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生活中移山
请留意你周边那些可以移山的人,他们都知道“尽管”一词的意义,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样的人可能是想法不同于他人的医生——在此我并非指神秘的治愈者,或者那些整天带着羽毛饰物到处走动的大师。可以移山的人或许是个你熟悉的人,这个人的观点和你的完全不同。你应该找机会认真地和他(她)深聊一次。请留意那些行为方式不同的人,长相不同的人,言谈举止不同的人,穿戴不同的人。不需要任何神秘的、繁琐而无聊的仪式,这些人会带给你健康生活的理念,帮你抓住现实,并让你感受到一种无形空间的存在,能量就在这个空间里释放。最终,这些人成为和你并肩奋斗的人。但如何找到这样的人,是需要经过学习的,是需要付出努力的。由于大脑想尽量地减少付出,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去寻找捷径,寻找一个挥动着魔棒,貌似是万能天才的人,因为他声称自己知道一切,能做成一切事情。可惜这并未发生,困难仍旧存在。所以我们决定,把自己装扮成知晓任何事的人。我们心里想:那又怎样,每个人活着不都是吃饭睡觉,我没必要做得更好。这是个完美的自辩,但它阻止我们去集中精力钻研某件事物。反正什么事都能上网查维基词典!为什么让自己那么累?
只有当找到的信息被使用,我们才算拥有知识。仅仅打开和阅读一份报纸,远远不能证明我们了解某件事。
我曾通过舞台表演认识了杂技演员,她们都是很好的例子。一位女演员能把她的双腿同时伸到耳朵后,另一位女演员的双腿能伸到脖子下。若不是观看过她们的表演,我不可能相信这是可能的。但这两位演员都是经过长时间训练后才做到的。一个人的身体远比我们想象得要灵活。
如今的手机都有拍照功能,每当我们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就马上拍照,接着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在亚历山大·冯·洪堡探险的时代还没有照相机,倘若他想把看到的火山景象带回家,他就必须坐在这火山前数个小时,观看它,研究它,就为了能够尽量详尽地记录每一个细节。他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最终他“了解”了火山,并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了它。他把火山印在脑海里,后来也在画册里视觉化地呈现出来。在我的表演中,视觉化、感性和体验都是重点。
禅宗佛学向我们揭示,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件事时,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如果一个人十分精通某个领域,那么所有生活方面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他观察其他领域的眼光也不会肤浅。禅宗佛学里有句话我觉得很对:“即使你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即把一只胳膊举起来,你仍旧能够获得顿悟。因为你知道,举起胳膊1年后,5年后,20年后的感受。你能够细致地描述这样的感受,因为这是你的亲身体会。”
现在你一定想问:倘若我的“预测”是错误的,会怎样?我恐怕会笑起来。不是常有人说嘛:智慧和笑是不可分的。
我从来不相信有人会毁掉我的生活。即使那个人整整两个星期公然地骂街发泄,并把我作为读心师的名誉毁掉。然而,所有这一切终究会被遗忘。在此重申一次,更为重要的是勇气。我接受了一项任务,走进了赛场。
不少人都害怕,自己无法完成不寻常的任务。但如果我们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失败就不是一件坏事了。就我而言,每一次的不顺利都是在告诉我,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这也是失败给我的反馈。
所以说,一个人得突破自己的界限,尝试新的事物!当然,在此过程中你不应该伤及他人。每一次的尝试对于你自身和你周围的人,都是有意义的。倘若你可以确保他人安全,那么接下来的尝试就不会是个错误。
成为一个习惯使用“尽管”的人,并时刻谨记:如果遇到失败,就一笑了之。神奇的思考从来都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只是我们自己没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