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安:“流”体验与我们的幸福生活

“流”体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假如有一天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情景当中:被限制在一个小房间里面,房间只有几平方米,里面有一张床、一个马桶,没有电视机,没有图书,没有报纸,没有手机,没有Wi-Fi,也没有朋友陪我们聊天,我们要在里面待整整四年。在这样的情景下,我们有没有办法让自己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情,甚至让自己开心幸福起来?

大家可能会觉得很难,但有一位老先生,他是东欧人,以前生活在匈牙利、克罗地亚一带,小时候德国人打到他的家乡,把他家乡的村庄占领了,把周围的家人朋友都送到集中营里面,一关就是四年。1945年,老先生的家乡被解放了,家人朋友也被放出来了。这时老先生已经十几岁了,他发现大多数人经过这四年已经死了,因为这些人被关在集中营里面之后内心充满了恐惧,恐惧让他们每天处在一种六神无主的状态,不知道下一步该是什么样。这种状态降低了他们抵抗恶劣的物质条件的能力,日复一日,最后死在集中营里面。还有一些人经过了同样的四年,而幸存下来,这些人生活得相当不错,虽然人看起来很瘦,营养不良,但是他们的精神状态非常好,像经历了长途旅行回来的人一样。当时大家非常奇怪,大家都被关了四年,为什么这些人活下来了,而那些人却死掉了?

活下来的人和死掉的人做的事情不一样。有一个人在牢房里面写小说,小说涉及100多个人物,人物和人物有复杂的关联,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他花了两年多时间把小说构思出来,每天都要思索如何写这篇小说。这个人全身心投入这件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内心积累了类似行云流水的健康体验。这个人因为这种体验感觉自己非常有价值,最终这种感觉让他生存下来。

这位东欧老先生观察这些生存下来的人,发现他们都有类似的经历,然后他决定去学心理学,后来攻读了心理学博士,然后留在芝加哥大学教书。老先生绝大多数教授生涯都是在芝加哥大学心理系度过的,现在退休了。他一生只研究一个概念,即能够区分生存还是死亡的积极的内心体验,他把这种体验定义成“流”体验。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件我们做得得心应手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内心经历的类似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就叫作“流”体验。老先生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流”体验到底是什么,“流”体验对我们人类带来什么影响。以下分享一下他的研究。

早期的时候,他对一些专业人士,如音乐家、歌唱家、体育运动员做过研究,问这些人人生最幸福的是什么时刻,当时在做什么,内心感受是怎样。作曲家讲,自己最幸福的时刻是埋头作曲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自己进入一种沉迷的状态,感觉自己的身体不存在,手和身体好像分开了,这些曲子不是自己写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这就是作曲家进入工作“流”的时候内心体会到的感觉。

还有一个攀岩运动员是这样回答的:最幸福的是攀岩的时刻,攀岩需要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刚开始攀爬的时候感觉大脑被切断了记忆,只能够记住刚刚发生的事情,因为所有的记忆力都集中在手头上,他感觉到整个世界都被遗忘掉了。这就是我们经历“流”体验时的感觉。

“流”体验的影响

“流”体验会给我们很多影响,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当我们经历“流”体验的时候,所有的注意力、脑力活动都集中在手头一件事情上,不能分心。

第二,意识和行为会达到合而为一的境界。比如,网球运动员在对抗性的比赛当中,应付对手的挑战就很容易进入比赛“流”的状态。一旦进入比赛“流”的状态,这些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就很容易达到心神合一的地步,他们的眼睛、脑、手达到合而为一的地步。

第三,强烈的驾驭感。当“流”体验发生的时候,我们会体会到很强的驾驭感。驾驭感不是指挥其他人的驾驭感,而是感觉到对自己的身心有随心所欲的控制。当“流”体验发生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在控制自己的身体,控制自己的判断和注意力的时候,在用这种控制应对挑战。

