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4辑)
更新时间:2021-05-11 18:10:38 最新章节:内容简介
书籍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力图以评论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由高校众多知名学者,如丰子义、杨学功、汪信砚、吴晓鹏、孙伟平、鉴传今等,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每年度所发表成果(包括图书、期刊等)进行评论,并刊发相关书评等,引领论争的风向,提高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思想评论水平。本辑设置了“热点评论”“专题评论”“学术书评”“思想对谈”“博文锐评”“佳作短评”等栏目。
上架时间:2019-07-01 00:00:0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陈新夏 杨生平 黄志军
- 会员《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力图以评论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本辑设置了“热点评论”“专题评论”“学术书评”“议题述评”“思想对谈”“佳作短评”等栏目,每个栏目有不同的定位,如“学术书评”栏目主要是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著作所作的评论;“议题述评”栏目主要刊发对某个产生较大影响的议题进行评论,比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历史进程中有影响的论争、人物或事件等。理论流派25.1万字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从哲学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选择了“虚拟社会中人的虚拟性活动”作为研究主题,就是力图通过系统深入地研究虚拟社会中人的虚拟性活动的当代形态、构成系统、基本形式、主要环节、运行机制、价值意义、合理规范等问题,从而深刻理解虚拟性活动这一人类活动的新形态和人、社会存在发展的新方式兴起的必然性、本质、特征、作用、价值等,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人和社会的本质及发展的趋势。哲学15.7万字
- 会员《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社会学等相关研究领域,既关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也关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范式建构;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伦理思想进行研究,也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化的发展创新予以探索;既反映当代中国学人的理论思考,也观照当代国外学界的前沿动向,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哲学16.2万字
- 会员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网上线后即在首页开辟了“学部委员”专栏,发表“学部委员学术自传”及访谈等文章,旨在宣传我院杰出专家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治学经验、优良学风。用第一人称的方式,非常具有可读性。这个创意得到了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的支持,陆续赐文发表,扩大了学部委员的影响,扩大了我院的影响。几年下来,已经发表了100多篇,今年又收到了几十篇,共有140篇,平均每篇15000字左右。各篇基本由以下哲学52.6万字
- 会员个体及个体化是近现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在反思和批判资本现代性的语境下,把个体自由与人类解放结合起来,并在继承近代社会政治哲学重视个体本位的基础上,通过强调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的基础性,把哲学史上对个体及其自由的理解转化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之自主活动和自我实现问题。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理论的价值承诺,也是贯穿其思想始终的主旨。本书旨在结合西方哲学史语境,从语言哲学的主谓哲学29.3万字
- 会员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是近代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它在哲学上的突出表现是划时代的唯物史观的建立。马克思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思想是对德国古典哲学和其他传统哲学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这场革命颠覆了建立在“永恒时空”基础上的观点,建立了全新的以“辩证时空”为基础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当下学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理解尚有不足和误区,本书旨在比较全面地廓清马克思辩证时空理论。本书对马克思从早期到成熟哲学12.8万字
- 会员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这个内在的理论逻辑集中表现为它一以贯之的世界观、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本书选取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列宁主义时期的历史作为阐释对象,围绕重大事件发生和重要思想形成谋篇布局,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式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发展的进程。希冀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传播。哲学27.6万字
- 会员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含义包括基本含义和重要意蕴两个方面。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活动及其矛盾运动是思想观念以及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此为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从方法维度看,新唯物主义是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唯一科学的方法;从认识维度看,新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和说明现实;从价值维度看,新唯物主义追求崇高的价值和理想;从实践维度看,新唯物主义以现实的活动改变现存世界。同唯物主义的其它含义相比,新唯物主义的含义是哲学22.4万字
- 会员本书是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研究。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是对时代问题的哲学解答。为人类寻找解放道路,为人类走出困境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建构理论体系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追问哲学的本质使命所在。正是源于这种对哲学的新理解和新要求,马克思在批判一切旧哲学中形成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本书回归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回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形成时的历史语境和时代问题,研究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本书篇哲学15.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