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组织研究
- 杨蕙馨 吴炜峰 冯文娜 王军
- 7945字
- 2025-02-25 08:24:03
3.1 市场范围的变化
3.1.1 相关市场与市场范围拓展
在微观经济学的视野中,市场就是一个单一的、完全同质的产品的交易场所。[1]在经济实践中,这样的市场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很难有两个企业生产完全同质的产品,它们之间可以无限接近,可以相互替代,但做不到完全同质。任何竞争行为均发生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这种竞争行为不是发生在一个理想的完全同质的市场中,而是在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相关市场之中。在《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2]中,相关市场被界定为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以下统称“商品”)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所谓相关商品市场,是根据商品的特性、用途及价格等因素,由需求者认为具有较为紧密替代关系的一组或一类商品所构成的市场。这些商品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关系,在反垄断执法中可以作为经营者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所谓相关地域市场,是指需求者获取具有较为紧密替代关系的商品的地理区域。这些地域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关系,在反垄断执法中可以作为经营者进行竞争的地域范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谋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市场范围不断拓展,既包括地域范围的拓展,也包括商品范围的拓展。地域范围的拓展主要是指原来局限于一国之内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延伸到该产品可以到达的世界各国,经过许多国家市场的叠加,形成全球化市场范围。地域范围的拓展可以借助国际贸易将一国产品销往其他国家,也可以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全球采购和生产直接深入各国市场。因此,分析地域范围的拓展就要考察国际贸易全球范围的拓展和跨国公司业务的全球范围拓展。
商品范围的拓展主要是市场中具有紧密替代关系商品的增多,可以表现为市场成长进程中企业进入以及在位企业不断开发所带来的大量相似产品,这导致商品市场竞争性增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不再加以详述;也可以表现为近些年由技术进步所推动的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产业间的壁垒,加强不同产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植草益,2001)。[3]产业融合导致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使得产业界限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马健,2006)。[4]林民盾和杜曙光(2006)就将传统三次产业糅合并横向切断,划分为研发产业、制造产业和营销产业。[5]显然,企业为了适应产业融合,不得不对自身的规模和组织结构进行调整,重新占领产业链上的制高点。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创新导致原本属于不同产业的产品具有了相互替代关系,从而使两个或多个产业或市场中的企业转为竞争关系,显然产业融合首先是拓展了商品范围,然后改变了市场竞争范围。例如,三网合一由技术创新带动,最终一个网络将实现电视、电话、互联网业务,商品范围拓展至三个领域,三网合一进而导致原来分属不同产业的企业进入竞争层面。再如,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的融合也由技术进步带动,手机同时实现照相、摄像功能,手机的商品范围拓展引起了市场竞争范围扩大。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市场范围的拓展一改原来一国内企业竞争格局,加大了企业竞争的广度和深度,由此企业进入相关市场的难度得以改变,市场进入壁垒呈现多样化特征,企业追逐全球化规模经济的同时,市场集中度也在发生变化。总之,正是由于市场范围的拓展,改变了影响各个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进而改变了全球各个产业的市场结构。
3.1.2 地域范围的拓展
1.贸易范围扩大
国际贸易进出口额大幅增加。经济全球化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国际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加强了相互联系,WTO的存在加速了国际贸易进出口的增长。截至2001年7月31日,WTO成员数量为144个,到2008年7月23日达到151个。如表3—1和图3—1所示,1948年全球国际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为620亿美元和590亿美元,1983年则分别达到18820亿美元和18380亿美元,进出口额35年间增长了近30倍;2008年国际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则分别达到161270亿美元和157170亿美元,比1948年增长了260多倍,进出口额比1983年增长了近8倍。尽管2009年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仍然分别达到123850亿美元和121470亿美元。
表3—1 国际贸易进出口额变化


图3—1 国际贸易进出口额变化
全球各地区国际贸易网络联系密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区间的贸易额大幅度提升,除了个别地区间出现贸易额下降之外(如1990—2000年间南中美洲到独联体、非洲到独联体、中东到南中美洲、中东到独联体;2000—2008年间南中美洲和北美之间贸易额出现下降,这与一些政治原因有关),各地区的贸易额都呈现大幅增加趋势。
从表3—2全球各地区贸易网络相互贸易额的绝对值来看,北美、欧洲和亚洲之间仍然是贸易最为频繁的地区,一些欠发达地区,如非洲、中东地区和中南美洲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例仍然比较小。从增长幅度来看(见表3—3),2000—2008年这些欠发达地区恰恰是贸易增长幅度最快的地区。2000—2008年全球到非洲的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35.09%,到中东地区的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38.89%,由非洲和中东地区到全球的出口额年均增长幅度也分别达到了35.69%和36.11%。而南中美洲2000—2008年与其他地区的贸易联系相对于1990—2000年呈现下降趋势,年均增长幅度变小。亚洲与其他地区之间不管在贸易总额上还是增长幅度上都比较大。2008年全球出口到亚洲的产品和服务达到39033.9亿美元,由亚洲出口到全球的产品和服务达到43530.4亿美元,均高于北美与其他地区的进出口额。2000—2008年亚洲与南中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出口额的年均增幅甚至超过40%。
