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用教材(图解版):经济法
- 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命题研究中心
- 11字
- 2025-02-17 16:53:59
第二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
考点1 民事法律行为理论
表2-1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考点2 意思表示
表2-2 意思表示

续表

例2-1(多选题)下列情形中,构成意思表示的有( )。
A.老张向某同事借钱,但没有找到该同事
B.老李向某公司发送一份应聘工作的电子邮件,但因电脑故障没有发出
C.老刘向某法院提交一份诉状,但该法院没有受理
D.老赵向某超市要求退货,但遭到拒绝
【参考答案】CD
【解析】意思主要是指当事人欲使其内心意思发生法律上效力的效果意思;而表示则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的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为行为相对人所了解。本题中,选项AB没有将其内在的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未被行为相对人所了解。
例2-2(多选题)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可以分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下列选项中,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情形有( )。
A.要约和承诺 B.授予代理权 C.遗嘱行为 D.债务免除
【参考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选项C属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考点3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表2-3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续表

例2-3(多选题)根据相关规定,下列关于法律行为的表述,正确的有( )。
A.债务的免除属于单方法律行为 B.赠与行为属于无偿法律行为
C.票据行为属于要式行为 D.所有的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
【参考答案】ABC
【解析】选项D,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不强调行为的合法性,因此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除民事法律行为外,还包括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以及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例2-4(2012年单选题)下列法律行为中,须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是( )。
A.甲免除乙对自己所负的债务 B.甲将一枚钻石戒指赠与乙
C.甲授权乙以甲的名义购买一套住房 D.甲立下遗嘱,将个人所有财产遗赠给乙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行为的分类。单方法律行为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选项ACD为单方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合同是常见的双方法律行为,选项B是赠与合同,需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
例2-5(单选题)法律规定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或者履行一定的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属于( )。
A.要式法律行为 B.主法律行为 C.不要式法律行为 D.附形式法律行为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行为的分类。要式的法律行为是指法律规定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或者履行一定的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考点4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表2-4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例2-6(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律行为的实质有效要件的有( )。
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B.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C.采用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 D.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参考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行为有效的要件。有效要件包括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选项C属于法律行为的形式有效要件。
例2-7(多选题)在实践中,有一种不通过文字或语言,而以沉默的方式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该形式只有在( )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A.法律有规定 B.当事人有约定 C.有交易习惯 D.政策允许
【参考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行为的形式有效要件。对于该种形式不能随意使用,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有约定的情形下方可使用该意思表示。
例2-8(多选题)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的条件有( )。
A.对于自然人,行为人应具有完全行为能力
B.意思表示真实
C.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D.必须采取书面形式
【参考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A选项的错误在于忽略了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能力相当的法律行为;D选项的错误在于民事法律行为不仅限于采取书面形式,有时也可以采取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例2-9(多选题)下列行为中,属于有效民事行为的有( )。
A.未满15周岁的未成年人购买学习用的铅笔的行为
B.未满15周岁的未成年人与他人签订的转让专利权的行为
C.某建筑公司出租建筑设备的行为
D.某纺织公司超范围经营警察服装的行为
【参考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行为的实质有效要件。A选项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的与其年龄等相适应的行为,因而是有效的;B选项转让专利权的行为是一个合同行为,是与其年龄等不相适应的行为,因而是一个效力未定的行为;C选项是正常经营行为;D选项行为无效,因为警察服装实行专营专卖制度。
考点5 无效民事行为
表2-5 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表2-6 无效民事行为的分类

