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6章 《小王子》

  • 运河岛
  • 运河岛
  • 1412字
  • 2025-04-22 17:17:44

今天读完了英文版的《小王子》。

如果没有数错,这本是今年读完的第七本书。

前六本分别是三本小学数学教材和三本《鬼灭》同人。

总算有一本看上去是在认真读书的书了,虽说这本书很多时候被当做儿童读物。

这是一本相当有名的书,由法国的圣·埃克苏佩里书写。我第1次听说它是在学生时代语文课上,具体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这本书的印象是这本书是一本知名作品,而且据说它包含一定的哲思。

最开始读的时候并没有体会到什么十分特别的哲思。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这本书的想法和我本身的想法非常相似,相似到了似乎我写一本书也会写的跟它差不多一样——可能观点的表达不会这么直接,语言和修辞不会这么流畅和优美,但是想法应该接近。

尤其是那段狐狸对小王子说的话。大意是,“如果小王子驯服了狐狸,那么狐狸对于小王子来说就不同,小王子对于狐狸来说也不同。”以及那一段关于玫瑰花的描述以及对于为什么小王子的玫瑰花不一样的解释。

这一段话想表达的想法和我在大约三年前的时候在超市买西瓜时的想法差不多,而且我把这一段的想法是写下来过的。具体这一段到底是出现在了这本书前两卷的语音未修复章节之中,还是依旧在我的旧文稿的某个角落之中,我暂时是无法定位了。

当时那一段关于西瓜描述大致上是这样的:

世上有那么多的西瓜和那么多的人,在不同的时刻都有着这么多的西瓜和这么多的人,在不同的地点也是如此。

然而,我买下的是这颗西瓜,而对于这颗西瓜来说,买下它的人是我。我们之间有着无比奇妙的联系和无比奇妙的缘分。

这样神奇的不可思议的联系和缘分产生的方式却很简单,只需要“买下”这一个行为。

通篇读下来,能够很清晰的察觉到这是一本有着非常明确的观点的书,而且这本书全篇都在表达观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故事并不是这本书的主体,观点才是。

这本书有一种竖靶子打靶子的即视感。在开头的第1章就已经竖了一个靶子,所竖的靶子就是“长大了的人”或者说“无趣的大人”。

那么“大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他们不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以及他们关注的东西浮于表面。我目前体会到的就是这些了,这些论点在这本书的27章之中的不同之处各有论述。

这本书的第一章讲了作者小的时候看到一篇巨蟒能够吞下大象的文章,于是为此作画的故事。

作者在了解到巨蟒吞象的故事后,画了一张图,并把它拿给大人看。在我读的版本之中包含了这一张插图,这张插图看上去有些像帽子。而大人们在看到这张图之后给予的反应也是说这是一只帽子。

年幼的作者为了清晰的表达出来这是巨蟒吞噬大象的画面,把蟒蛇的肚子内部的大象也画了出来。大人们依旧并没有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景,相反的,他们并不鼓励作者继续作画。

于是作者在那之后就没有画过画了。他在之后的岁月里努力做一个看上去合群的大人,而不是试图继续保持着身为孩子的一面。

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关于作者在沙漠之中遇见小王子并给他画一只羊的故事。

作者因为飞机故障孤身一人身处沙漠之时,遇见了小王子。小王子要作者画出一只羊,作者尝试了几次之后都不可以,最终作者画了一只盒子并告诉小王子“羊在盒子中”,而这一次小王子开心地接过了合适的羊。

这一段故事让我想起了定义某个概念的一种方法。这个思路直接讲起来可能略显抽象,实际上有点像对于“智者”的描述。对于“智者”,如果直接描述难以做到准确和全面,但是想要描述智者也不是没有方法——直接描述不是“不是智者的人”就可以了。更简化一些,则可以是“不笨的人就是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