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重返:三国现场
更新时间:2024-03-01 18:35:52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书籍简介
《重返:三国现场》以历史、文物、遗迹为线索,通过对收藏于各大文博机构中的汉末、三国时期的文物的梳理和对全国三国文化遗迹的调研,借助“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的“二重证据法”,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有趣的三国时代。历史现身说法,大过一切讲述。书中涉及古城址、古墓葬、古战场、庙宇、壁画、书法、碑刻、瓷器、漆器、钱币、兵器、建筑、服饰、饮食、社会生活、宗教、中外交往等与三国相关的诸多领域,收入400多张国家宝藏级文物及三国遗迹现场照片、手绘地图。视角新颖,图文并茂,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一个“看得见的三国”。
品牌:领读文化
上架时间:2023-09-01 00:00:00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领读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成长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收录20世纪50年代至2003年期间新发表的魏晋南北朝墓志,墓志年代起三国之始,迄杨隋之末(220—618),共计231方。全书分为魏晋十六国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五个部分,每方墓志包括录文和疏证,注明图版刊载、录文著录和研究概况,并对墓志所涉史事作简单的考证和说明,是集资料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出土文献整理研究典范之作。历史32.5万字
- 会员本书选取秦始皇兵马俑为典型案例,探讨“一带一路”沿线文物可以采取的虚拟复原技术。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本书重点讨论“一带一路”沿线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方案,针对以兵马俑为代表的刚体文物碎块确定三维数据模型,采取基于断裂面上多特征的碎块匹配方法,将相邻碎块进行匹配拼接,从而实现文物的虚拟复原,以此对“一带一路”沿线文物的虚拟复原进行技术可能性的探讨。历史7.8万字
- 会员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竹简,学界称之为清华简。清华简的内容多为早期的经史类典籍,其中除了可与《尚书》等传世古书对照的篇目外,更多的则是已失传两千年之久的前所未见的佚篇,对于准确认识先秦古籍的原貌、重建中国早期历史均有重要学术价值。清华简所带来的新知识以及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更新,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历史12万字
- 会员本书依托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珍贵简牍,精选了其中关于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等第一手史料。通过创新性地挖掘简牍这一文化遗产,生动地讲述了那些在丝绸之路上发生过的耐人寻味且真实的历史事件,深入挖掘了官方史书中不曾记载的普通丝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带领读者重温丝绸之路的建设历程,以及更深入地了解简牍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历史12.9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汉台聚珍大汉源脉:汉中市博物馆,本书包括天汉古韵——汉中历史文物展、古道沧桑——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龙兴之地——西汉三遗址三章,选取近百幅照片,以时为经,以事为纬,采用图说文述的方式,讲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串起了汉中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走进汉中市博物馆,领略中华珍宝背后的悠悠历史,感受南北融汇独特的汉水文明。文物考古5.4万字
- 会员石学,即“金石学”之“石学”,是研究并运用石刻文献之学。叶国良先生秉屈万里之传,受孔德成之业,研治石学有年,多有建树。叶先生认为石学分为二支,一曰“括例”,总结碑志撰文通例,结合礼俗制度、碑版沿革等,为研治碑学之门径;二曰“考证”,运用石刻资料,补正经史,于治经读史、研究古代社会,裨益甚钜。二者互相为用,不可偏废。本书为叶国良先生《石学蠡探》与《石学续探》的合编,深入论述了东汉官宦冢墓碑额题写职官文物考古1855字
- 会员《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是作者长年从事美术考古的研究文章的结集,运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美术进行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尤其对原始艺术、汉晋壁画、陶瓷艺术、中国书画样式起源等方面的课题有言之有物的深入研究,并对美术考古学、美术史学、设计艺术学的研究提出独到的见解。文物考古23.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