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学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 吴惠青
- 3534字
- 2020-06-24 18:22:29
第五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而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落在了农民群众的肩上。目前大多数农民的主流价值观是正确和积极的,但是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那么,对于正处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来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运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以及乡风文明,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国家层面的价值方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社会层面的价值把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指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将二者紧密结合,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支柱和行动导向,另一方面,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从国家层面而言,要求党委政府应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
(一)提高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应当提高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多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切实让老百姓看到益处。一方面,为农民群众树立榜样,起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对于农村建设、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因此,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率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就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树立威信,使得各项政策措施和培育手段得到有效落实。那么,如何做到率先发挥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呢?一是通过理论教育的方式,提高党员同志的精神境界。在对党员干部教育的问题上,一定要下功夫,利用多种教育方式,例如,网络教育、现场授课、交流会等深化党员同志的理想信念,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永驻。二是利用简单易行的方式,使得党员同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传递给广大农民群众,使得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党员理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农民群众,进而起到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二)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型农民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建设也同城市地区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方面建设还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我们深知精神和物质生活结合的重要性,如果二者偏废其一,都会制约新农村的建设。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要解决农村地区精神文明滞后的现象。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理应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对象。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也深刻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在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多样化的社会价值取向时,党和政府要积极的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各级党政机关,都应该重视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把这项工作切实落实好,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素质,提升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从社会层面而言,要求各界同仁应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式
理论来源于实践。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就要将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普及的过程中,能够引起广大农民群众的共鸣。宣传和普及的方式除了以往的墙画、广播,还可以通过创造小品、相声、二人转或者歌曲等作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渠道。此外,为了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还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有机地融入传统的风俗文化当中,这样就能将其深刻内涵的“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和“家常话”,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与“身边事”;将“大社会”转化为“小舞台”加“生活剧”,将“大道理”转化为“小道理”或“寻常理”。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传工作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的原则,才能进一步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增进人民群众对它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由此可见,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内涵精华顺其自然地融入农民群众的话语体系,才能增强他们践行的自觉性、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内容
从社会层面而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就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播。一是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虽然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强调个人的权益和作用,但是农民也应该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的维护必须是在保障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违背时,应当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当然,同时集体也必须充分保障个人的基本权益,使个人充分感受到个人与集体的紧密关系,鼓励农民多为集体做贡献。集体主义原则把集体主义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广大农民树立社会责任心和责任感。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时,方式也应灵活多变,要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综合运用戏曲、电影等方式,寓教于乐。二是要发扬当地的传统美德。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因此,新农村建设,切不可遗漏当地丰富的文化遗产。当然,我们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也应克服,再批判地继承,批判地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建设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
三、从个人层面而言,要求广大农民应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一)重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发挥农民的力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要让农民切实明白: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象。一直以来,我国发展农业,往往只看到机械器具、资金投入等,而忽略了人才的培养。为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型农村,就要把关注点从物质要素转移到农民身上,培养新型农民,确立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如何做到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呢?首先,要正确定位农民群众的地位,他们不仅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参与者,更重要的是会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其次,通过手机、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媒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加强农民的社会公德教育;最后,要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重点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的相关知识。农民是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是科技成果的直接使用者。这就需要引导农民增强主人翁意识,追求自我全面发展,培育自信、进取、独立的精神。总之,应不断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大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科学、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努力为社会主义美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这是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经之路。当农民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核心和精髓。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农民的精神生活还很空虚,所以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呢?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鼓励各种文化团体发挥其功效,与农民形成“帮扶关系”,例如,可以采取巡回演出的方式,每隔半个月对当地各村农民进行普及教育的文化活动;其次,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要以农业科技推广为重点,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一方面让农民意识到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最后,要利用闲暇时间对农民进行成人教育。我们也应采取农民业余学校、夜校、培训班、文化补习班、周末班、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讲授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农药施肥、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充分利用农闲时间为农民“充电”。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培育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分必要并且重要的,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农民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另外,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作用,对于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相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农民群众的实践下,坚定信心、不怕困难、科学决策、严格落实,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