第四,当“流”体验发生的时候,会让人出现时间的错觉。有的“流”体验会有时间过得非常快的感觉,还有一些“流”体验会有时间过得非常慢的错觉。有一个花样滑冰的冠军,有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在比赛当中做一个高难度的转体动作,这个动作本身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但是他全身心去做,感觉自己足足做了几分钟才把这个动作做好。

有一个和“流”体验相关的视频,是钢琴演奏家郎朗和他的父亲,他们在欧洲音乐厅里面的演出,一个弹钢琴,另外一个拉二胡,合奏了传统民乐《赛马》,从中可以体会到父子二人全身心投入乐器演奏中,用乐器演奏音乐的“流”体验的感觉。

“流”这个概念和心理学一个分支——幸福心理学有关。有很多心理学家研究幸福到底是什么,怎么样让我们的人类更幸福一点。经过二三十年的研究之后,对这个问题有大家认可的答案,比如,幸福纯粹就是个人的主观感觉,一个人感觉自己幸福不幸福,不取决于你拥有什么东西,也不取决于别人怎么评价你,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觉得幸福不幸福。如果幸福就是人类的主观体验的话,“流”体验就是我们人类体会到的幸福当中最高质量、最高等级的幸福感觉。

有一个叫幸福金字塔的模型,把人类能够经历的积极的体验分成了两类,这些都是好的主观感觉,可以让我们人类感觉到幸福。在幸福金字塔下面是人类经历的快乐,这些快乐主要来自我们的欲望得到满足。如果生活当中有很多的快乐,欲望可以很容易得到满足,那么我们的人生当然比别人幸福一些。

金字塔塔尖上愉悦的体验来自我们投入做事情的程度。按照幸福金字塔的分类,“流”这种愉悦体验是人经历的幸福里面最高的形式,快乐为什么不如“流”有质量,快乐里面有一个快字,意味着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我们很饿,我们吃美食,进食满足我们的食欲,进食的过程当中我们很满足很快乐,但是吃完了就没有了。比如,你新买了一套房子,领朋友来参观,朋友称赞你的房子好,满足了你被尊重被重视的需要,但是朋友走了你这种快乐的感觉就不见了。但是“流”体验不一样,“流”体验不仅可以在经历的时候会让你感觉到内心行云流水的体验,而且在结束之后会影响你自我价值的感觉。每次“流”体验都是一个行云流水般的操控自由的身心来应对手头任务的过程,任务结束之后,因为这段完美的经历,我们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自己成长了,变得比以前更好了,这个时候自我价值就提升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郎朗父子结束演出之后,接下来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的时间,都会因为演出的那次“流”体验感觉到自己比以前更好了。这是我们讲“流”体验的愉悦体验,也就是我们人类经历最积极的幸福最主要的原因,不仅当时感觉好,而且结束之后还有愉悦的感觉。

这里有一个问题,毕竟郎朗父子不是一般人,使用的乐器都是价值连城的,他们的演出环境金碧辉煌,普通人是没有这种情景的。那么,和郎朗父子相比,作为普通人,我们经历“流”体验的可能性是否就要少一些呢?有一次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个视频,这个视频是深圳街头的一个路人用手机拍下来的。视频当中有一个盲人乞丐在深圳街头用二胡演奏曲子来讨钱,他演奏的曲子也是《赛马》。盲人艺人和郎朗父子的境地不能同日而语,但盲人艺人全身心的演奏是不是也会给自己带来和郎朗父子一样的感觉呢?盲人艺人在演奏的过程中因为全身心的投入,而内心经历的积极体验是不是和郎朗父子的积极体验完全可以对照呢?这是蛮有趣的现象。

那个盲人艺人忘掉了自己做什么,已经忘掉了自己讨钱的事情,讨到多少钱的贡献不如他自己内心经历的体验贡献大。如果把这两件事情对照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作为人类经历最积极幸福的感觉和我们拥有的外在资源与地位及物质条件关系不大,这就把心理学另外一个话题带出来了,即金钱到底能不能买来幸福。

