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在南极零重力区

“天堂号”的南极处于太阳的阴影之中。

载人飞船移出气密舱后,队员们发现这里的星星格外明亮,但只能看到北区的一部分星座,这些大部分都是北极星空的星座,室女座与狮子座格外明亮,甚至肉眼都可以清晰的看到两个星座附近密集的河外星系,这些星系都属于室女座超星系团的一部分。而南部星区都隐藏在“天堂号”这个庞然大物后面。

他们看到所有的星星还在绕着他们缓慢旋转,天鹅座已经移出了他们飞船的左舷窗口,就在它的旁边,有一颗特别明亮的星星,那就是全天最亮的星星之———织女星。

但这种旋转将越来越慢,直到完全停止,“天堂号”正在等待着一个庄严而神圣的时刻。

他们还看到就在织女星的旁边,有一些忽明忽暗的光点在闪烁着,那是从北极零重力区转移过来首批飞船,此时飞船上的轴向、横向发动机正在工作,它们都在进行最后的定位,再过不到24小时,所有的载人飞船都将列装完毕。

“天堂号”南极零重力区外侧的这片区域灯火灿烂,五条机械臂在这片广阔的平原中间此起彼伏的不断移动,机械臂移动端的大功率探照灯照得这里一片通明,首批5艘载人飞船已经移动到指定位置。

但要让基座上的6个膨胀螺栓顺利的放进钻好的6个洞,其难度不亚于两艘航天器太空中的对接,这就需要机械臂毫米级的移动精度。

“‘指挥中心’,我们将要进入安装程序了。”

“收到。请注意载人飞船的着陆角度,关键时候可以做适当调整。”

“收到。”

他们感到飞船振动了一下,接着舷舱外的星星开始移动,天鹅座又重新出现在左侧位置。

又过了十几秒,他们感觉到了一阵轻微的振动,这时控制台上的一盏灯亮了,这也意味着基座上的膨胀螺栓顺利的进入了“天堂号”的南极平原着上6个洞。

接着他们听到王佳妮的声音:

“零号报告‘指挥中心’,1号飞船着陆成功,1号飞船着陆成功。”

“‘指挥中心’收到,请启动安装程序。”

“收到!”

接着话机中传来其他几组成员的呼叫:

“8号报告‘指挥中心’,8号飞船着陆成功,8号飞船着陆成功。”

“收到,请启动安装程序。”

“收到!收到!”

安装程序就是用机械臂上的大型扳手拧紧螺母使基座牢牢的固定在“天堂号”的南极平原上,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个小时。

正在这时,王佳妮的耳机中突然传来一个惊慌的声音:

“38号报告零号!38号报告零号!38号载人飞船对接异常,38号载人飞船对接异常!”

“对接异常?什么情况?38号请报告。”

“报告零号:是载人飞船与基座对接后没有接收到反馈信号!”

这是南极零重力区内侧第三批正在实施与基座对接的载人飞船发回的报告。

载人飞船顶部设计有一个固定环,其基本功能就是在载人飞船起飞前用来连接发射塔上的一个移动的固定臂,在载人飞船升空的前一刻实现自动脱离。

在“移星计划”中则是用来连接载人飞船与基座的连接机构,对接时固定环进入基座底部的卡扣完成锁合,同时对小列车上的活动锁扣完成解锁,触发解锁信号,没有解锁信号,就意味着没有完成对接。

“可能是机械臂推力不够,所以卡扣没有完成锁合,建议增加机械臂的扭矩。”副驾驶员杜于伟在旁边提醒道。这次参加“移星计划”的驾驶员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出来的,比如王佳妮这一组5位驾驶员,在每次考试中都名列前茅。

王佳妮发出指令:“可能是卡扣位置没到位,请把机械臂的扭矩增加到3级。”

“38号明白。”

“天堂号”南极零重力区气密舱内、外两侧各有5条机械臂,其都有一个独立的信号接收源,只有载人飞船到达南极附近的时候,才可以通过飞船上的无线信号发射源实现连接,然后通过飞船上的操控机构进行作业。

“指挥中心”及载人飞船驾驶舱内的所有人都在紧张的倾听。

沉寂了1分钟后,王佳妮的耳机再次传来了38号明快的声音:

“报告零号!报告零号!,38号固定环连接正常!38号固定环连接正常!”

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零号收到!零号收到!请执行移舱程序!请执行移舱程序!”

“38号收到!38号收到!”