续表

例2-10(2014年单选题)甲向乙兜售毒品时,虽然提供了真实的毒品作为样品,实际交付的却是面粉。下列关于该民事行为效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有效 B.无效 C.可变更、可撤销 D.效力待定
【参考答案】B
【解析】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本题中标的物毒品是违法物品,因此无论实际交付的是否是毒品,该行为都是无效的。
例2-11(单选题)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关于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B.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C.法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在法人成立时同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同时消灭
D.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17周岁公民,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参考答案】C
【解析】选项A,10周岁以上(包括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B,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D,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例2-12(单选题)2011年1月1日,甲与乙恶意串通签订一份合同,侵害了丙的利益;2011年3月1日,丙得知此事,向甲、乙主张该合同无效;2011年3月15日,人民法院受理了丙请求确认该合同无效的诉讼;2011年5月15日,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确认甲与乙之间的合同无效。根据相关规定,甲与乙之间的合同自( )起无效。
A.2011年1月1日 B.2011年3月1日 C.2011年3月15日 D.2011年5月15日
【参考答案】A
【解析】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行为是无效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自始无效、当然无效、绝对无效。
例2-13(单选题)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是( )。
A.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B.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C.所附条件尚未成就的附条件民事行为 D.因重大误解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民法通则》规定,下列民事行为无效:(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5)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6)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7)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选项A是否无效是不确定的;选项C属于附条件的民事行为;选项D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例2-14(单选题)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是( )。
A.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民事行为
B.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民事行为
C.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D.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无效民事行为。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例2-15(单选题)下列关于无效民事行为效力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
A.无效的民事行为,从开始时起就没有法律效力
B.民事行为部分无效,整个民事行为均归于无效
C.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原物灭失的,应当折价补偿
D.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后,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按照各自过错的程度及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无效民事行为。部分无效的民事行为的无效部分从行为开始即无法律约束力,而其余部分仍对当事人有约束力。
例2-16(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是( )。
A.厂长王某恶意串通财务科科长李某,将企业资金转移到其个人账户
B.6岁的月月用压岁钱购买价值200元的化妆品
C.张某用刀威胁李某,在此情况下,李某借款10万元给张某
D.张某将自己的房屋低价转让给甲公司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无效民事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无效民事行为包括以下几种:(1)无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3)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4)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5)乘人之危所为的单方民事行为;(6)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为;(7)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8)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9)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民事行为。选项D不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情形。
例2-17(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有( )。
A.12周岁的李某订立的遗嘱
B.贾某以在马某的家里放炸药为要挟,迫使马某放弃对贾某的债权
C.甲国有独资公司与乙外企订立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甲公司董事会收受贿赂而将价值5 000万元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2 000万元转让出去
D.买卖毒品的合同
【参考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核无效民事行为。选项A中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选项B是受胁迫而为的单方民事行为;选项C是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选项D是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考点6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表2-7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特点

例2-18(单选题)2011年2月1日,某商场营业员将标价100 000元的某工艺品,误以10 000元卖与赵某;2011年2月15日,商场盘货时发现该情况,于2011年2月16日找赵某协商未果后,拟通过诉讼途径撤销该合同。根据相关规定,该商场可提起诉讼的最后时间为( )。
A.2012年2月1日 B.2013年2月1日 C.2012年2月15日 D.2012年2月16日
【参考答案】C
【解析】具有撤销事由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撤销权的行使期限属于除斥期间,即属于不变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例2-19(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对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
A.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当然无效,自行为开始时即不发生法律效力
B.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经撤销,自行为开始时无效
C.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撤销权的行使有时间限制
D.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销,人民法院可以主动干预
【参考答案】AD
【解析】选项A,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撤销前已经生效;选项D,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销,应由撤销权人以撤销行为为之,人民法院不主动干预。
表2-8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种类