有无数的经济学家研究这个问题,也有一些大家比较接受的答案:金钱能够买来幸福,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相比,有钱的人幸福程度要高一些。但金钱能够买来的幸福是有限制的,金钱只能够买到一类的幸福,这类幸福就是快乐。金钱买不来愉悦,有钱人和没钱人相比,欲望更容易得到满足,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穿什么穿什么,但是有钱没钱对愉悦的影响很小。有钱人和没钱人相比,未必就会有更多的“流”体验。这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觉得有很多人他们应该很幸福才对,但是他们的幸福水平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也有很多人我们觉得他们简直不能再惨了,但是他们的幸福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多。

生活当中的“流”体验

在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流”体验。和“流”体验比较少的时候相比,我们的生活会出现什么变化?“流”体验会在哪些方面影响我们?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流”体验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很多研究表明,当我们在生活或者工作当中经历频繁的“流”体验的时候,我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可以得到改善。如果我们经常有“流”体验,我们就有很强的自我价值的感觉,就会远离心理疾病,同时会改善我们的生理指标,让我们远离一些和抵抗力、免疫力有关的疾病,我们不大可能得呼吸道感染或者心血管疾病。“流”体验的第一个影响是可以改善我们的身心健康。

第二,“流”会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都要和其他人打交道,但我们和其他人打交道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和我们感觉到自己有没有价值有关。假如说生活当中缺乏“流”体验就会觉得自己没价值,那么就会导致我们对周围的人很挑剔,挑剔他们的小问题、小毛病,这样就会导致我和他们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如果每天我都会有“流”体验,我对周围的人非常宽容,那么人际关系就会受我经历的“流”体验的体验。

第三,和“流”体验有关的影响是创造力。每个人的创造力是有差异的,大家都喜欢和有创造力的人交往,这些人总是有很多你想不到的想法。我们喜欢和这些人交往,他们在生活、工作当中有大量的“流”体验,意味着“流”体验要全身心做一件事情,当你全身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思考这件事情,这就会导致你在这件事情上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体验。

第四,“流”体验可以改进我们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少犯一些人生错误。有一篇论文考察研究中年男性在生活工作当中经历的“流”体验是多少,且和婚姻出轨有没有关系。最后,发现这二者是有关系的:“流”体验多的婚姻出轨可能性小。当我看到论文的时候觉得很惊讶,不是很相信这个研究。直到2017年5月,安泰的MBA项目组织全国MBA摄影大赛,当时我代表MBA项目办公室致辞,一同致辞的还有另外一位嘉宾——上海摄影家协会的会长。会长得知我在商学院里面教书,就告诉我摄影家协会很多会员是商学院的学生,这些会员都是做老板做高管的,大部分的会员都是出于偶然才加入摄影家协会的。但是他们加入之后,通常要买一套摄影装备,装备很贵,七八万元算便宜的,二十几万元是普通的。他们买了摄影装备之后就用,结果一用就上瘾了,到处拍照,然后大家交流评比,他们干这个事情乐此不疲,然后就减少很多无效的非公务社交活动。“流”体验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历程,对成功的中年男性这个群体来讲,到了中年时经济压力比较小了,同时精力仍然比较旺盛,一般的物质生活的改善已经很难收获更多的快乐。但是通过培养这样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让生活充满“流”体验,收获内心的愉悦。

工作当中的“流”体验

了解生活当中“流”体验的影响之后,再来看一下工作当中的“流”体验。让我们的工作当中有更多的“流”体验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思考一个比较宏大的命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有心理学家做过调查,90%的人说人活着是为了幸福,10%的人说是其他的事情,活着是为了挣钱,挣钱为了什么,为了幸福。事实上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想,人活着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幸福,“流”体验是人类经历所有幸福体验当中最高等级的形式,如果生活当中有大量的“流”体验,从某种意义上就可以讲,你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的。

那么,怎么样让生活工作当中有更多的“流”体验?这个问题比较麻烦,因为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流”体验的多少主要有以下三个大的影响因素。

