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学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 吴惠青
- 2124字
- 2020-06-24 18:22:29
第四节 新农村文化建设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的问题是文化失调的问题,那么在农村就是农村文化的失调问题”。在农村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文化、城市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都对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些影响,有的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的却是需要剔除的,否则会使农村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发生混乱,影响到农村的稳定繁荣。因此,必须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来处理好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农村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最终解决农村文化失调问题。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碰撞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有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地方戏曲… …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经过历史的沉淀,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民间文艺创作的热情减退了;民间工艺、技术等面临后继无人、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念也渐渐被社会上一些非主流的声音所淹没;传统的建筑也面临着旧城改造等政策规划即将消失。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下,作为中西方的两大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场猛烈的交流碰撞。
怎样才能在现代化这个时代潮流面前,保护好我们宝贵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能够“老树开花”,焕发出新的活力,繁荣兴盛,更好地传承下去呢?一方面,农村传统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的东西。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对农村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部分进行涤荡消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好时机,注意保护和培育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健全文化管理机构,激发和培养农村文艺工作者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创造力,抓好我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传承工作,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扩大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做到文化的新内容与旧的民族形式结合。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新兴传播载体,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努力做到保护、利用和改造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实现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以现代创新文化为汇聚,创造一番文化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双向互动
20世纪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日益扩大它的文化影响,其文化地位日渐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文化的商业化、通俗化、大众化趋势下,城市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地位,并通过传媒、人口流动等途径对农村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农村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因此,正确处理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关系,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农村优秀文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要抓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好时机,立足农村本土,立足农民需求和农村发展需要,寻求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和谐结合点,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来传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有选择地、有规划地推进城市文化反哺进程。在向广大农村腹地不断输送现代先进文化因子,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时,不可急功近利、生搬硬套。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农村文化自我发展壮大的机制,培养来自农村的演出团、歌唱家、舞蹈家等。这样,新农村文化建设搞得好,农村就可以为城市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文明市民,从而减轻城市建设的压力,有利于城市的建设。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达到共同发展。
三、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新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既面临着发展创新的历史机遇,也承担着巨大的挑战。英国学者罗伯特·塞缪尔逊在《全球化的利弊》一文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侵犯一个国家的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很大争议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各种文化随市场经济破门而入,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外来文化的融入,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严重侵袭。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沉醉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中,一些传统民族文化逐渐衰落。文化是民族的根,而中国农村文化的根只有深深扎入中国国情的土地,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因此,农村文化重建必须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包容海纳,做到消化吸收、兼容并蓄。民族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时,我们一方面不能闭关锁国、简单地将外来文化隔离起来,立足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的统一,积极借鉴,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被动地接受。应该以开放的胸怀和发展的眼光,正确的文化心态和我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来积极吸纳外来的先进文化,在加强引导的前提下,坦然让不同民族、国家等之间的多种文化在相互冲突、碰撞、摩擦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