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软件定义世界

一、软件定义引领时代变革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国际产业格局加速调整,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从关注和生产物质资产转为将物质资产及其生产和研发过程用信息化进行抽象,用数字化进行表达,使数据资产成为产业关注的焦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信息化进入了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数字经济异军突起,为持续低迷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方方面面。

软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核心和灵魂。全球软件业正在步入加速创新、快速迭代、群体突破的爆发期,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软件正在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带动产品、业态、模式不断创新,软件“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软件定义已成为网络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引领时代的变革。

(一)信息技术重塑经济结构

1.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各个领域的快速渗透与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等不断涌现,信息产品与服务加速普及,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正在加速迈向信息化社会。自20世纪中叶以来,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发挥了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为全球的增长动力、经济社会运行、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引起了世界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和多个领域的深刻变革。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信息技术进入了加速发展、跨界融合和群体突破的爆发期,正处于融合集成式创新与颠覆式创新的大时代。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跨界融合的姿态集中涌现。信息技术呈现出自身跨越式变化和与新应用领域深入结合等新特征,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创新平台正在重组传统的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无缝衔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与日俱增,成为引领新一轮变革的主导力量。作为辐射范围广泛的技术领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技术。信息化培育着新动能,新动能推动着新发展。经济活动依赖信息技术的趋势日益明显,信息技术成为重塑经济结构的基础动力。信息技术在提升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技术进步、知识积累、效益优化等方式渗入经济结构,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实力。

2.经济增长的本质

要理解信息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先要认识到技术进步不是以线性方式而是以指数方式发展的事实。技术的不断加速是加速回归定律的内涵和必然结果,进步过程中的产物呈指数方式增长,技术对经济的驱动力加速提升。石器时代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演进,而一种编程技术的普及只需几年的时间。信息技术的普及速度与石器时代、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各种生产技术的普及相比快了很多,其产生的影响力也大于冶炼、蒸汽机等技术。而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巨大影响要从经济和信息的本源来认识。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塞萨尔·伊达尔戈在《增长的本质》一书中指出,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信息的增长,即物理秩序的增长。世界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物质是信息和能量的载体。宇宙万物的运动演变、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在不断地积累着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保存在各种各样的物质当中。物质中保存的信息量体现了该物质的复杂程度,以及其中包含的知识的丰富程度。物质固化了信息,从而形成了秩序,而信息的丰富程度和复杂程度体现了物质的价值。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在认识和开发物质和能量两大战略资源之外,又开发和利用了信息这一战略资源。信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生产力,它日益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知识经济领域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正在加速迈向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的变化产生了信息经济。信息经济是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作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综合信息、知识和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目前,信息经济正在迅速兴起,并呈现出指数级增长、大数据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大众创新不断涌现、跨境经济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等特点。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产业经济活动中,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改变了经济结构。信息技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3.信息技术改变生产方式

信息技术从生产力、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数字经济等方面转变了生产方式,从而升级了经济结构。区别于工业经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互联网、云计算成了新的信息基础设施,大数据发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大规模、社会化的全新分工形态的出现,促使商业从机械化系统向生态化系统演变,生产效率得到了全面提升,以软件定义为特征的信息革命,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财富。新兴的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进行致力于经济结构升级的调整,经济面貌即将发生巨大改变。

产业是经济的基础,经济转型的实质是产业转型,产业的核心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经济活动的深层构成。经济转型必然以生产方式变革为基础。生产方式是指在一定生产过程中生产的技术条件以及建立在其上的社会形式。生产方式对社会再生产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非常重视生产方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他指出“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结合起来,生产其他的东西,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生产相同的东西,意味着以不同的方式把这些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因此,经济发展主要在于用不同的方式去使用现有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去做新的事情”。

信息技术不断向各领域渗透,深层次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等各基础领域的面貌,信息技术通过提升生产力、转变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催生新兴产业及数字经济转变了生产方式,对人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的经济结构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生产力。

信息技术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信息技术加快了各类技术相互融合的步伐,提高了生产工具数字化、智能化的水平,提高了工业产品信息化的比重,改变了产业和产品结构,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改造了生产工具。随着现代控制理论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学科的发展,生产过程开始实现自动控制与操作,传统的机器体系逐渐向新的机器体系发展,信息的传递、存储、交流和控制逐渐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人从直接的劳动过程中解放了出来。