第一个因素,任务的特征。我们想要从一个任务上获得“流”体验,事实上能不能获得“流”体验和任务本身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具有什么样特点的任务能够更容易让我们获得“流”体验呢?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二个特点是清晰的流程。第三个特点是及时的反馈,关于任务表现怎么样,立即收到反馈。如果任务满足这三个特点,就容易让人产生“流”的感觉。

有很多年轻人对网络游戏上瘾,为什么这些孩子会迷恋网络游戏,因为他们玩游戏的时候感觉很爽,这种感觉用今天的概念讲就是“流”的感觉在里面。因为设计网络游戏的人都是按照这三个特点设计网络游戏的:明确的目标——把怪打死;清晰的规则——砍一刀掉半管血;及时的反馈——把怪打死了就可以进入下一关。读大学的时候我对Windows里面的扫雷游戏上瘾,挖到半夜三四点钟还是不肯睡觉。后来我思考:为什么挖地雷会上瘾?其实电子游戏满足了三个特点: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规则、及时的反馈。

在工作当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有的工作更符合上述三个特点,这样的工作能够给人更多积极的体验;有的工作和这三个特点差异比较大,这样的工作干起来的体验比较差。有一个研究者到医院里面研究医生,看他们对工作满意的感觉,看他们在工作当中获得的自我价值和体验。研究发现,外科医生比内科医生好很多,很多外科医生宁愿收入少也不愿意当内科医生。大家看任务特征就知道了,外科医生的工作动手术,这个任务很容易满足这三个特点:明确的目标,把什么切掉是不能乱来的;清晰的规则,应该怎么样切也有清晰的目标;及时的反馈,经过手术的病人基本上愈合后就痊愈了。但内科医生这三个目标就相对比较糟糕:明确的目标很难有,也没有相对明确的规则,关键是没反馈,内科的病人康复以后就不来了,当然不好也更不会来了,对于医生的反馈不明确。所以,内科医生相比外科医生而言没有外科医生那么快乐。内容的特征影响我们有没有“流”体验。如果要想有“流”体验,要想一下哪些任务可以带来“流”体验。

第二个因素和人有关。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控力,大家想一下“流”体验的定义,我们全身心做一件事情,而我们的自控力影响了我们能不能全身心做一件事情。高自控力的人比低自控力的人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手头的工作当中,就可以把事情做出“流”的感觉。2017年,我研究一个现象,我们现在MBA和EMBA的规模很大,MBA、EMBA当中有很多跑步爱好者,全部都是业余的,他们都有全职的工作,白天上班,晚上跑步。在这个事情上大家的表现差别很大,跑得特别出色的人真的很能跑,可以参加马拉松比赛。七月的时候有一个EMBA的同学,快50岁了,他过生日,他说要用一种最“二”的方式过生日,要跑222.2千米,他从凌晨开始跑,跑到半夜把200千米跑下来了。跑步我也去了,但我跑步有一个局限,就是我跑到10千米的时候或者跑到70分钟的时候我就不行了,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如果再跑下去会晕过去。

所以我就研究他们为什么能跑,研究结论让自己觉得比较失望,因为我发现在跑步这个事情上,跑步不具备刚才我们讲的三个任务特点——单调的任务上之所以有人能跑而我不能跑——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我们的自控力有区别,我的自控力是有问题的。我这种人经常在跑步的时候脑子里面想别的事情,想我的研究、想今天单位里面发生的事情,如果对面看到一个比较奇怪的事情,我头也扭不过来,要多看一会儿,跑步就变成了外来的任务,变成我们必须忍受才能继续下去的事情。而那些特别能跑的人,他们有一个共性:刚刚开始跑的时候脑子里面也想其他的事情,但是跑了三四十分钟之后就开始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下来,不要再想别的事情。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想跑步这一件事情,四五十分钟的时候脑子里面只有跑步这件事情,就是协调自己的两条腿和自己的大脑之间有一个对话——让这个对话一直维持下去——这就会产生一种类似“流”的感觉出来。这种“流”的感觉一出来,跑步这件事情就不是负担了,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我当时发现有这个因素在里面,在生活当中其他事情也有这种体验。比如,很多朋友在家里面有带孩子的任务,大多数人不喜欢带孩子的,我们觉得带孩子很痛苦,有时候要冲孩子发脾气。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带孩子这个任务当中获得快乐的感觉呢?因为我们的自控力不够,不能在带孩子的时候只做这一件事情,很多人要看手机,觉得带孩子浪费时间,没有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带孩子一件事情当中。如果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可以享受带孩子这件任务的快乐,这是很重要的。这是专注力、自控力和“流”体验能够连在一起的原因,尤其对本身不吸引人的任务而言,你的自控力就非常重要。

