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案例选编(1)在线阅读
会员

社会工作案例选编(1)

秦均平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社会科学社会学10.6万字

更新时间:2019-01-05 03:33:32 最新章节:编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社会工作案例选编》主要收录每年杭州师范大学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各类案例,相关案例均由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并由指导老师分别进行了精炼的专业评析。本书是第一辑,共分为四部分,是师生们在社会工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其特有的方法进行助人自助的案例精选,寓理论于实务之中,能给从事、研究、学习社会工作的师生及相关工作者提供诸多有益的借鉴。
上架时间:2016-12-01 00:00:0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秦均平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此书是廉思教授近十年有关社会问题研究的部分文章荟萃,书中遴选了廉思教授关于当代青年问题、新的社会阶层、思想政治工作、人生感悟思考以及报道采访评论等方面的精彩论述,书中有思考、有辨析、有研判、有建议。这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深化的十年,是人口结构代际更替的十年,也是社会价值观剧烈变迁的十年。廉思教授的这些文章,见证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与艰难探索。
    廉思社科32万字
  • 会员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海洋社会学学术理论集刊,集刊依托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在参会论文集中遴选优秀论文集结出版。本集刊办刊的宗旨是集中刊载、转载海洋社会学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学术性、前沿性的科研成果。本集刊作为我国海洋社会学的连续性集刊在国内学界属于首创,对我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有着开拓性意义。
    崔凤主编社科18.4万字
  • 会员
    本书从创新在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理论缘起出发,以创新管理研究中的女性主义视野这一微观机制入手,对女性创新者及其面临的刻板印象情景进行剖析,用“可行”来衡量和提升女性创新者的能力;随后,将性别维度引入创新管理范式,引入“性别化创新”并回应了当下国际上广泛重视的性别化创新领域的发展问题,有助于拓展当前性别议题在创新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并为创新管理的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角、价值和启示。
    吴欣桐 陈劲社科12.2万字
  • 会员
    本书以社会保障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视角,在分析中国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供给历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家庭养老资源稀释的情况,系统论述闲置资源、民间资本、健康养老服务等社会养老服务资源的配置,提出中国社会养老服务资源积聚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郭林社科16.1万字
  • 人类始终被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求知的好奇所驱使。我们渴望了解未来,无论未来是危险还是安全,是稀缺还是丰富。随着科学方法的提升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更有信心通过累积及解释过去的模式来预测和量化未来。珍妮弗·M.吉德利在书中探讨了一些我们☆急于知晓的问题:什么是“未来”?未来是尚未到来的时间?未来是乌托邦?未来有没有历史?未来只有一个,还是有很多可能性?她又接着追问:未来是真的可以预言,还是由我们的思想
    (澳)珍妮弗·M.吉德利社科7.6万字
  • 会员
    本书作者通过“倾诉”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会,对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理论与实务知识进行了建设性的思考;本书的创新点在于反身性的书写方式,这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域还较为鲜见。阅读本书,服务对象不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再是被“测量”的对象,而是被“理解”的主体;不再是属于一类,而是被还原为一个个真实的人。
    权福军社科15.5万字
  • 会员
    《社会学刊》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刊登国内外社会学及相关领域最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研究述评、新书书评等。本书是第3期,以大数据与社会科学研究为题,或从大数据的角度,或利用大数据的研究方法,将传统的社会学问题进行新方法、新形式的展现。内容涉及计算社会科学的机遇和挑战、民粹主义在欧美的发展动态及其社会基础、司法大数据视角下的涉性犯罪研究、社会公平观的研究等。
    刘欣主编社科12.7万字
  • 会员
    获得感是民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其需求满足过程和结果的主观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经验的综合反应,其心理内涵应能充分体现民众心理的共识性表征。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借鉴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范式,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建构和实证探索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感的内涵及其结构进行解读,建构测量指标,编制测量工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阶层与流动等因素对民众获得感的影响。
    谭旭运社科12.1万字
  • 会员
    本书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农民工群体的历史、现状和前途,在劳动体制视角下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制度逻辑,并通过农民工群体理解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本书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民工群体呈现结构化特征,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农民工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占据着比较稳定的比例。农民工群体结构化的微观心理基础是他们的客观生活状态和主观动机态度的“互构”,而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动机态度又受到农村生产
    徐法寅社科15.6万字