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为国家保存文化:郑振铎抢救珍稀文献书信日记辑录
更新时间:2020-03-13 11:20:41 最新章节:中华民国二十九年
书籍简介
抗战期间,日寇荼毒江南,有明以来四百年文教毁于一旦,历代公私典藏流离失所。一时之间,上海租界古书买卖大兴,劫火之余,国宝尽落异族之手。值此危难关头,郑振铎联络张咏霓等沪上学者,在陈立夫的支持下秘密组建“上海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珍贵古籍文献。为国家保存文化,如同在战场上作战,书生也是战士,只有前进,绝不退缩。
上架时间:2016-04-01 00:00:0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郑振铎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专著以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主要依据,以“重回历史现场”的姿态,在深入挖掘评奖史料、展开理论思辩的基础上,将研究视野伸向整个20世纪的文学评奖活动之中,既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历史源起”研究的诸多学术空白,又在质疑学界已有共识的基础上对理论偏误进行了“纠偏”;既对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演进、修正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又对文学27.5万字
- 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文艺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些文艺论争对当时的政治走向的影响,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进入到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地带的状况,到改革开放初期文艺对推动意识形态转型的重大意义,再到新世纪头十年文艺学研究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都作了认真的研究。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并不是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七十文学96.8万字
- 会员本书立足于问题意识,以西方艺术史上的代表性艺术家和经典艺术现象为线索进行章节建构。本书每一章聚焦一个艺术家或一种艺术现象,试图基于古典到当下的西方艺术史实践来探讨图像的叙事建构及其话语隐喻。本书关注三个关键词:图像表征、叙事建构、话语隐喻。“图像表征”是现象层面的考察,也是本书的个案支撑。“叙事建构”是现象的深层学理剖析。“话语隐喻”研究图像叙事背后的社会文化、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话语。本书引入艺术文学17.9万字
- 会员本书以1979年至1985年期间出现的改革小说为研究对象,对改革文学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梳理了改革小说兴起、发展与落潮的大体脉络。结合新时期社会的转型与改革,把改革小说放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加以把握,深入分析了其精神内涵、艺术建构、问题意识与叙事模式等各方面的特质。文学22.2万字
- 会员本专著运用社会历史学理论,将理论探讨与文本分析相结合,在水文化视阈下,全面深入地研究古希腊和现当代英美等海洋强国的海洋文学。通过系统梳理海洋形象的嬗变,探讨人类由敬畏到赞美海洋、由海洋探险到征服,最后到亲近海洋、与海洋和谐相处的海洋认知历程,揭示英美等海洋强国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内涵,揭示人与海洋、海洋与社会、海洋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人海和谐”思想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重文学23万字
- 会员本书首次提出“非常态人物叙述者”的概念,具体是指一种特殊叙述者,它主要由智力、精神、心理、道德、形态、状貌等多个方面与正常态的人存在较大差异和区别,并且已经参与到故事进程当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相对具体和形象化的人物来担任。本书主要针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引人注目的癫狂型、痴呆型、幽灵型和比拟型这四个非常规形态的人物叙述者类型展开专门探讨和深入论析。这是在取法和借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叙述者、不可靠叙述(者)文学29.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