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与制度保障
- 王雅霖
- 2997字
- 2025-02-23 17:02:24
2.3 本章小结
本章阐释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并厘清了相关概念,为后文的分析论证奠定了基础。
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既包括区位论、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稀缺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经济学相关理论,也包括系统论、协同论等系统科学相关理论,还包括生物食物链理论、种内生存理论、种间关系理论、生物冗余及多样性原理等生态学相关理论。
在对“区域”“民族文化”“区域民族文化”“文化产业”这四个相关概念逐层剖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概念,分析了其特征、类型与功能,厘清了其内涵与外延。
在分析了“生态化”“发展”这两个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生态化发展”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内涵。
[1]熊贤良:《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分离与结合》,《国际贸易问题》1991年第6期。
[2]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3]周纪昌:《马尔萨斯的自然资源稀缺论》,《生态经济》2012年第5期;哈罗德·巴尼特(Harold J. Barnett)和钱德勒·莫尔斯(Chandler Morse)认为,如果马尔萨斯的理论仅仅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是固定有限的”“人口趋于不断地扩张”这两个假定基础上,那么其对自然资源稀缺性的理解可以认定为一种长期趋势下的绝对稀缺思想,但如果要产生马尔萨斯理论中所需要的收益递减趋势,仅有这两个假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时间维度和人口趋势、自然资源的可得性、技术和制度、生产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此时,该理论更像是考虑了现实众多因素讨论关于短期问题的相对稀缺思想。
[4]米都斯:《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17页。
[5]梁山、姜志德:《生态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第274~276页。
[6]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第46页。
[7]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论系统工程》(增订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第7~27页。
[8]李国纲、李宗山:《管理系统工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第4~5页。
[9]系统水平分离的特征是指系统都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组分按照一定的规格和严格的程序有序结合起来构成的。
[10]系统垂直分离的特征即系统的层次结构特征,指系统组分又自成系统(子系统)并可垂直存在于系统的每一个层次中。
[11]谭璐、姜璐:《系统科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27~30页。
[12]哈肯:《高等协同学》,科学出版社,1989。
[13]曾健、张一方:《社会协同学》,科学出版社,2000,第33页。
[14]乌杰:《协同论与和谐社会》,《系统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5]罗贞礼:《边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体系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6]綦良群、孙凯:《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机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1期。
[17]任海军、曹盘龙、王国富:《生态经济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机理探究——以甘肃省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18]王力年:《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9]沈满洪:《生态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第115~119页。
[20]陈霞红、林日葵:《文化产业生态学》,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第99页。
[2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22~23页。
[22]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2页。
[23]高永久:《民族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第259页。
[24]徐宝华、郭英:《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探析》,《当代经济》2007年第6期。
[25]尹绍亭:《文化的保护、创造和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村的理论总结》,《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2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第2032页。
[27]王同亿:《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京华出版社,2000,第183页。
[28]朱晓进、唐纪如:《鲁迅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第123页。
[29]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
[30]漆凌云、龙开义:《钟敬文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1]See UNESCO & WIPO. Model Provisions For National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Expressions Of Folklore against Illicit Exploitation and Other Prejudicial Actions (1985),转引自刘银良《传统知识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快车网,http://www.lawtime.cn/info/zscq/zscqlw/2010123158414.html,2016年1月20日。
[32]戴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第1~2页。
[33]WIPO. Intellectual Property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Holders:WIPO Report on Fact-Finding Mission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1998-1999). Geneva,April 2001.P.25.
[34]王同亿:《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京华出版社,2000,第1172页。
[35]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56页。
[36]“四分法”是将文化事业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组织、非经营性文化事业组织、经营性文化事业组织、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四类。第一类是政府为公众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如政府公报,这些单位由政府投入,不进入市场。第二类不具备公益性,也不宜具备经营性,如党史出版社,一般情况下不进入市场。第三类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文艺演出团体等。第四类则完全进入市场经营,如新华书店等。
[37]“三分法”是将文化事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科技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组织;第二类是由国家重点扶持的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和时政类报刊、少数承担政治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等;第三类是可以逐步转制为企业的其他艺术院团、一般出版单位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等报刊社,以及新华书店、电影制片厂、影剧院、电视剧制作单位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行业组织所属事业编制的影视制作和销售单位。
[3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分类方法与此一致。
[39]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06,第4~10页。
[40]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61~78页。
[41]黄永林:《从资源到产业的文化创意——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述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49~53页。
[42]张强、龙鳞:《对民族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6期。
[43]孟航:《机理·类型·模式: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纲》,《理论月刊》2013年第4期。
[44]戴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第75~78页。
[4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第235页。
[46]欧阳志远:《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科技导报》1992年第9期。
[47]付丽芬、刘福森:《生态化:经济社会发展观上的一场革命》,《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2期。
[48]蔡守秋:《深化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法学家》2004年第1期。
[49]陈泉生:《科学发展观与法律发展: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8,第52页。
[50]赵爽:《能源法律制度生态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
[51]王金霞:《欧盟税收制度生态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2]周长玲:《专利法生态化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53]张能全:《刑事诉讼生态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54]万志前:《知识产权制度生态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5]蒋冬梅:《经济立法的生态化理念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第11页。
[56]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第2~3页。
[57]〔澳〕斯廷森、〔澳〕斯托、〔澳〕罗伯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与规划战略》,朱启贵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