表2-9 撤销权

例2-20(2013年单选题)甲欲低价购买乙收藏的一幅古画,乙不允。甲声称:若乙不售画,就公布其不雅视频。乙被迫与甲订立买卖合同。根据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该合同的效力为( )。
A.有效 B.无效 C.效力待定 D.可变更、可撤销
【参考答案】D
【解析】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如果不损害国家利益的,不属于无效合同,而应当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例2-21(单选题)某百货大楼营业员,将一对价值20万元的情侣手表(每块标价10万元)以1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王某。根据相关规定,该民事行为属于( )。
A.有效民事行为 B.无效民事行为
C.效力待定民事行为 D.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
【参考答案】D
【解析】明明是“每只”手表10万元,营业员却以“一对”手表10万元的价格出售,系因重大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例2-22(2015年单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亦称“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B.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经撤销,自始无效
C.自撤销事由发生之日起1年内当事人未撤销的,撤销权消灭
D.法官审理案件时发现民事行为具有可撤销事由的,可依职权撤销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特点。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亦称“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选项A错误;可撤销的合同,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超过这个期限,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选项C错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应由撤销权人以撤销行为为之,人民法院不主动干预,选项D错误。
例2-23(多选题)以下对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有( )。
A.该行为的撤销,应由撤销权人提出并实施,其他人不能主张其效力的消灭
B.撤销权属于形成权,不需要相对人的同意
C.如果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撤销权,则该行为视同有效的法律行为,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D.该行为撤销前,其效力已经发生,未经撤销,其效力不消灭
【参考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核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特征。题目中四个选项表述均符合规定。
例2-24(多选题)张某去商场购物,售货员误将冰箱上的“7 998元”看成“1 998元”,以1 998元的价格出售给张某。那么,此行为属于( )。
A.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 B.无效的民事行为
C.因重大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 D.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参考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核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售货员对价格标签的误解属于当事人对民事行为的内容有错误认识,所以应该归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中的因重大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而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实施的民事行为,本题不属于显失公平的行为。
例2-25(多选题)王某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古董商,用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了张某珍藏多年的一幅古代名画,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王某的收购行为属于显失公平的行为
B.张某可以行使撤销权撤销王某的这一收购行为
C.张某自知道该行为显失公平之日起半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D.张某行使撤销权撤销该行为以后,王某的该收购行为从行为开始时就没有法律效力
【参考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核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选项A正确。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实施的民事行为。王某是一个有经验的古董商,所以对古画的价值是很清楚的,其用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了张某珍藏多年的古画,属于显失公平的行为。
选项B正确,选项C错误。既然王某的收购行为属于显失公平的行为,那么,张某对此可以行使撤销权撤销王某的这一收购行为,而其行使撤销权的时间应该是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张某在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选项D正确。根据《民法通则》第六十一条和《合同法》第五十八条、第五十九条的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后和被撤销后,从行为开始时就没有法律效力。
例2-26(单选题)甲向首饰店购买白金项链1条,标签表明该项链为“纯白金项链”,后经鉴定实为赝品。甲遂多次与首饰店交涉,历时一年零六个月,未果。现甲欲以欺诈为由诉至法院申请行使撤销权。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不能行使撤销权,因已超过行使撤销权的1年期间
B.甲可以行使撤销权,因首饰店主观上存在欺诈故意
C.甲不能行使撤销权,因不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D.甲可以行使撤销权,因未过2年诉讼时效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点是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首饰店将赝品标为“纯白金项链”,构成欺诈,属于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但甲的撤销权不能获得支持,因为自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已超过1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者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例2-27(单选题)以下对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
A.该行为撤销前,其效力已经发生,未经撤销,其效力不消灭
B.如果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撤销权,则该行为视同有效的法律行为,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C.该行为一经撤销,其效力自被撤销之日起无效
D.如果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2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者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参考答案】AB
【解析】D项应为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
