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海上丝绸之路与自贸区升级版双重视阈下南海经济圈建设研究
更新时间:2024-05-29 13:31:04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书籍简介
本书提出南海经济圈这一新的圈层结构,并针对此目标对象开展深入研究,是满足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实施所需要的新路径的理论研究内容;同时,开创性开展南海经济圈建设相关内容的研究,包括南海海洋一体化开发,环南海主航道国家之间的产业一体化、贸易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等,均为前人甚少或未开展研究之领域;最后,针对最新时局发展,探讨了缓解南海争端、促进共同建设的路径。本书研究后提出中美南海博弈背景下南海经济圈建设的路径。
品牌:西南财大
上架时间:2023-07-01 00:00:00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西南财大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龚三乐
最新上架
- 会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中央交办给成渝地区的“国之大者”。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指导下,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联合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四川省县域经济研究中心,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的九大任务,构建了包含9项一级指数、29项二级指标、68项三级指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监测体系,每一个具体指标又按照指标属性分为成长性指标、关联性指标、一致性指标、经济6.4万字
- 会员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青海省民族地区16万户,53.9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整体上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贫困。但青海省民族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民生短板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脱贫层次低,“脱贫摘帽”户可持续生计基础薄弱,返贫风险大。因此,如何持续厚植“脱贫摘帽”户可持续生计基础是未来一段时期青海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守住返贫底线,实现高质量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经济15.3万字
- 会员本书聚焦于数字科技与乡村振兴,从□□的城市战略定位出发,分析了数字科技促进北京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以及数字科技促进北京乡村振兴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了北京市数字乡村建设特点、需求,提炼出适宜□□近郊发展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等等。针对北京市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需求及问题,搜集并整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案例,总结各地做法的同时借鉴其经验,提出了适用于北京地区的数字乡村发展的可行性建议。经济22.1万字
- 会员结合我国现状及发展实践,对口协作对区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对口协作产业园起到带动及辐射当地济的作用。本书通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从政策、产业、空间、管理、招商、运营、投融资等多维度结分析对口协作产业园验,并通过具体案例突出典型对口协作产业园的及亮点,以期为区域合作发展提供一条可、可供参考的路径。经济15.3万字
- 会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区建设战略实施三年多来,川渝两省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更好服务社会各界了解双城经济圈、研究双城经济圈,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精选了48篇决策咨询文章结集成册,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九大任务领域分别归类、单独成章。本报告立足川渝发展实经济25.8万字
- 会员本书从公平感知视角,将政策、产业、生计作为增收的重要渠道,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分层次对农牧民增收进行研究,从而深入探究公平视角下青海省农牧民增收的内在机理,逐层分析影响青海农牧民增收的各类因素,探究惠农惠牧政策、地区产业融合、农牧民个体生计对青海省农牧民收入的影响,探寻农牧民增收的具体路径,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青海农牧民可持续生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10.9万字
- 会员本专著是针对中国吉林省农村地区生活水准的影响要素的统计分析研究,本书以城市和农村作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地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日双语对照的研究方法,研究城市生活地域和农村生活地域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和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别。本书首先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倾向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吉林省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总体情况,收集近几年的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通过计量分析、对比分析,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经济7.6万字
- 会员基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的现实背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网络研究》一书聚焦于区域视角,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网络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客观刻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网络的特征事实,并采用QAP回归分析、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检验协同创新主体网络和协同创新主体所在地区网络的影响因素,进而探索构建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网络的政策体经济10.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