信息技术改造了劳动力,劳动力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知识将成为推动生产力增长的第一力量。信息革命促使劳动者不断提高素质,向知识化方向发展。随着采集、传递、处理、复制、存储、销售和利用信息的劳动在经济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信息知识在劳动者就业、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劳动者成了具备丰富知识特别是信息技术知识的知识性工作者。

数据分析表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呈增长态势。1980年到2004年期间,美国劳动生产力的增长中约35%是由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科技变革所贡献的。2000年以后,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复苏是日本经济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原因。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催生出了很多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孕育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生产要素。

信息技术改造了劳动对象。进入信息社会以前,自然资源和物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整个经济系统以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基础。在信息经济中,信息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特征。此外,信息技术向生产要素领域深度渗透,改造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的生产要素,催生出了信息这一新的生产要素。信息流的发展引领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发展,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转向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线。信息是一种非物质性资源,信息产品具有信息含量高、单位信息物质消耗少的特点。相比于传统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只需要极少的能源。资源要素使用方式的变化,促使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建立一种低消耗、高产出的新型经济体系提供了基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使得信息获取方式更加便捷、及时,在促进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同时,有利于支持决策、捕捉商机、拓展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下降,被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劳动力结构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在改变产业结构的同时,也会对劳动力结构产生影响,即信息技术使劳动分工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结构上。信息技术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和促进表现在劳动力快速向信息产业方向靠拢,从事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行业的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3)产业结构。

信息技术导致产业结构“软化”。信息技术的渗透,使得产业发展模式由过去的刚性结构逐步向柔性结构转化。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消耗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知识的消耗相对增长,产业结构从以生产重型化“硬”产品为中心的刚性经济结构向以高效、智能化的知识和信息服务活动为主的软件化经济结构过渡。与此同时,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被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

信息技术改变了产业结构。信息产业的比重持续增长,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最活跃的部分,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代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生产加工业、信息服务业、信息流通业等在内的信息产业部门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传统产业开始逐步依附于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改变其设计、生产和流通方式,有利于推动企业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信息技术主导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加速服务化转型、全球化运作、智能化制造等,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信息技术对其他产业的渗透也日渐明显,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络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的生产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变化。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和消耗。信息技术及相关系统和产品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宽了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范围。信息技术正在系统性地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绿色的方向发展,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减少环境约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数字经济。

特别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催生了数字经济,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全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更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超过3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4.8%,数字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信息技术成为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数字经济对现有的生产供应链体系进行了重构,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丰富了供给多样性。数字经济还通过降低商品价格来提升了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丰富的供给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促进消费的增长。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结构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型,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城镇化结构由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数字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技术开始融入传统制造业变革。数字经济所创造的新业态打破了传统业态中根深蒂固的垄断,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动力。

信息技术革命可以使人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利用信息技术谋求更大、更长远的发展与进步。信息技术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深刻的,可以借此调整经济结构,全面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建立起高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宏观的经济环境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最终都会传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做好前瞻性预判,将信息技术上升到战略高度,迎合客观的经济发展趋势,才能事半功倍。

(二)“互联网+”改变世界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应用的普及从最初的单个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信息化逐步发展成为跨越时空的网络化和随需调配的智能化,信息化步入了网络化和智能化阶段。互联网应运而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发展。

1.互联网重塑基础设施

正如霍学文在《新金融,新生态》中所述,底层物质技术结构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支撑世界运行的底层物质技术结构也存在差异,互联网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这种底层物质技术结构,推动了人类加速进入信息社会的进程。技术结构加入的节点越来越多,网络越来越复杂,最终涌现成为世界运行的底层物质技术结构,人类将在这种底层物质技术结构之上展开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社交等活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以超乎想象的方式迅速地改变了世界。信息通过网络高速流动,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交换系统,互联网连接了一切可以连接的人与物,彻底改变了信息的流通、组织和使用方式。互联网已经从一种工具演变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基础设施,它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交方式。目前看来,互联网对世界的影响非但没有停止,还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中改变着世界,从社会群体的组织方式、分工方式到企业运营和商业模式,每一处都将发生更加深远的变革。