本题考查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特征。根据规定:可撤销民事行为被撤销前,其效力已经发生,未经撤销,其效力不消灭,即其效力的消灭以撤销为条件。因此选项A正确。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可以撤销,也可以不撤销。这主要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愿。 如果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撤销权,那么撤销权就消灭了,就不能再撤销了,此时民事行为就是有效的,那么这个行为就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就必须执行。因此选项B正确。
选项C,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撤销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是该行为一经撤销,其效力溯及于行为开始时无效,也就是说如果被撤销了,就是从该行为成立时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了。
例2-28(多选题)关于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联系和区别,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
A.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都可以由法院主动干预,进行审查
B.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都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C.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继续有效
D.可撤销民事行为被依法撤销后,其法律后果与无效民事行为相同
【参考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核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应由撤销权人主动向法院申请,法院不主动干预,对于无效民事行为的确认,法院可以主动干预,因此选项A表述错误;无效民事行为自行为开始时就无效,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未撤销前是有效的,只有在被撤销后,其效力才视同无效民事行为,自行为开始时就无效,因此选项B表述错误;合同无效、被撤销或者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考点7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表2-10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例2-29(单选题)甲、乙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双方约定3个月后即2015年5月1日生效,该约定属于( )。
A.附生效条件的法律行为 B.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
C.附生效期限的法律行为 D.附解除期限的法律行为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点是附期限的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法律行为,指当事人设定一定的期限,并将期限的到来作为效力发生(附生效期限的法律行为)或消灭(附解除期限的法律行为)前提的法律行为。
例2-30(单选题)李某父亲病危,王某与李某商量,如果李某父亲不久以后因此病不幸去世,那么王某愿以20万元购买李某所有的房屋,李某同意,双方签订了书面买卖合同。根据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王某与李某订立的买卖合同属于( )。
A.附生效条件的合同 B.附解除条件的合同 C.附生效期限的合同 D.附解除期限的合同
【参考答案】A
【解析】在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该事实是将来“可能”发生的,则该事实应当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条件而非期限。在本题中,李某父亲病危,并不会必然导致其会因此病而去世。附生效条件的合同在所附条件到来之前不发生法律效力,待条件达成时才发生法律效力。本题中,李某父亲因此病去世,王某与李某的房屋买卖合同才发生法律效力,故属于附生效条件的合同。
例2-31(单选题)某公司老板与其职员签订劳动合同时附加如下条款:若该职员在本公司工作满1年,则加薪5%。则该行为属于( )的法律行为。
A.附延缓条件 B.附解除条件 C.附生效期限 D.附解除期限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本题虽然有“1年”的时间约定,但本题不是附期限的法律行为。因为附期限的法律行为的期限是必然到来的事实,这与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不同。该职员是否能在该公司工作满1年是不确定的,不属于必然到来的事实。
例2-32(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附条件的法律行为的是( )。
A.由于小刘的工作表现出色,所以公司年终奖励了他一台彩电
B.老张对小王说,如果老张的儿子结婚,老张租给小王的房子就要收回
C.房屋抵押合同的当事人约定将抵押物的登记作为该合同生效的条件
D.小马对他的父母许诺,在他父母60岁时由他出钱送父母出国旅游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附条件的法律行为。选项A所述条件为已经发生过的而不是将来有可能发生的;选项B所述为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选项C所述的合同生效条件是法定的,不是约定的;选项D所述为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例2-33(单选题)老张与自己的儿子小张约定:等到放寒假时,给小张买一台电脑。该约定属于附( )的法律行为。
A.延缓期限 B.延缓条件 C.解除期限 D.解除条件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附期限的法律行为。寒假是必然要到来的事实,这是与附条件的法律行为的根本区别,所以题干中行为是附延缓期限的法律行为。
例2-34(单选题)上海某夫妻的儿子在北京读大学,夫妻俩将自己在上海的房屋出租给某人居住。双方约定,如果该夫妻的儿子毕业后分回上海,则租赁关系终止。该法律行为属于( )的法律行为。
A.附延缓条件 B.附解除条件 C.附延缓期限 D.附解除期限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由于题干中是当条件成就时,租赁关系终止,所以属于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
例2-35(多选题)王某与李某约定,如果将来自己的父亲去世,就将自己父亲居住的小屋卖给李某。该行为属于( )。
A.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B.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C.附始期的法律行为 D.附生效条件的法律行为
【参考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核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设定一定的期限,并将期限的到来作为效力发生或消灭前提的法律行为。附条件的法律行为中,所附条件必须是将来不确定的事实,而王某父亲的死亡是确定的事实,所以本题不属于附条件的法律行为,而属于附期限的法律行为,并且属于附延缓期限的法律行为,即附始期的法律行为。
例2-36(多选题)按照法律规定,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要求是( )。
A.应该是事件,不能是行为 B.是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实
C.不可以是法定的事实 D.应该是合法的事实
【参考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核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中所附的条件即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