表3—2 全球各地区贸易网络关系

表3—3 世界各地区贸易网络关系变动情况

表3—4给出了部分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贸易网络关系,从列出的美国、俄罗斯、日本和中国四个国家来看,2002年美国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都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国家,但是,2008年这种局面由于中国的高速发展发生了改变,2008年中国出口到全球的产品和服务达到14283.3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2874.4亿美元;而美国仍然是最大的进口国。WTO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12020亿美元和1006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而美国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10570亿美元和16040亿美元,全球排名分别为第三位和第一位。[6]这充分显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但与之相伴的就是贸易摩擦的增多。除了中国之外,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俄罗斯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表3—4的数据还显示,虽然从进出口额上来看,俄罗斯的进出口额不如日本的高,但是从增长速度上,除了俄罗斯2000—2008年出口到欧盟的年均增长速度比中国低之外,俄罗斯出口到全球、美国和日本的年均增速都比中国出口到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年均增速高。
表3—4 部分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贸易网络关系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全球进出口贸易与2008年相比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全球平均降幅达到12.2%,遭遇二战以来最大的降幅,如表3—5所示。美国(-13.9%)、欧盟27国(-14.8%)和日本(-24.9%)降幅都超过了全球平均降幅;而中东(-4.9%)、非洲(-5.6%)和南中美洲(-5.7%)降幅相对较小。亚洲(-11.1%)和中国大陆(-10.5%)也呈现下降趋势,仅比全球降幅略低。货物贸易和商业服务贸易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下降至12.15万亿美元,下降幅度达23%;而商业服务贸易则下降到3.31万亿美元,下降幅度为13%,这是1983年以来商业服务贸易第一次下降。
表3—5 不同区域GDP和进出口变动情况


图3—2 2009年全球十大出口国出口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例

图3—3 2009年全球十大商务服务出口国出口额占国际商务服务出口总额的比例
图3—2和图3—3分别给出了2009年全球十大出口国出口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例以及全球十大商务服务出口国出口额占国际商务服务出口总额的比例。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出口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9.6%,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排名前三位的中国、德国和美国出口额之和占全球出口总额的27.1%,十大出口国出口之和占全球出口总额的51.5%。从商务服务出口国出口额占国际商务服务出口总额的比例来看,美国在商务服务出口方面仍有明显优势,2009年占国际商务服务出口总额的14.2%,中国仅以3.9%的比例居全球第五位。排名前三位的美国、英国和德国商务服务出口额之和占全球商务服务出口总额的27.9%,十大商务服务出口国出口额之和占全球商务服务出口总额的52.2%。通过这两组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无论是全部出口还是商务服务出口在国别上都趋于相对集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球进出口贸易额大幅提升,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范围扩大,虽然发达国家和地区仍然是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地区,但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增长幅度大。中东地区、中南美洲和非洲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这些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大幅上升,全球化市场不断得以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进出口额大幅提升,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长期贸易顺差也成为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中国产品市场更加依赖于全球市场,中国市场对全球各地也更加重要。
2.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布局
跨国公司业务全球拓展是市场范围扩大的另一个表现。近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增长迅速,2007年全球FDI流入量达19788.4亿美元,相比1993年的2225.0亿美元增长了近8倍,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6.4%;其中四分之一多流向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从整体上增加了4710亿美元,增加最多的是俄罗斯(220亿美元)和巴西(160亿美元)。中国仍是外国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首选目的地,但相对于其他国家其份额继续减少。[7]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全球FDI流入量仍然达到16973.5亿美元,相比2007年而言下降了14%。