互联网最核心的功能和价值是连接。互联网可以连接一切,所连接的一切又可以成为新的连接节点,节点不断增加,汇聚成网,互联互通。连接让互联网有了无限的可能,节点与节点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传输、自我复制、自我组织,节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承载越来越多的信息和功能。节点是互联网最基本的构成,节点根据连接而建立关系,诸多关系又连接成平台,平台的交互功能可以演化成生态。关系、平台和生态就是互联网发展的三个基本属性。正是在这三种属性的支持下,互联网具备了整合资源要素的能力,重塑了基础设施,演化出了一套整合生产要素和技术发展的基础设施。互联网正是依靠这种基础设施表现出了强大的融合性与渗透性,不断向各个领域扩散,从而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

互联网作为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已经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而它的力量才刚刚露出冰山一角,它还将给世界带来更大、更彻底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在2015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实施“互联网+”战略成为党和国家在信息时代实现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

2.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一次次冲刷着传统行业,对传统行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格局,竭尽所能地使信息透明化,对产生的数据进行整合利用,使得资源利用最大化,这些都是互联网影响传统行业的方式。

互联网采用新的技术和新的组织模式,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并且,互联网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和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交换,改变了传统行业的模式,使传统行业在与互联网的融合与重构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传统行业通过向互联网转化或与之融合,可以实现多种资源流整合,从而带来产业或服务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对生活和消费领域的影响日益广泛,电子商务、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网络约车、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现代服务业广泛兴起,形成了新的消费理念、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

互联网一旦附着于某一传统产业,便能形成新的平台,产生新的应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结合形成了“互联网+”,以更高的生产水平,更强的创新精神和更快的发展迅速改变着传统行业。“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扩展与应用的过程,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在各领域蓬勃兴起,第三方支付、网上购物、网络约车、网上订餐、在线医疗、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日新月异,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互联网+”以大数据、云存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各领域融合发展为着力点,促进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新的产业模式。“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引导着线上和线下的连接、升级、转型以及创新,各行业的跨界融合都能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给各个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创新与发展的机会。

“互联网+商贸”催生了电子商务,促进了电子商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激发了庞大的内需消费潜力,并推动了流通业在覆盖地理范围、覆盖人群上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助力了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网络化、数据化和透明化,改变了价值链格局。淘宝、京东等电商丰富了人们购物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渠道,同时也对传统的商贸产生了冲击。

“互联网+交通”已经在交通运输领域产生了“化学效应”。打车软件、网上购票、出行导航系统等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比如从国外的Uber、Lyft到国内的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移动互联网催生了一批网络约车软件,它们通过把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相结合,改善了人们出行的方式,增加了车辆的使用率,推动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排放,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互联网+物流”正在技术、设备、商业模式等诸多方面改变传统物流业的运作方式和效率。特别是在电商物流领域,受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影响,电商物流已经出现全新的面貌。物流是一个社会资源实现合理调配的过程,互联网让社会信息从不对称变得对称,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了物流新模式。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的基本功能在整合互联网之后产生的一个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渗透积累的海量用户和金融行业结合酝酿出了互联网金融。从2013年以来,以在线理财、支付、电商小贷、P2P、众筹等为代表的细分互联网嫁接金融的模式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资理财选择。此外,“互联网+金融”提升了金融的基础设施水平,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

“互联网+制造”消除了各制造环节中的信息不对称,在研发、生产、交易、流通、融资等各个环节进行网络渗透,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打通融资渠道,培育产业发展新生态,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互联网+制造”推动着制造业的产品、装备、工艺、管理、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

“互联网+农业”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改变了农产品的流通模式,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流通模式快速崛起,在流通主体、组织方式、上下游影响等方面呈现出积极的创新和变化,同时创造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繁荣景象,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促进了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

3.互联网创造新型经济形态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对现有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供应链和物流等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创造了比现有经济模式更灵活、更高效的经济模式。

目前,互联网对于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互联网基础上,各个领域的营销手段主要以电子商务为主,并且随着电子商务营销的不断发展,其模式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例如银行业,各大银行以互联网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纷纷开始建立电子平台和线上交易渠道。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也逐渐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采取更加灵活的经营模式。其次,线上服务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规模越来越大,形式也更加的丰富,例如网上物流、网上融资等,各个行业以互联网为纽带,使其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最后,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丰富其宣传手段,并且有效地降低宣传成本,新媒体与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相比,其优势更为显著,通过互联网网站、手机通信等渠道进行宣传,能够使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进而更多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更好地宣传企业的产品,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移动终端、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普及和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型经济异军突起,正在从交通出行和住宿行业延伸到其他领域,广泛渗入从消费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有力地推进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

