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从“错误”到“有罪”:对文学中“罪”的观念考察
更新时间:2024-05-17 16:26:30 最新章节:第11章 参考文献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文学中的“罪”的问题。“罪”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古老话题,也是文学的永恒母题,作为人类“善”的对立面,“罪”与“恶”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规定着人自身的边界。本书关注的问题是,“两希”传统作为西方文学的发源地,在“两希”文化的融合中,从文学的角度看,古希腊的“错误”是如何“演变”为基督教意义上的“罪”的?也即是说,希腊文化语境中人与宙斯的分离如何与希伯来文化语境中人与上帝的合一相统一?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在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诗人和城邦公民是如何在实践中将一种对“罪”的伦理看法逐渐“变为”一种宗教看法的?与之相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罪错”更多强调良心谴责,对“罪”的追究不像西方那样偏重于灵魂的“负罪”式忏悔,而是注重一种功能性的对“罪”的消弭,其目的不是“负罪”,而是“减罪”,从而获得心灵的安稳。本书将以中西方各时段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罪”的书写来加以对比分析研究,试图借此构建起文学中关于“罪”的观念史。
品牌:武汉市弦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上架时间:2024-02-01 00:00:00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武汉市弦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李庭坤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以中国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中的乡村空间书写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中乡村空间书写的对象和特点,厘清了乡村空间书写流变的历时轮廓,深入地阐释了乡村空间书写流变映射的乡村社会与文化变迁,进一步解读了现代化进程对乡村的影响。著作丰富了乡村小说的研究内容,扩展了当代文学的研究范围,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参考。文学16.5万字
- 会员宫廷文化贯穿于唐五代词的发展始终,对词体发生史的建构有重要意义。本书从词的起源问题切入,以唐五代不同发展阶段为横断面,探讨宫廷文化与唐五代词的发展演变关系,具体论述了五个问题:隋代初唐的宫廷文化与词体发生的准备、盛唐的宫廷文化促进词体的形成、中唐的宫廷文化使词体呈现过渡性特征、晚唐西蜀的宫廷文化奠定了词体的基本范式、南唐的宫廷文化促成了五代词的兴盛。唐五代词以宫廷文化为主要题材,具有鲜明的宫廷文化文学13.3万字
- 会员本书在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视角下研究茅盾1927—1936十年间小说创作。围绕《子夜》这一轴心,综合考察茅盾早期革命文学和“左联”时期创作,并着力呈现这些作品相互之间的互文本关系。进而发掘茅盾小说创作与国民革命之间潜在的联系,呈现茅盾在国民党左派、“托派”等各种复杂力量之间的进退取舍,以及其作为左翼知识分子的复杂精神历程。文学19.4万字
- 会员本书由卢曼的系统论出发,考察德国汉学家自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演化情形。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相当于一个自主的功能系统,按照自身程序生产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也将“文学中国”建构成一个共同演化的意义世界。文学39.5万字
- 会员本书探讨当代湖南作家作品的精神构成及其地方性特征,对周立波、韩少功、残雪、黄永玉、王跃文、阎真、张枣、沈念等十多位当代湖南重要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进行诗学和阐释的双重解读。整体结构以文学的地方性遗传、认知叙事与湖南作家的自我进化、不断变化的文学样态等为基本构架,试图探讨如何以不同方式、多维视角把握文本的思想脉络和艺术构成。文学24.5万字
- 会员本书在解读古代希腊“政治谐剧”诗人阿里斯托芬时,试图超越古典学者们惯常的“微观历史决定论”的解读方式——以每部谐剧上演前后的历史状况为理解阿里斯托芬每部谐剧时的决定性的导引性线索。认为阿里斯托芬与苏格拉底的分裂是智慧与哲学的分裂。就像墨子在中国先秦思想家群像中是一个异类那样,阿里斯托芬在希腊古典时期思想家群像中也是一个异类。“百家争鸣”的本质在于文化大转型,在于对话者之间的思想关系。本书立足相关古文学12.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