除了自控力之外,影响“流”体验的第三个因素就是我们本身的技能水平。我们想一下“流”体验的定义,把一件事情做得得心应手是“流”体验的条件,意味着我们要有高水平的技能。我们本身具备的技能水平能不能应付这种挑战,决定了我们在任务上能不能享受“流”体验。当我们打羽毛球的时候,什么时候觉得自己今天的羽毛球打下来酣畅淋漓有“流”体验?如果你朋友的羽毛球打得不错,你就有“流”体验。因为他的水平也很高,你要全身心投入去打,这样的话你的“流”就出来了;比如,你的朋友水平不高,你的水平很高,你不用全身心去做,就不可能有“流”体验。

我们在一件任务上要有高水平的技能,才能享受到任务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对专业人士来讲,比如郎朗父子还有运动员,根据一万小时定律,你想从专业活动当中享受活动带给你的幸福快乐的感觉,至少需要一万小时的训练。一天10个小时是3年的时间。所以说我们人类能够享受的终极的幸福感觉是以我们承受一定的痛苦,承受一定的磨炼作为代价的。幸福是从痛苦当中来的,这是有依据的。

这个事情在我们的博士生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我在2012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研究中的‘流’体验,为什么大多数研究生做论文痛不欲生”。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研究的方法,而要掌握研究的方法,通常需要一到两年全身心投入的训练,大多数人到我们这里读书,没有意识到重要性,没有让自己完成训练,没有掌握方法,就不能驾驭要研究的问题,不能驾驭就不容易做进去,就享受不到研究带来的快乐。

在工作当中我也发现了一个很强的证据,这是我自己总结的案例,我们教学的时候不大强调或者说不大鼓励讲个案,因为个案没有说服力,你讲的个案都可以举一个反的个案驳倒。但是个案比较鲜明,容易让人接受。这个个案是我在两年前观察到的,我于1998年大学毕业,在交大读的本科,学的是工程,当时本科同学大学毕业之后,全系有70多个人,仅有十几位非常优秀的同学留在上海工作。本科毕业留上海没那么容易,这十几个同学要么是学生干部,要么是党员,要么成绩特别好。之后一晃15年过去了,2013年,我们举办毕业15周年同学会,70多位同学都回来了。同学会有一个环节,每个人用5分钟讲一下过去15年干了什么,然而1998年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的十几位优秀的同学当中有好几位的职业发展是停滞的,15年后做的工作和15年前毕业找到的工作是类似的。职业发展没有进步,意味着他们15年之后还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