中国FDI流入量增长迅速,如表3—6所示。2000年中国的FDI流入量为407.15亿美元,到2008年达到923.96亿美元,翻了一番还多。1980年中国FDI流入量占全球FDI流入量的比重为1.1%,2008年该比重达到5.4%,2003年甚至高达9.5%,2000—2008年中国FDI流入量年均占全球FDI流入量的6.4%。
表3—6 1980—2008年中国FDI流入量

跨国公司全球业务迅速增加。2006年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国外销售和国外雇员人数分别比2005年增长9%和7%。发展中国家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增长尤为迅速,2006年它们的国外资产估计为5700亿美元,比2005年高出21%。[8]表3—7列出了2006年按境外资产排名的非金融跨国公司世界25强的基本情况。显然,各跨国公司境外业务发展迅速,平均每家公司的境外资产占全部资产的63.9%,境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56.1%,境外雇员数占总雇员数的20.1%,境外子公司数目占全部子公司数目的66.6%,境外业务量明显高于境内业务量。根据企业年报和企业网站简介,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在全球72个国家布设网点44000个;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全球39个国家设立83个分公司;美国惠普电脑公司在全球170多个国家经营;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全球190多个国家拓展业务。[9]中国一些公司也加强了跨国业务的拓展。中国工商银行在2009年《财富》杂志中排名第92位,截至2008年末工商银行拥有385609名员工,16386家境内外机构,为1.9亿个人客户与310万公司客户提供广泛而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3.1.3 商品范围的拓展
商品范围的拓展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出现的产业融合现象,主要发生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金融业、物流产业和能源产业等领域。近年来中国在这些领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业融合现象。
1.信息产业的融合
信息产业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品制造业、信息传输业和信息服务业的总称。[10]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的电信业、计算机业和有线电视业由于各自技术的不同分属不同的产业,产业界限清晰。传统电信业和有线电视业的技术属于模拟技术,而计算机业的技术属于数字技术。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声音、文本和数据四种彼此分割的信息形式可以统一转换为以0/1编码的数字形式,成为电信业、计算机业和有线电视业的共同语言,并通过同一终端和网络传递与显示,从而实现了信息通讯领域的“数字融合”。在数字融合的基础上,传统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等产业可以逐步实现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最后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
在美国,电话运营商开始提供无线及互联网接入服务,而一些有线及互联网服务企业则推出了宽带电话业务,甚至连电力企业也开始提供互联网无线接入服务和数字传输服务。手机通讯也在不断融合电信业务、计算机业务和有线电视业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实现上网、看电视、通电话。正在兴起的网络电视则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实现电视机或者电脑终端上网、看电视等多媒体业务的交互式服务。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逐步实现信息传输(包括电视、电话和网络)光纤化和数字化。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进程。根据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这是国家自提出三网融合概念以来在政策方面最为明确的一次实质性进展。三网融合并非指目前用于传播语音、数据和视频信号的电信、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最终融合为物理上的一个网络,三网融合的实质是业务上的融合,即在同一个网络上可以同时开展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不同业务。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三网融合使得商品范围大大扩展了。在不久的将来,消费者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享受到现在由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提供的全部服务。
2.金融业的融合
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部分国家的金融业处于产业分立状态。传统金融服务业主要包括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分别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来提供,银行业、证券业与保险业处于产业分立状态,成为金融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1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世界范围内金融严格分业经营的界限正逐渐被打破,金融全能化、超市化经营的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日益明显,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区别日益模糊,彼此之间由非竞争关系变为竞争关系。银行业、证券业与保险业之间的传统边界开始消融,金融业出现融合趋势。例如,1986年英国率先放松金融管制,允许商业银行进入证券业;加拿大在1987年也取消了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立规制;美国则允许合格的银行控股公司以及国民银行(即在联邦注册的商业银行)的子公司从事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允许银行控股公司收购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子公司,证券以及保险控股公司也可以收购商业银行[12];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的分支机构与网络开拓新的销售渠道,由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代收保险费、代付保险金,在国际上早已盛行。
