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好的企业最能经营文化
- 胡耀元
- 2416字
- 2025-02-21 09:33:28
经营文化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未来的竞争与其说是经济上的挑战,还不如说是文化上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全球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文化力对于企业经营业绩、兴衰成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经营文化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系统工程,是基业长青之道。所以,我们必须改变那种经济是经济、文化是文化、“两者不说话”的思维模式。
近年来,中国企业注重开发文化力,提升软实力,取得良好的成效。企业界还就“文化力推动经济力”召开专门的研讨会。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概念之后,国内有关“文化力”和“软实力”的研究在不断深化。“文化力”和“软实力”——这两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学者提出的概念,甚至可以合为“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这句话。
然而,在中国企业探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实践的成功案例还不多。相比国外企业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企业文化探讨和建设历史,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才刚刚开始,处在波浪形摸索阶段。
可以说,本书问世的意义也在于“摸索”。但是,我们尽量不探讨学术层面的问题,而是试图从企业文化由来以及企业的实践当中去看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
说到企业文化的由来,我们不能不提两个明显的事实:一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的生产率大大赶超了美国,日货强势占领原本属于美国的许多市场;二是美国本土的许多企业,在世界剧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战后从废墟中重建家园的日本,力图国家复兴之路,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进美国现代管理方法,60年代实现了经济起飞。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变化莫测,而资源匮乏的日本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安然度过了触动全球的石油危机,还创造了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进入80年代,日本作为一支超级经济力量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相比,二战后长期在世界经济中居主导地位的美国则停滞不前,经济衰退,货币贬值,失业激增,面对日本、西欧及新兴工业国家的挑战显得一筹莫展。
理论的创新往往来自实践的挑战。严峻的形势引起了美国的极度不安,掀起了一场美日管理比较研究的热潮。随着研究的深入,美国学者发现,虽然日本从美国引进了现代管理方法,但却形成和发展为与美国有很大差距的企业模式。
美国企业在管理中注重的是技术、设备、财务、规章、方法、组织结构等“硬”性因素,强调的是管理科学;日企则更多地强调诸如人、目标、信念、宗旨和价值观等“软”性因素,遵循的是企业哲学。这种“软”性管理的关键是以人为本,树立共同信奉的文化价值观,培育出员工同心协力共赴理想的“企业精神”,不仅个别的企业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而且企业界、银行界以及政府之间也具有非常强有力的文化联系,构成了所谓的“日本公司”。表现为:一是企业通过生产更好的产品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企业形象;二是通过尊重和理解他人来赢得人心,甚至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维持一种强烈而凝聚的文化。

美国人经过反思之后,连续发表了《Z理论》《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寻求优势》《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等企业文化的传世之作,被称为企业管理新潮流的“四重奏”,构建起企业文化的理论热潮。
只要如实考察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实际进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理论,既不是搞文化研究的“文化人”杜撰出来的,也不是经常发表宏观经济“大论”的所谓经济学家提出来的,而是一些企业家和管理学者在企业调查基础上进行理论思维和理论创新的产物。
事实上,企业文化建设中许多潮流和想法,在中国都可以找到渊源。社会和谐、礼仪、孝道、信义、同情原则等儒家价值影响了东亚地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儒家思想、美国科技、日本管理共同成就了日本经济。
但是,企业文化并非源自中国本土企业,而是源自日本经验,成就于美国管理,之后传入我国的。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企业之间没有竞争。因此中国始终没有明确提出“企业文化”的概念,更没有形成企业文化的运作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企业真正开始了从垄断走向竞争,企业文化才开始被我国理论界所关注,并逐渐升温。1984年,海尔公司张瑞敏在企业亏损147万元的情况下,提出文化先行、企业理念先行。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第一次写出“市场经济”这四个字,也第一次写上“企业文化”这四个字。中国企业才逐渐关注到“企业文化”这个名词解释,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了。
从这个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或者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提升和发展。因此企业文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受到管理科学的深刻制约。
在这里,我提这样一个思考题:企业文化诞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管理科学,彼时,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卖方市场,企业的性质具有生产性特征。今天,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买方市场,企业的性质具有经营性。那么,深深打上生产型管理科学的烙印的企业文化,是否适合经营型的买方市场?企业文化应该从管理的角度来定义,还是应该从企业战略和企业经营的角度来定义?
这个问题,涉及如何理解20世纪和21世纪的企业环境差别问题,由此上升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型升级。这个问题也为我们“重新审视”企业文化开启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非常清醒地看到:经营文化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大主题!从“中共十八大”召开至今,“文化软实力”成为热点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未来,所有企业都要经受文化冲击波的洗礼,顺势者昌,逆势者亡。
为此,我们必须强化一个意识:大,算不了什么,强,算不了什么,钱多,也算不了什么,文化高于一切!最好的企业最善于经营文化。当一个企业,将自己有限的“现金流”做成无限的“文化流”之时,我相信,出现奇迹的时候就到了。反之,在文化力制胜的时代,不文化,没未来。
我把文化力命名为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环境下,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尤其企业之间的竞争,其最高形态是文化之争。文化力是软科学、软实力,谁做得最好,谁就能笑到最后;谁最能文化,谁就最有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