平台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是当前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电商、租房、打车等各类互联网平台大量涌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改变,在一些领域甚至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推动了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重大变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平台是一种虚拟或真实的交易场所,平台本身不生产产品,但可以促成双方或多方之间的供求交易,并从中收取恰当的费用,从而获得收益,这种商业模式就是平台经济。互联网平台经济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经济形态,是“互联网+”中的一个重要模式,也是构建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和宽带的普及,移动化和数据化把平台经济推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互联网平台能够通过在线业务和数据挖掘促进供需双方的精确匹配,缩短供需对接环节,提高效率,同时也能改善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带来的问题。此外,像云服务、众筹、众包等平台极大地降低了中小型企业和个人创新企业的成本,催生了新业态和新模式。

阿里巴巴和苹果公司等之所以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都将产品做成了一个平台,或者说平台就是其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在它们提供的平台上聚集了诸多应用,包括日益增多的卖家和手机软件应用,阿里巴巴和苹果公司成就了很多经营者和开发者,同时,也正是这些经营者和开发者成就了阿里巴巴和苹果公司等企业。百度、腾讯、京东商城、亚马逊、携程、大众点评、奇虎360等互联网公司无不是打造成功平台的杰出代表。

纵观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商城、新浪、亚马逊、Facebook、优酷土豆、大众点评网等众多成功的平台型企业,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平台主要包括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媒体平台、应用平台、社交平台和支付平台等。一旦平台建立起来,整个产业的价值就可能向平台倾斜,从而使平台在产业中起到引领作用。

分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纽带,实现产品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基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和人人参与的大众化市场将原本在线下难以对接的供给与需求有效衔接,在所有者和需求者之间实现闲置资源使用权的共享。

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增强了信息的匹配功能以及定位功能,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创新。网络支付方式和基于云端的网络搜索、识别核实、移动定位等网络技术的流行,大大降低了人们进行共享交易的成本,促进了分享经济的发展。

平台的涌现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并衍生出了分享经济。分享经济形成了一种新的供给模式和交易关系,形成了新的供需产业链,它通过社会存量资产调整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均衡分配以及商品价值的最大化。

在广泛意义上,分享经济模式包含协作消费、协作生产两种子模式。协作消费是消费者与他人共同享用产品和服务,如Airbnb房屋短租、Uber租车、WeWork办公等;协作生产是多人合作参与设计、生产等,如猪八戒网、威客网等。

互联网通过连接创造了无限可能,成为一种新型而广泛的通用基础设施。互联网对传统产业进行了改造,创造出了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了新的消费理念、商业模式和经济形态的形成。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变革,在创新模式、商业模式、生产方式、组织机构、人才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度调整。

(三)拥抱软件定义的时代

1.从互联网到软件

一方面,软件是实现互联网核心价值的基础。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是连接,从连接终端到连接用户再到万物互联。软件正是实现互联网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正孕育着新一轮的重大调整,将有力地推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互联网惠及大众。

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促进了软件向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融合,使得软件无处不在。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渗透以及各种终端的快速普及,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软件应用几乎已经覆盖了所有领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软件本身的边界也变得模糊,从单一的产业形态下沉为社会运行的基础动力。软件成为提升国家信息化水平、加速信息社会进程和支撑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

2.软件定义的时代

目前,软件作为整个信息技术产业中增长最快速、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在信息技术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软件正以跨界融合的新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与灵魂。随着更多软件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软件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软件成为引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核心支撑。如今,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已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深化,新旧发展动能加速转换,软件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

软件既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灵魂,也是各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之魂。软件引领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持续引领产业变革。软件经过软硬一体化阶段、产品化与产业化阶段,正在步入加速创新、快速迭代、群体突破的爆发期,加快向网络化、平台化、服务化、智能化、生态化演进。软件“赋能”“赋值”“赋智”的作用日益凸显。无处不在的软件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软件作为实现互联网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将物理世界、信息世界与人类社会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人机物”融合环境,从终端互联、用户互联、应用互联走向万物互联,通过互联网连接和软件建模获得超级智能,并开始具有自我演进的能力。“人机物”融合环境产生了海量异构性的资源,孕育出了多种形态的需求应用。“软件定义”将一体化的硬件设施打破,实现了硬件资源的虚拟化和管理任务的可编程,向下管理异构资源,向上提供灵活服务。软件技术与理念使我们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向“人机物”融合环境延伸。