过去15年经济发展迅速,上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非常好奇,想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们身上有什么共性,他们讲话的时候我发现了他们的共性,就是他们跳槽太频繁了。1998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是学材料工程的,找工作都是去上海的轴承厂、柴油机厂、宝钢,到了工厂都是在车间里面上班,在车间上班和大学里面想象的工作情况不一致,做得不是很开心。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来时,上海遍地都是网络公司,网络公司都要人,他们都是交通大学毕业的,他们应聘网络公司没有问题,所以这些人又去了网络公司,去了网络公司之后本来不是学编程的,肯定做不了编程专业的,出不了成绩又不开心,做不下去了又换一份工作。很多人换了七八份甚至更多的工作,频繁地换工作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没有在工作中培养足以应付工作任务挑战的高水平技能。不论是销售,还是做技术,还是做内部协调沟通的事情,都没有这个技能。一旦没有技能应付工作带来的挑战,你做这个工作就没有类似“流”的体验,而工作一旦失去流体验作为回报,那么你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作可以给你带来外在的报酬,每个月的薪水。如果工作的原因就是几个月的薪水,这就注定了你在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是有上限的,否则你不如做其他的事情赚一万元钱更合算。一旦你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精力有上限,你的职业发展上限就出来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工作当中没有“流”,职业发展就停滞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反过来的案例,很多年轻人在职业发展过程当中比较顺利,很快可以升职,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刚刚参加工作,头三四年的时间,刚开始不熟悉,花一两年掌握情况,之后全身心投入工作,然后晋升。什么时候全身心投入停了,职业发展就到此为止了。这是我们研究“流”体验的时候发现的一些规律。

我带的一位学生是国内大纺织集团的人事经理,2014年,我们用这个概念研究浦东两家纺织工厂。这家集团在上海有两家纺织工厂,加起来有1700个工人,绝大多数都是外地的农民工,这些纺织工人的工作对于技能的要求其实不是很高。但是他们的业绩反映到他们的奖金上,在奖金上的差异很大。这些工人平均的收入一个月4000元左右,高的可以到接近八九千元,低的只有3000多元,差了三倍。学生和我讲这个事情,我觉得这里面有研究的空间——对技能要求不是很高的工作,为什么在工作上大家的业绩有三倍的差异?

这中间有很多的因素可以研究,我让他把这些工人按照业绩排队,抽前面的16个、中间16个、垫底的16个人做访谈,并将访谈的内容转成文字,然后转成文件。将48个人的文档做成一个大文档进行分析,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业绩的差异,分析造成高奖金低奖金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是缺钱。在纺织集团里面,绝大多数做得好的工人都是因为家里缺钱,比如说家里面两个孩子上学,每个人都要支出两三千元钱,或者说家里面要盖房子,不盖房子家里孩子没有办法结婚娶媳妇,所以没有办法只有拼命赚钱。纺织集团是两班倒的工作模式,一个班次是12小时,在两班倒的情况下,工人还要求加班,连上36个小时,一个月上够26天班属于全勤。工人为了拿全勤基本上每个月都不休息。他们因为家里面缺钱而拼命加班,甚至会因此给车间管理者送礼。

但当时我在访谈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另类”。这是在1700名工人当中业绩排第3位的一名女工。这名女工非但不缺钱,反而非常有钱,她丈夫在上海做生意,家住别墅。她为什么到工厂里面来,这里有一个故事,我们访谈她的时候讲到这一点。她当时在家里做全职主妇,有一年老家的朋友来她家里做客,后来朋友要出去找工作,她就和朋友一起出去报名找工作,报名之后竟然也录用了。在她参加工作以后,干一天工作非常辛苦,她就不想干了,但是因为她有很多姐妹在里面,如果干了一天就不干了,她们会说她吃不了苦。她就想我坚持几天,找一个借口然后不来了。后来车间里面有一个大姐教训了她一顿,大姐又耐心地教她应该怎么做,她向大姐学了诀窍之后,发现自己的工作也没有那么难了。当时我非常震惊,在纺织生产线上,观察到有人通过技能不断提升,并在工作当中做出来类似“流”的感觉。每班她都要站12个小时是很累的,那是非常辛苦的,但却感觉非常有价值。每个月挣的八九千元钱,对家庭来讲一点不重要,但是因为做了工作而且能很出色地完成工作,她觉得自己非常有价值。这是工作当中带来的“流”的感觉。

大家想象一下纺织生产线上的工人都可以做出“流”的感觉,在座的每个人比纺织工人的工作条件好得多,每个人生活当中应当有更多的“流”才对,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流”,这里面就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希望大家以后“流”更多一些,更幸福一些!


(本文根据张新安教授2015年12月2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举办的“深度思考”系列论坛上的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