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离京前夕(一)
- 我,朱由检,只想躺平当王爷
- 陈道儒
- 2403字
- 2025-06-15 17:20:05
东厂内,大家伙苦思良久也没有个良策。
这个事最致命的就是魏忠贤的身份问题,如果魏忠贤是普通的大臣,那他完全可以婉拒。
可偏偏魏忠贤是太监,太监对于皇帝的命令天生没有抗拒的理由。
如今骑虎难下,不去也得去了。
“信王此计十分高明啊。”吴淳夫思考很多对策,但完全没有办法破解。
当然了,吴淳夫并没有刻意贬低信王的意思,朝堂博弈嘛,彼此你来我往见招拆招。
总不能只许他们坑信王,不许信王反击吧。
“关键是九千岁离京后,我等该当如何。”
李夔龙因为在朝堂上当众丢脸,加上房中吵闹的环境被烦得不行,说话也略微大声。
“九千岁一旦离京,我等只需以静制动即可。”吴淳夫也没什么好办法,“大家做好本职公务,料想陛下也不会对我等如何。”
末了还照例恭维一句魏忠贤,“只需熬到魏公公回京,便是我等涅槃之时。”
事是这么个道理,关键人家会老老实实让你蛰伏?
看皇帝今天的表现,众人都知道这恐怕是自己一方的一厢情愿了。
“看来,咱家只能陪信王走一趟了。”见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办法,魏忠贤也只好接受这个事实。
倪文焕就跟真儿子担忧真父亲一般,“义父,真要出京,得多带些护卫妥当些。”
吴淳夫:“不必,若是信王殿下要对九千岁不利,在京城就可以动手了,无需等出京。”
吴淳夫下一句没说,那就是就算信王真杀了魏忠贤,皇帝还真不会对信王怎么样。
总不能为了魏忠贤把信王杀了吧。
在场几人却都明白,倪文焕愁眉苦脸,“义父,实在不行是否让义母在宫里运作一番?”
众人皆鄙夷,此人屁本事没有,惯于阿谀奉承又贪生怕死。
“奉圣夫人回京后多次入宫,却都见不到陛下了。”魏忠贤摇摇头,否认了这个提议。
客氏这条路也行不通了。
。。。
乾清宫。
天启和内阁、户部、兵部几位大臣商议事务。
提起宁锦那边的战事,崔呈秀开口道:“陛下,建奴正在宁锦与我军对峙,我军粮草储备不多,此事还需多做考虑。”
崔呈秀也是老滑头了,汇报工作时很是恭敬,然大多都是只提困难,不提具体解决方法,把皮球踢回给皇帝。
“通州那边的粮仓还有多少?”
“陛下,通州尚有一百万石可以支用。”郭允厚回道。
“嗯,若是有缺,便从通州支用即可。”
“臣领旨。”崔呈秀应下。
待众人退下,黄立极则留了下来。
天启喝了口茶,让王体乾赐座,再给黄立极上茶。
“先生,建奴撤军后,锦州以东几十个堡就不修了。”
黄立极一惊,“陛下,大凌河堡若是放弃,我军以后便失去进取辽东的前哨了。”
“朕并非放弃,大明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养精蓄锐,到时兵精粮足怎么打都行。”
天启摇摇头,语气平淡接着说:“况且,锦州以东几十个堡修了之后,我军进取了吗?”
空耗钱粮他们还好意思说。
“只是若是弃堡,辽西百姓如何安置?”黄立极接过王体乾递过来的茶杯道了声谢。
“正要以此事与先生商议,关内地少民多,宁锦百姓却尚有几十万,如何安置确实是个大问题。”
“陛下,山陕旱灾,不知要持续多久,臣以为此事还需暂缓。”黄立极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大明如今已经隐隐有天灾不断的征兆了。
天启沉吟,“建奴来去如风,宁锦在野战几乎无一战之力,百姓留在那里便不断被劫掠,朕于心何忍。”
天启越想越气,朝廷在辽东每年花费数百万两银子,结果辽阳丢了,沈阳丢了。
现在守着宁锦还要耗费无数钱粮来修堡,结果依旧是修了拆拆了修。
想了想,天启决定,实在不行就划一些皇庄出来安置。
“陛下爱民之心,臣敬服。”黄立极恭维一句,接着说:“只是陛下,锦州以东那边弃守的话,辽西将领恐生事端啊。”
“袁崇焕压一压应该没事。”
黄立极思考一下,提议道:“既如此,待建奴撤军,还需调满桂移驻山海关。”
“赵率教最好移驻蓟州或者京城,此二军部署完毕后,方可着手宁锦布防。”
“先生高见,深合朕意。”天启点点头,笑着说。
说完了宁锦一事,黄立极又换了个话题。
“陛下,魏忠贤一党该如何处置?”
天启淡然道:“内阁这边保持不变,六部那边得调动一下了。”
“陛下,东林一党若是再入朝中,恐又起党争了。”黄立极有些担忧,虽说阉党现在在朝中势大,但好歹事情勉强能做下去,虽说打了折扣。
东林党的人一来,那大家都忙于党争,无心做事了。
“东林虽说迂腐,总还有几个愿意实心做事的,袁可立该起复了。”这几年执政下来,东林里面有些人天启还是认可的。
“那还是让袁公坐镇山东?”袁可立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老资格了,所以私下黄立极还是会用尊称。
“山东那边也只有袁可立能坐镇了。”毛文龙日益膨胀,得让袁可立过去压一压。
加上毛文龙和辽西将领不对付,不过毛文龙势单力薄,天启也有让袁可立去给毛文龙帮帮场子的打算。
算是萝卜大棒之类的老一套。
。。。
阎府。
阎应元母子到京城也已经好些天了,也熟悉了京城的生活。
虽说没了工作,生活来源有些拮据,不过家底还有,省着点用撑个把月没问题。
这两天阎应元也听说了沸沸扬扬的谣言,预感可能会出事,所以这几天都没有出城打猎。
果然,正在院子帮母亲翻土的时候,信王上门拜访了。
将人迎进院子,泡了茶。
“殿下,近两日的谣言。。”
“无事了,只是兼了件差事。”
阎应元抬眼,就算他是个小人物,也知道宗藩在大明的处境。
朱由检笑笑,“此番还需劳烦应元兄。”
阎大娘正在做鞋子,闻言也是放慢了手上的动作。
“殿下请说。”阎应元抱拳,只要不违法,他愿意帮忙。
接着朱由检把赈灾的事说了一遍,同时希望阎应元能跟随自己一起赴任。
朝廷这边会给他一个百户的职务,不过只能是北镇抚司锦衣卫百户,毕竟锦衣卫比较灵活。
阎应元想也没想直接答应,救国济民本就是他的理想。
“还要后日再出发,孤此次前来,是另有一事。”朱由检接着说:“孤是想请阎大娘搬到王府暂住,那边有下人伺候,王妃也会尽心照顾。”
阎应元有些意动,只是怕太麻烦了。
阎大娘将绳子咬断,一只耐用的鞋子就做好了,“检哥儿有心了,大娘身体还硬朗着呢,就不麻烦王妃了。”
“大娘,王妃也盼着您过去呢。”
阎大娘摇摇头,“算咯,大娘自己住挺好的,检哥儿放心。”
朱由检也不好再开口请,只好说会让王妃多过来看望。
这个阎大娘倒是没说什么,还说让王妃常来,尝一尝她的手艺。
朱由检不再勉强,笑着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