从基础设施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但从最基础的使能视角看,我们这个时代就是一个软件定义的时代。软件定义的时代是指软件定义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这个时代很多的场景、应用、产业都会通过软件技术的深度应用来实现。

世界运行在软件之上已成为各方的共识。没有了软件,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行。在互联网的助推下,软件已经无处不在,它融入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改变了原有的形态与规则,这一切都让人不得不承认:软件正在吞噬世界。很难想象在我们现在的生产生活中如果没有软件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的软件已经和我们过去认为的软件不一样了,它正以跨界融合、全面渗透、高强耦合的新面貌席卷世界。我们已经进入了软件定义的时代。

3.理解软件定义世界

要理解软件定义世界的发展趋势,需要认识软件对社会演进的意义。随着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知识以“加速度”的方式积累形成“知识爆炸”,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信息产品和知识产品。信息和知识将由工业社会中的非独立性生产要素变成独立性生产要素,并将超越资本,成为社会的关键资源。信息与知识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将建立起新型的生产关系。信息资产及其产生的生产关系将催生以信息经济为核心的社会形态,信息和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由此产生了一些问题,即如何把信息和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去分配及管理?如何承载信息和知识来产生生产力?过往的纸和笔等物理载体已经无法承担这一重任。信息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网络无处不在、计算无处不在,这也使得软件无处不在。软件改变了信息的分布、存储与传递,开始具备定义这个世界的能力。

随着软件定义世界的趋势蔓延,软件定义同时带动了技术、产品、业态、模式的不断创新,加速了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和转型升级,正全面渗透、全面支撑和全面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软件定义在信息空间形成软件定义IT设施,出现了软件定义的存储、计算、环境以及数据中心等,重塑了IT基础架构,成了信息技术产业的主旋律,主导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信息产业变革。随着“人机物”融合发展,软件定义向物理世界延伸形成了软件定义制造,成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标志和新属性。软件定义服务催生了一批新的产业主体、业务平台、融合性业态和新型消费,发展了新动能。软件向人类社会延伸,软件定义管理,变革了传统的以效率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管理变革,向以信息时代数据为驱动的个性化、协同管理发展;软件定义企业,重塑了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以及营销服务的流程、理念、方法,驱使企业进化,构建新型能力。伴随着软件定义的延伸与泛化,软件不断定义新的功能、效能与边界,软件定义的时代大潮正在向我们奔涌而来。

4.软件“赋能”“赋值”“赋智”作用凸显

“软件定义”引领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领域加速渗透融合,推动了基础设施、生产方式、创新模式持续变革。软件“赋能”“赋值”“赋智”的作用日益凸显,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从软件技术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软件从计算机时代作为工具属性发挥“赋值”功能,发展到互联网时代作为要素属性发挥“赋能”功能,现在正在向作为社会细胞属性发挥“赋智”功能迈进。

软件赋值作用是指软件作为一种工具,在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中为产业发展增加活力、提高价值,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层面。

软件赋能作用是指软件已经逐步从产业层面跃升到经济发展层面,软件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要素资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动力,发挥着提质增效的作用,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软件赋智作用是指软件已经由经济层面跃升到社会层面,对社会运行的影响更加突出,软件充分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与各产业及社会运行深度融合,软件已经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社会发展机理,赋予社会智能思考与智能化运行的能力,推动人类进入智能社会。

曾任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现任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财政经济办公室主任的张伯旭指出,软件将全面深入地融入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影响经济领域的组织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成为经济系统运行的“控制中枢”。软件通过优化和革新组织管理关系、投入产出关系、要素配置关系,颠覆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软件将助推人类迈向数字经济时代。

5.软件浪潮席卷世界

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冲击下,软件产业在不断地进化创新。软件正以新的面貌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1)软件浪潮正在重构支柱产业的新型竞争力。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企业改造过程中,软件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大放异彩,特别是在电信、制造、能源、电力、交通、国防、金融、医疗、教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中,以软件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已经融入了各个行业,在这些行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形成了行业竞争的优势。

