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头筹
- 我家娘子可是陆地神仙
- 一只海豹罢了
- 2324字
- 2025-02-19 18:30:46
止水园,一首《水调歌头》迅速成为诗会焦点。
许多誊抄的副本,在众才子手中传来传去,很快传遍了整座止水园,连负责斟茶端菜的婢女小厮,都知道今晚出了首极好的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此定为传世之作!”
“是谁作的?”
“听说是程家的程起端。”
“此人素有才名,果然名不虚传。”
园中一处人声鼎沸之地,程起端正忙于应付前来讨教的众人。不少身穿儒生袍的士子,将他围了个水泄不通。
“程兄,早闻大名,今日终于得见。”
“程兄这词,不消多久,便会传到长安那边。”
“岂止?各地的歌伎马上便会争相传唱。”
程起端面带笑意,对每个前来请教的士子,都面面俱到,一时更是让众人赞誉有加。
远处,一个安静的角落。
“明远,你觉这首词如何?”
有个士人向谢晋安问道,明远是他的字。
谢晋安拿着誊抄的《水调歌头》,读了一遍又一遍。
沉默良久,他才一字一顿道:“可为压卷之作。”
士人点头道:“嗯,今晚的诗会,可以盖棺定论了。”
但谢晋安之意,却并非如此,他道:“何止?从古至今,所有的中秋词,都能盖棺定论了。”
原来他说的是,这篇可为古今中秋词的压卷之作。
士人闻言,愣了一下,才苦笑道:“这……往后的中秋词,确实不好写了。”
谢晋安不善吟诗,极少作词,但品鉴之能却是一流。在书院时,甚至连里面的先生,有新词后都要听听他的意见。
谢晋安品读着手中的词,眉头皱得越来越深。这词好则好已,但为何有种似曾相识之感?
他很确定,自己没看过这词,否则此等作品,他不可能忘记。不过就是有种莫名的熟悉感,并非遣词造句,而是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蓦地,一句词蹦入他的脑海。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词是《定风波》,他在宁长逸的案上看到的。
与此时的这篇《水调歌头》,简直像出自同一人之手,尤其是两词中共同的豁达之气。
——像,太像了。
谢晋安抬起头,看了眼远处的程起端。后者正被众人环簇其中,迎接着各路人马的吹捧。
他皱了皱眉,神情若有所思。
在另一个角落,同样有两人神情不太自然,便是卢公子与父亲卢老爷。他们神情凝重地盯着《水调歌头》。
卢老爷先前打赏百两银子,希望花魁宣布儿子的词为头名,但眼下冒出来的《水调歌头》,却让事情拧巴了起来。
卢公子的《西江月》,显然是不够格的,三岁小孩也看得出来,若是成为第一,怕是难以服众。
卢公子本想靠诗会打出名气,混个余杭某某才子的声誉,到时说不准有哪位大儒愿提携一二。
若是混进了人家的圈子,好处绝非几百两银子所能衡量。大儒之所以是大儒,因其学生个个不凡,而他们则构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
倘若成为其中一份子,此后科举之路,又有何难?
卢老爷与卢公子,目光皆是望向远处的程起端,神情不免有些羡慕。
卢老爷伸出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无妨,还有下次。”
后者叹了口气,心道只能如此了。
“快看,雏风姑娘出来了!”
人群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
喧嚣的席间立刻安静,众人目光皆向乐台望去。
只见一身月白袍裙的雏风,在绿衣丫鬟的陪同下走了出来。
她头上梳着垂髻,不似之前的华丽张扬,配上素白衣裳,显出几分淡雅来。
筵席间安静了一瞬,随即再次嘈杂起来。
“想来雏风姑娘要宣布头名了。”
“毫无悬念,定然是程公子。”
“程兄大才。”
“我等万不能及。”
雏风道:“今日中秋,小女子有幸能和诸位才子共度佳节。”
众人议论再次停了下来,席间霎时安静。
雏风道:“今晚的中秋词妾都已拜读,不少都为上上之作,比如卢公子的《西江月》,刘公子的《菩萨蛮》,和楚公子的《丑奴儿》,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佳作。诸位乃身怀大才之人,妾佩服之至……”
程起端面带微笑地上前,等待花魁宣布头名。
雏风道:“但今晚最好的词作,各位想必都已看到了,有篇《水调歌头》着实让妾惊羡不已。”
谢晋安在台下,表情略显复杂。
卢氏父子叹了口气,眼神满是羡慕。
雏风道:“妾便斗胆,代表各位才子,将头筹之名,赠与《水调歌头》的作者,宁长逸宁公子。”
程起端整了整衣服,上前一步,随即却愣住了。
——谁?
台下的一众书生才子,也都愣住了,整个园子一时鸦雀无声。
像是怕众人没听清似的,雏风又重复了遍。
“今晚诗会头名,是宁长逸宁公子。”
诸儒生士子霎时炸开了锅。
“怎么回事?”
“头名不是程起端吗?”
“《水调歌头》不是程公子所作?”
“会不会恰巧写了同一个词牌?”
程起端脸色铁青了一瞬,但随即恢复正常。
有个白衣儒生走上前,便是最初和他交谈那位。
儒生道:“雏风姑娘,是否搞错了?今晚最好的词,不是程兄的《水调歌头》?”
雏风点头,神情淡然,“正是那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白衣儒生道:“那头名为何不是程兄?”
雏风淡淡道:“那词乃宁公子所作,还有什么问题吗?”
其实,她看过宁长逸不少诗词,当然是后者从前世抄来的那些。
雏风的贴身丫鬟,和谢家一个侍女,本是亲戚。
宁长逸写在纸上的词作,先是被谢家的丫鬟看到,然后通过绿裳侍女,兜兜转转到了雏风这里。
大概连宁某人也不会想到,自己居然还有个迷妹。
听闻宁长逸和离,雏风姑娘心花怒放,开始攒钱准备赎身,连脂粉和衣服都舍不得买了。
只等攒够了银子,就把钱给他让其帮自己赎身。
且先前有人对自己欲行不轨,雏风便直接让人打断了腿,还将其大肆宣扬。
——哎呀,自己可是清倌人呢!
希望此事能传到某人的耳中。
而之前,刚看到这首《水调歌头》时,雏风便有种熟悉感,仿佛和以前宁长逸的词,特别像。
虽然他的诗词风格多变,有时大到不像出自同一人之手。
但其中有几篇,和这首《水调歌头》实在太像,尤其是那首《定风波》。
两者的豁达之意,分明是一模一样的。
当得知这词竟是程起端所作,雏风当即了然。
程公子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自己买通谢府仆役之事,早就被有心人看在眼中。
因此雏风当即猜测,此词作者为宁长逸,只不过被程起端偷去了。
况且,就算真为程起端所作,自己强行安在宁长逸头上,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