“天堂号”南极零重力区外侧载人飞船的安装正有条不紊的进行。

到这一阶段,“移星计划”已经进行了54个小时,到目前为止这一切都开展的都比较顺利,这时南极零重力区的上空还有最后13艘飞船正在执行安装任务,再过18个小时,60艘飞船将全部安装到位,接着他们将进行联机程序。联机程序就是让60艘载人飞船的电脑同步联机,以实现联机联控,这样在任何一艘飞船的控制台上实时了解其他飞船的运行情况,可以对一群载人飞船实现精准的控制。

随着联机工作的结束,他们将进行一次小规模的点火测试。

这些问题实际上都不在王佳妮的考虑范围内,最让她担心的是构成载人飞船驾驶舱的8根承重梁,这是载人飞船在设计之初没有想到的。

这8根新月型的承重梁从驾驶舱的顶部成放射状分散到船身四周的外壳大构件上,其组成一个半圆形的空间刚好可以容纳载人飞船的整个驾驶舱。

载人飞船在设计之初考虑的是船体的向前运动,承重梁的作用既可以用作驾驶舱的基础性构件保护驾驶员的安全,又可以在载人飞船起飞时用来保持飞船与发射架的稳定连接。

它的整体承重量还不到4000吨,远远低于载人火箭的最大推力,一旦发生变形、断裂,那就是箭毁人亡的巨大悲剧。

“天堂号”的管理委员会为此进行过严密的论证:承重梁的结构虽然无法在飞船提供最大推力的时候保证驾驶舱驾驶员的安全,但驾驶舱的最外侧是厚度达100毫米的隔热材料,里面是钛合金蒙皮,钛合金蒙皮内是厚厚的保温材料,夹在两层保温材料中间的是调温的管道与连接设备仪器的线缆,在保温材料的内层,同样也是太合金蒙皮,最后才是大片的海绵填充物。

在承重梁相垂直的方向,每间隔0.5米的距离,就有一根横梁相连两根承重梁。

这是唯一让“天堂号”管理委员会感到安慰的地方,他们计算过:内外两侧的整个钛合金蒙皮可以提供大约1100多吨的承重量。但60艘飞船上总共有32580个铆钉,哪怕其中有一个出现问题,等待他们的都将是难以承受的结果。

“移星计划”开始后的82个小时,在南极零重力区。

随着离那个庄严神圣时刻的越来越近,一种凝重紧张的气氛弥漫在驾驶舱内,而在驾驶舱外,60根擎天之柱已经在这个铅灰色的无边无际的平原中心静静的耸立着。

这时“天堂号”的南极零重力区正处于太阳的背光处,300个穿着宇航服的驾驶员目力所及都是黑色的基调,偶尔从几根巨大的柱子中间还可以看到远处闪耀的星光。在他们的正上方,就是“天堂号”那一望无际令人生畏的南极平原。

在1号载人飞船的驾驶舱内,王佳妮对着宇航服里的麦克风呼叫:

“零号呼叫‘指挥中心’!零号呼叫‘指挥中心’!飞船已经全部安装到位,飞船联网测试正常,可以进行点火测试!重复一遍,可以进行点火测试!”

“收到!可以授权测试,火箭发动机将进行百分之五的功率推进,点火时间持续30秒,授权时间将在1分钟后,现在执行倒计时程序!”

60艘载人飞船的控制台上同时开始显示着红色的倒计时:

60……59……58……

倒计时归零后,载人飞船驾驶舱内的300名驾驶员首先感觉到一阵强烈的振动,接着是震天的巨响,犹如一座巨型火山在他们身后猛烈爆发,这种情景仅仅持续了30秒就停止了。

他们都曾经近距离的观看过火箭发射升空的壮观情景,那种惊天动地的咆哮声犹在耳伴。

因此他们仍然难以想象:当60艘火箭以全功率点火的时候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震撼情景?

决定“天堂号”命运的最后时刻就要到来。

在“天堂号”的“指挥中心”。最高行政长官赵磊宇与首席技术执行官J·弗莱泽站在那个大屏幕前,上面显示的是那颗陨石与“天堂号”的运动轨迹,它们犹如两条优美的曲线在太空中舞动着,就在两条曲线的不远处,就是它们相交的那个点。

而在显示屏的另一面,则显示着“天堂号”南极零重力区的图像:一望无际的铅灰色平原上,矗立着一片钢铁般森林,就在它们的上空,围绕着“天堂号”的永恒星空也已经停止旋转,它们都在等待着那个庄严神圣时刻的来临。

“CGGS-1的轨道坐标代号为112.8,N139的轨道坐标代号为213.9,两者将在12个小时后相遇。”赵海霞添了添嘴唇报出两个物体的轨道参数,她现在感觉手心出汗,心跳加快。

“10分钟倒计时开始!”首席技术执行官弗莱泽平静的发出指令。

控制中心里一片寂静,不到一秒钟,这声音就传遍了“天堂号”内那17843位居民与南极零重力区的那360位勇士那里。

又过了5秒钟,信号就传到了150万公里外位于地球3.6万公里高空的地球同步卫星上,3秒后,信号在不同设备间不断的传递,最后70多亿双耳朵都真切的听到了那发自遥远太空的犹如最后审判日般的呼喊。