同时,软件也在深刻地影响制造业。软件成为先进制造背后看不见的筋骨,是智能制造的灵魂,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核心。软件在制造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制造产品的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增长。嵌入式软件的广泛应用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2016年全球嵌入式软件的销售额是200亿美元。以汽车为例,现在的汽车发展工业中,软件的比重一直在增加,有些已经占到了全车成本的40%以上,比如宝马7系的软件总量超过了2亿行,特斯拉S的软件总量超过了4亿行,飞机空客A380的软件总量超过了10亿行。

软件在供应链协同优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基于平台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建设,以及结合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柔性制造、云制造等新模式应运而生。以个性化定制为例,可以通过在线互动产品配置软件采集用户需求数据,进行分析和动态编程,在不同模型和变量之间切换,生产制造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在服务领域,软件创造了新模式,促进了信息消费。目前,以共享出行为代表的新模式使人们的交通出行变得更便捷,基于出行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为建设城市智慧交通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大电商建立了基于软件的一体化综合平台,实现了对产品的供应链、销售、物流等各环节、全周期的智慧化运营,推动了新实体经济的发展。

此外,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推出了移动客户端,提升了客户体验和实时操作水平;基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的智能网联汽车迅速发展,促进了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三维虚拟、增强现实和遥感等技术开始应用于石油勘探、土地勘察等。

可以说,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变了产业竞争战略。随着软件与信息服务在传统产业领域及相关环节的深度应用,软件新技术正在重构传统支柱产业的商业竞争力,从而成为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增值型工具。

(2)软件浪潮正在定义新的商业模式。

软件新技术不但赋予了传统产业新的竞争力,还在商业模式上进行着革命性的颠覆和创新。一些旧有的商业模式正在老去,慢慢被淘汰,更多的新模式正在蓬勃兴起。

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软件的新模式:App应运而生。移动智能终端的两大阵营App-Store和Google Play大约有300亿以上的应用,累计下载量达到了1500亿次。2016年,全球移动商店的收入达到了448亿美元,年增长率是40%,远远超过其他的新兴产业。这种新型的模式使得软件的种类与数量迅猛增长,软件的下载与使用也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或许有不少人想过,如果有一天,只需带着手机,就可以去超市购物、去电影院看电影、通过ATM取款、刷手机坐公交、上班打卡……这个想法已经不再是梦想,移动支付目前已经实现。拿起手机靠近支付终端,瞬间听到“嘀”的一声,支付完毕,这就是移动支付中NFC的方式。除了NFC,扫描二维码也可以完成支付过程。除此以外,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指纹支付、刷脸支付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技术在方便人们消费的同时也改变了商业模式。

当前金融科技正以迅猛之势挑战传统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金融科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与渠道的创新,当下的金融科技只是软件定义金融的序幕。金融科技是有可能挑战传统金融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竞争格局的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科技引发的新业态并不是软件公司独有的,在软件企业的倒逼之下,传统金融机构爆发出来的金融科技能力会非常强大,而金融科技带来的新商业模式也将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3)软件浪潮正在改变生活。

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早已不是新鲜事。只不过在软件的主导下,这种改变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出乎我们的意料。下面仅从健康、出行、居家方面列举新软件浪潮改变社会生活的几个方面。

近年来,滴滴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摩拜等共享单车更是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这些以软件平台为运营基础的公司正在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由此产生的共享经济是数字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

车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融合,正在合力带来更智能的汽车、更便捷的出行和更顺畅的交通。可以畅想,若干年之后,我们在开车出行的时候,安全快速,零交通事故;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交通的即时资讯;可以实现智能停泊,无人驾驶;汽车可以自动获取周边信息、寻找停车场,以及自己找到充电站完成充电,完成智能决策。

设想清晨,当你还在熟睡时,轻柔的音乐缓缓响起,卧室的窗帘准时自动拉开,温暖的阳光轻洒入室,阳光轻柔地拍打你的脸庞;中央空调和浴室的水温自动调到舒适的温度,厨房里的智能电器早已备好丰盛的早餐……这一切都是可以通过手机和App软件进行控制的。类似的智能家居可以帮助人们完成家中的所有事务,实现人类自身智慧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