金融业的融合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机构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数据处理成本与金融信息成本,提高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能力,使金融机构可以进入原先不敢进入或无法进入的非传统业务领域,扩大了金融工具的交易范围并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金融管理部门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严格的金融监管,加强金融业融合后的风险管理。
虽然中国业内人士承认金融业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但是中国金融业融合的实践工作却是举步维艰,加上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有些人认为目前中国这种分业经营的方式是避免这场危机的原因之一,从政策上加大了金融业融合的难度。
3.物流产业的融合
传统的物流活动主要指产品离开生产线以后的包装、运输、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及信息传递等活动,可以说传统物流服务是由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来提供的,传统物流企业则由运输企业、仓储企业与邮政企业构成,这些企业分别提供单一、传统的物流服务。[13]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推动,使各个产业从社会活动中独立出来,彼此间处于分立状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的广泛应用,加深了与传统物流业的融合,形成了现代物流技术。现代物流技术改变了传统物流产业的技术和业务流程,使其成本结构变得十分相似,消除了产业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使传统运输业、邮政业和仓储业的边界变得模糊。[14]显然,现代物流技术为传统物流产业融合奠定了技术基础。
传统物流产业融合大大降低了物流的仓储、运输、采购、管理等成本,提高了物流的生产效率。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的增加,使得物流产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物流不再只包括传统的仓储和运输,还为消费者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包括各种方式的运输、大规模仓储、物流信息服务以及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同时,物流产业出现跨产业并购或跨产业成立战略联盟,出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成为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
由于中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不高,尽管物流业获得了巨大发展,但主要还处于传统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时期,产业融合现象虽然出现但尚未成为发展主流。令人欣喜的是,随着跨国物流公司的进入,中国一些物流企业尤其是民营物流企业,直接跨越传统物流产业,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企业。
4.能源产业的融合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存在巨大的技术性进入壁垒,电力产业和天然气产业边界明显。电力公司与天然气公司处于非竞争关系之中。
自20世纪80年代起,天然气的勘探开发、运输、存储等环节的技术创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能,大规模的运输管道建设和液化天然气成本的降低,推动了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随着以电、热、冷三联产为主的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独立发电站,使得发电、输配电系统乃至电力管理和运行模式发生了变化。
分布式能源跨越了电力、天然气、供热、制冷等多个产业,不仅改变了电力的生产与供应形式,还消除了电力产业和天然气产业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促成了产业的融合。信息技术将发电、输电、配电和供电以及发电上游的燃料供应系统,供电下游的制冷供热系统进行整合优化,从根本上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能源综合供应系统。[15]例如,丹麦的电力产业和天然气产业已经出现产业融合趋势,使得丹麦成为当今世界上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
5.产业融合的启示
借助信息技术,信息产业、金融业、物流产业和能源产业等领域的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产业融合对于理解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结构变化具有如下启示:
首先,产业融合拓展了商品范围,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了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和跨越,促进了竞争。显然,产业融合打破了原来的商品界限,使商品范围大大拓展。产业融合借助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产业的界限,使传统产业界限变得模糊。商品范围的拓展改变了商品之间的竞争格局,增强了企业的竞争性。例如信息技术的融合,使得凡是涉及数字技术领域的商品或服务都进入了竞争范围,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其次,产业融合催生了商品范围更广的大型企业,市场结构更趋向集中。产业融合使企业的市场范围进一步扩大,企业可以在更广泛的市场上获取规模经济,因此,一些企业进一步扩张规模。企业并购是产业融合趋势下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手段之一,借助并购,企业可以迅速将传统经营领域拓展至更为广泛的领域实现产业融合,与此同时,商品范围更为广泛的大型企业诞生,市场结构更趋向集中。
最后,产业融合是在政府不断放松管制的背景下实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信息技术使产业融合成为可能,企业并购是产业融合的主要手段,而政府不断放松管制是产业融合的保证。政府管制的放松为产业融合创造了制度环境,产业融合对管制政策及管制体制形成了冲击和挑战,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内在要求促使对规制理论与规制政策进行改革,以适应变化了的技术和经济条件。[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