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平台:企业研究开发院的构建
- 张振刚 余传鹏编著
- 3538字
- 2025-02-23 03:14:02
推荐序
拥有创新
中国企业面临的现实:效率与创新成为可持续性的障碍
在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腾飞的30多年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企业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占世界企业500强的20.69%,总体规模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同时,净资产利润率高于世界企业500强,国际竞争力在逐渐增强。中国企业所创造的伟大实践成效,为中国管理实践的经验归纳和理论提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然而,在与世界一流企业的进一步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在很多方面的差距还相当大:在规模实力方面,中国企业在许多行业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同行领先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绝大多数中国企业500强的发展并不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在人均营业收入方面,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为102.15万元,仅占世界企业500强的45.6%。
而从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各项指标来看,尽管规模获得了增长,但效率与创新的问题却进一步凸显:①企业规模继续快速提升,但赢利能力有所下降,经济效益增长步伐显著放缓。其中,2012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赢利能力下降,近30%企业利润负增长;②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但研发强度有所下降,创新的力度并没有跟上规模增长的步伐;③与美国企业500强规模差距缩小,但绩效指标再度拉开距离。随着美国企业500强赢利状况的快速恢复,中国企业500强的绩效指标一改金融危机以来连续3年领先的局面,再次与美国企业500强拉开了距离。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2.1%,低于美国企业500强2.1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为4.7%,低于美国企业500强2.3个百分点。统计显示,过去20余年中国工人的平均生产率已提高10倍,但仍不及美国同项指标的1/3。效率与创新的劣势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可持续性:中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3.7年,而欧洲和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12.5年,美国企业8.2年,德国500家优秀中小企业有1/4都存活了100年以上。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企业在效率与创新方面还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中国企业走过30年,成长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使得企业不得不检讨和重新审视,我们是不是走了一些弯路。这其中,如何重新认识经济增长的来源,是目前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知道,经济增长率=劳动投入的贡献+资本投入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TFP)。30多年来,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劳动力所带来的竞争力帮助中国企业获得了世界分工的机会。最近10年来,资本投入的贡献也开始显现出来,借助于资本的力量,中国企业也具有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可是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只关注了规模这个要素,在效率和技术方面,我们却有着明显的差距。从以上的事实和数据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管理对于效率和创新的贡献还不够。那么到底哪些关键要素能使管理在创新实践中释放更大的效率,中国企业又应当如何通过创新获得成长的持续性呢?我想,这正是《创新平台:企业研究开发院的构建》与《创新管理:企业创新路线图》这两部研究成果所贡献的价值。
以系统的创新实践获得管理的效率与成长的持续性
企业管理者需要从顾客那里了解到企业的目的,并以对贡献的承诺来获得管理的有效性。然而,当企业管理者试图以有效的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目的——创造顾客时,就会发现这些还不够。于是,德鲁克告诉人们,要满足顾客的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简单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必须依靠企业的创新。在他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而非科技术语。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通过改变产品或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德鲁克指出,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近50年来美国经济已经完成了由管理型经济向企业家经济的深刻转型。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实践的精神,而创新则是企业持久生命力的来源。正如德鲁克在书中所说的,“这要求所有机构的管理者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当做企业和自己工作中一种正常的、不间断的日常行为和实践”。在这一点上,透过《创新平台:企业研究开发院的构建》与《创新管理:企业创新路线图》两本书中众多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已经并且正在做出的持续努力和卓越实践。
变化为新颖且与众不同事物的产生提供了机会。因此,系统的创新存在于有目的、有组织地寻找变化中,存在于对这些变化本身可能提供的经济或社会创新的机遇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中。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新都是利用变化来达成的。当前,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一个创新主体更加分散的社会,变化和不确定性成为环境的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以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获得持续的成长,如何发挥持续的竞争力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借助改革开放的环境,借助中国市场的资源要素取得了快速的规模成长。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随着企业竞争和发展模式的改变,中国企业需要转变增长方式,需要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创新成为根本性的选择。但是如何获得创新能力,如何寻找到中国企业的创新路径,如何让企业能够具备创新的体系,这些是企业以及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借助于张振刚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可以获得实质性的解答与帮助。
《创新平台:企业研究开发院的构建》与《创新管理:企业创新路线图》两本书正是立足于大数据时代背景,分别系统地探讨了企业建设研究开发院、制定创新路线图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工具。《创新平台:企业研究开发院的构建》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帮助企业有效适应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的高效研发组织,进而系统整合企业内外部的各类创新资源,并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企业的信息搜集处理、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张振刚教授及其团队通过总结归纳广东35家以上创新型企业研究开发院的建设情况和特点,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一套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综合分析框架。在《创新管理:企业创新路线图》中,张振刚教授的团队基于广东创新型企业的实践和多学科的理论视角,提出了一套管理创新活动的方法论工具——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路线图。这一工具将对我国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方法论和理论工具的支持。相信这两部研究成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中国众多创新型企业有效地推动创新从而成功蜕变,并实现持续地健康发展。
创新既是精神也是行动
创新既是一种精神,同时也是一种行动。这是我个人一直坚持的观点,因为创新如果停留在观念、思想和制度上,没有转化为行动和结果,创新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事实上,这也正是透过《创新平台:企业研究开发院的构建》与《创新管理:企业创新路线图》两本书中丰富的本土企业创新实践所看到的可喜之处。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实践,书中所介绍和研究的企业案例,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看到中国企业的创新成长,也欣喜地看到这些创新带来的价值创造。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如果能够真正运用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并坚持做到这一点,那么一定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领袖。
我非常钦佩张振刚教授坚持研究的韧性和努力,因为他同时担负着华南理工大学学校领导的重任,一方面需要承担繁重的大学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教学和辅导研究生,他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授课老师,更值得我学习的是他刻苦钻研的学术努力。当受张振刚教授的邀请写推荐序的时候,我被其追求价值贡献的行动所感动,虽然自觉能力尚不足够作序,但是系统地阅读这两本书后让我获益良多,也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这两本书也是把创新转化为行动的最好例证。
当前中国管理学界亟需兼具实践导向与创新导向的研究,这两部研究成果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特征:既注重企业创新实践经验的总结,也着力加强企业创新管理理论和方法论的系统构建,并且基于前人的大量研究,以一种新的创新系统理论形态呈现。进一步从研究的贡献来看,《创新平台:企业研究开发院的构建》与《创新管理:企业创新路线图》在企业创新的管理实践领域,准确地框定了有效实施并管理系统创新的研究问题,以崭新的系统理论视角来探讨企业的创新管理实践,借助丰富的案例和系统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非常有价值的方法论工具。当然,若要使这两部研究成果的价值贡献得以完全释放,还需要读者融入行动的力量。比使命更重要的是实践,愿读者在创新的实践中,以行动的力量来释放这两项研究的价值。感谢张振刚教授以及他的团队贡献了这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陈春花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CEO
2013年7月21日于广州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