仅仅98个小时的历程就改变了赵海霞的整个人生,而她则像过了一个世纪。

这98个小时内,作为“天堂号”“指挥中心”的调度员,她对“移星计划”的每一个阶段都了如指掌:从3D打印机制作飞船的固定基座,从固定基座运输到南极的零重力区与载人飞船实现对接,又从气密舱转移到“天堂号”外侧无边无际的铅灰色平原上,然后在2条机械臂的协助下,在这个广阔的铅灰色平原中心区域建立一座新的钢铁森林。

但这片区域却是“天堂号”最薄弱的地方。

这是由气密舱的总长度决定的:两个直径为100米,长度为300米气密舱重叠于此,形成的通道总长为600米,还不到组成“天堂号”周围舱壁厚度的三分之一(“天堂号”周围的舱壁厚度为2千米)。

这是“天堂号”管理委员会在设计之初通过AI模拟后得出的结果:“天堂号”周围的舱壁受撞击的概率比南、北极两个区域要大10.5倍,因此“天堂号”的两台核聚变反应堆就安装在南、北两极的零重力区的内侧。

虽然南、北两极的舱壁厚度还不到周围舱壁的三分之一,但工程师在设计的时候对这两个区域进行了结构优化:通过掺杂工艺来增加石墨烯的强度,把南、北极的内侧设计成曲面,使其形成类似于穹顶的结构。

虽然中心区域的舱壁要比周围的舱壁薄弱,但南、北极舱壁与周围舱壁连接的地方却远比其他任何区域都要厚,这样就使南、北两极的力从穹顶均匀的分散到四周,犹如一座大教堂的巨型穹顶般覆盖在“天堂号”的两侧,使其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

前48个小时的流程执行得不可思议的顺利,这得益于“天堂号”管理委员会出色的组织、协调及指挥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载人飞船将逐艘安装到位。

载人飞船联网工作开始后,飞船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点火测试,这一切都显示他们正逐渐接近于那个神圣的时刻。

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意外将以他们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然爆发。

早些时候,赵海霞在进入“天堂号”的“指挥中心”后,生活平静,工作舒缓。

她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显示屏前度过,这里有大量的来自“天堂号”内各个区域的实时图像,让她向往的却是来自于太空的图像,这里有6个显示屏是来自于1万2千公里外的两台超级望太空远镜的外部图像,这两台望远镜分别是:美国的詹姆斯·韦伯-2太空望远镜与中国的叶企孙太空望远镜。

这6个摄像头分别对两台超级望远镜的外壳与太阳能电池板,由于反差巨大,大部分时间内摄像头中都看不到背景恒星,只有当望远镜短暂的运动到地球阴影处时,神秘的星空才显现在图像中。

随着望远镜的自转,宏伟壮观的银河系如画卷般展现在她眼前,这一切让她心驰神往。

“移星计划”实施后,赵海霞犹如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她废寝忘食的工作着,整个计划的执行情况都在她前面一览无余,但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随时向“指挥中心”报告“移星计划”的进展情况,她已经36个小时没有睡觉了,感觉自己的精神块到崩溃的边缘。

赵海霞与宋学坤的初次相识可追溯到11年前,那时她作为王佳妮的监护人与王佳妮一起参观“克拉克岛”上的“指挥中心”,在“指挥中心”下的“数据中心”与宋学坤有了初次的接触,后来他们又在“华盛顿区”举办的学术会议上再次相遇。宋学坤来自于中国福建漳州,是BJ大学最年轻的数学系教授,其性格沉稳内敛,风度儒雅,同时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其创立的递归算法解决了量子物理学中无穷大的困扰,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数次接触后,赵海霞身上那优良与知性、隐忍和贤淑的品德深深的吸引了他,两个人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话题,一段佳缘由此开始。

随着双方的深入了解,赵海霞发现宋学坤感情细腻丰富,对待事业与家庭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在双方交往了6个月后,两个人正式结为连理,这也使小区里的其他人羡慕不已。

宋学坤在“天堂号”内属于第一梯队的学者,他管理着“指挥中心”庞大繁复的数据库,“天堂号”内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在数据中找到端倪,因此对数据的收集、分类、甄别、归纳就成为他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采用递归算法,这种算法在像“天堂号”这样的庞大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Mcslcspt(巡天计划)小组观察系统中,对于甄别两张不同时间同一天区照片上的细微不同点有着非常锐利的鉴别能力,为此他们发现了大量的河外星系中的超新星与中子星及黑洞,开启了一场新的天文学革命。

不过那时他绝对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因此而改变了“天堂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