气,高兴溢于言表。
他是发自内心的为自家公子感到高兴。
最开始时,他甚至觉得公子有些舍近求远,徒耗光阴。
李膺名声不显,自家公子贵为袁氏嫡系,去远赴外地所求一尚且不知是否沽名钓誉的名士。
而在这几日的经历下,福伯第一次觉得,这被世人传唱的八俊之首并非浪得虚名。
就连府下门人待人也都不以势压人,恰逢大雨滂沱,甚至主动拿出府内曲折伞以求避雨。
如此行径,福伯扪心自问,袁氏虽一贯自诩清名,主上待人尚且宽厚。
但若是与李膺相比,袁氏总归是小道,真正的名士是胸怀若谷,心系大汉,满腔热血恨不得尽数挥洒。
好在如今,自家公子竟真能得到这种名士垂青。
同时他也在暗自纳闷,自家公子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文章能够让那李膺名士观之都不由得发出感慨。
袁绍心底那块久久未曾落下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实际上,他也不确定。
面对李膺这种风雅淡俗的名士,走常规操作应该没有丝毫可能。
虽然前身曾娶了李膺之女为妻,顺利的成为了李膺门下,以致名声大振。
但如今袁绍尚且尽孝,他为了提前将名望提高到巅峰,遂选择直接抄捷径。
拜李膺为师。
好在,自己的那篇囊括了学术,经学,韬略都有所涉猎。
当然,这属于袁绍结合了当代网友,加上自身的一些实际理解。
袁绍家传孟氏易经学,涉猎甚多。
叔父袁隗的老丈人海内大儒马融更是大汉泱泱学子及士人都争相学习的对象,其儒家经学所传极广。
袁绍幼年时曾倚仗叔父袁隗的喜爱,黏着叔母拜见过马融,顺便学习了几年经学,马融虽未名说,但实际上其早已将袁绍当做了自己的门生。
只是碍于有丈婿关系,袁绍没法直接拜师。
马融对这个侄孙倒是很喜欢,时不时的也曾让叔父将其带去听学。
其门下的不少太学生都已或多或少的认识了袁绍。
福伯也时常跟着袁绍去过马融大儒府邸,门下却是有些趾高气扬的态度,哪怕是面对袁氏子弟时,也丝毫没有减弱。
所以福伯才会对那李膺备受推崇,能够做到门下侍卫都待人和善。
足矣见得李膺的气度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
在这个名士将名声当做身外性命的时代,名望已经远远超越了他本身的效果。
袁绍也是露出一丝欣喜。
“此行多谢福伯了。”
他明白。
自己的那篇文章虽说放在现在惊世骇俗,足矣引得无数学子争相推崇。
但在韬略,学术,经学都已灵活运用的李膺面前,能否引起李膺的注意力,袁绍也不确定。
而这一切。
自然也都被尚未离去的曹操听在耳里。
这袁绍怎么哪里都有他的身影啊。
李膺的名号他自然是知晓。
被士人备受崇敬,世人皆以能够得见三君,八俊,乃至八厨等为骄傲。
哪怕是经历党锢之祸后,李膺虽被罢官归乡,但其名声却是传播的愈来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